伏燥与湿疹发病相关性探赜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炎症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由多种病因病机导致,伏燥即为其一.机体正气亏虚致外感燥邪未被及时祛除而内伏,影响肺主皮毛及宣发功能;或阴虚体质助燥潜伏,伏燥逐渐消耗体内阴液,肌肤失于濡养从而诱发湿疹.若内伏之燥久郁可产生化风、化火、化湿、化瘀等病机演化,从而加重湿疹症状.本文就伏燥与湿疹相关性展开论述,认为其可从多方面对湿疹发病及临床诊疗产生影响,在预防和治疗湿疹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可以丰富中医“伏邪温病”的理论基础,也可为防治湿疹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当前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亟待成体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和指导.经检索发现《黄帝内经》对人体骨的论述内容全面广泛且相互承启,可总结为骨为五体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在结构上与髓、筋、谿谷、少阴脉关系密切,在五行归属中与肾、冬季、北方、黑色、咸味等事物关系紧密.该书把骨本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机地结合并共同纳入认识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对人体结构内外广泛联系的独特观念.《黄帝内经》中的人体骨理论可以贯彻到中医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对于针灸、骨伤等相关学科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因此值得
扶阳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子为扶阳之要药,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无论是三阳证或者是三阴证辨治皆体现了张仲景重视阳气、扶助阳气的思想.本文以《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剂量、炮制、煎煮为线索,从解表实卫以密阳、驱邪温经以通阳、补火暖脏以温阳、破阴救逆以回阳、引火归元以潜阳、救阴存津以化阳六个方面探讨扶阳法内涵,以期拓展扶阳法的临床运用思路.
汪宏所著《望诊遵经》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医望诊的诊断学专著,面部色诊更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读全书主要体会一是面色深浅浓淡可初步判定病证虚实,但要注意与光泽明亮度辨识相结合,也应注意排除非病理因素影响;二是临床常见五色交错同样需要结合光泽度的辨识,对判断病势轻重、预后吉凶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创造性地提出“明堂六部”划分,对辨识病变部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四是可从面色的色质与部位准确把握面色的动态变化.通过本文阐述以期重新引起众医家对面部色诊的关注,切实发挥传统中医诊断理论对现代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色诊首见于《周礼》,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五色诊的理论基础是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诊断部位主要是在面部.五色诊常用于诊断五脏之病和判断疾病预后,具体方法一种是本色过于显露,另一种是转为客色.古人认为五色通天应时可与脉诊合参,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和预后.古人也意识到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抽象概念,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此五色诊还增加了许多补充内容,并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核心,又被数术家所用成为相术的一部分,根据人之五色来判断吉凶
两宋时期有关《伤寒论》的医家医著较前代增长迅速,伤寒学派也得到快速发展.北宋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校勘的《伤寒论》成为定本,但校勘者对于《伤寒论》内容的取舍未说明缘由,使伤寒理论出现不同观点;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其更加迅速地传播,且政府重视医学的推广,促进了《伤寒论》及其理论被更多人阅读和研究;加之部分士人阶层开始习医,医生开始习儒,使医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宋代医家不断对《伤寒论》进行阐发,医家之间互相推崇也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两宋时期伤寒疾病流行受到医家重视,促进了伤寒理论的发展.正是以上多种原因相结合
本文以唐以前的医学典籍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后中风的概念、病机及证治方药.《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产后被风邪所伤的病理状态,《伤寒论》则明确提出产后中风一名,指出其病机为产后津血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邪,同时列举了阳旦汤和竹叶汤两首方剂,提示产后中风需在顾护营血基础上进行解表的治疗原则;至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拓展了产后中风的范畴并延伸出一系列疾病传变情况,《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则记载了相关治疗处方,并可与《诸病源候论》中的病传分类相对应,对当今妇产科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妊娠用药原则,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与不断发展.纵观历代医家宗“有故无殒”妊娠用药,多用活血化瘀、苦寒攻下、大辛大热、重镇降逆之品,这些药物虽属妊娠禁忌药,但历代医家对妊娠病的治疗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不拘于妊娠禁忌的束缚,通过各种减毒增效措施大胆使用.主要包括分清缓急,辨证准确;有是故而用是药,有病则病当之;配伍、剂型、炮制合理运用;衰其大半而止、不宜过剂等方面,这些经验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临床治疗拓宽了思路.
《女科折衷纂要》为晚清医家凌德所著,其书广纳先哲著作之精华,设有调经、虚劳、胎前、临产、杂症及产后6门共79论,详细阐述了妇人生理病理特点及女科之疾的病因病机、诊断、治法、方药.凌德认为妇人具有“经行最宜谨慎”“后天之用,独重于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女科之疾的病机方面认为经行变症不过血滞与血枯,并从十二经论胎堕的病机;在诊断方面提出调经之事尤重辨色及女科之诊、当脉症合参的观点;在治法、方药方面认为应宗先贤之学但不可拘泥于其中,尤重“和法”及血病当用苦甘之剂.本书取各家之长,重视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干预高血压心衰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高盐饲料(含8%Nacl)喂养Dahl盐敏感大鼠20周建立高血压心衰大鼠模型,另以普通饲料(含0.3%Nacl)喂养建立正常大鼠(8只),成模大鼠分为模型组(8只)和参麦注射液组各8只.药物干预15 d后采集所有大鼠的血清样本,运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筛选组间差异代谢产物,分析关联代谢通路.结果:3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具有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参麦注射
依据对胎元形成的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胎元不足是胎停育发生的主要病机,而胎停育之男性因素是为生殖之精即肾精不够纯粹.肾精纯粹是指生殖之精优异的功效状态,特指男性,属于肾精的范围.肾精纯粹大致涵盖阴精充盈、质地纯正、气化效能完善三层含义.生殖之精包含先天和后天两部分,而可以改造和提升的是后天之精.故针对临床论证从调肾阴阳、益气养精、祛湿通阳、化瘀祛痰、平衡膳食、畅达情志等诸方面,展开有序的对症治疗或组合或重叠,其目的是纠正生殖之精的不纯,达到肾精纯粹之效能,避免胎停育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