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在小学新课改中曾提出,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只要注重小学生的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课改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初级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下面,我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把解决问题贯穿在“数”的学习中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小数的加减法”,教科书中呈现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①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②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③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④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⑤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实践活动操作中获取数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高文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和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与数学“亲密”接触。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到教室里,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一步有多长,教室长,宽,教学楼有多长,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市场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如在又如为了加强对数的感性认识,丰富数的表象,可在课后组织调查活动;你知道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吗?你步行上学大约需要多少时间?你家有几口人?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個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很快猜出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具体目标,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观察、体验、操作、交流、应用等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促进学生的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把解决问题贯穿在“数”的学习中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小数的加减法”,教科书中呈现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①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②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③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④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⑤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实践活动操作中获取数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高文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和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与数学“亲密”接触。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到教室里,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一步有多长,教室长,宽,教学楼有多长,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市场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如在又如为了加强对数的感性认识,丰富数的表象,可在课后组织调查活动;你知道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吗?你步行上学大约需要多少时间?你家有几口人?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個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很快猜出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具体目标,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观察、体验、操作、交流、应用等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促进学生的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