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心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Premaek和Woodruff在1978年研究“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吗”这一问题时首次提出,他们认为某个个体如果出现“要”、“想”或者“相信”等心理活动时,这种心理活动就可能成为他们行为的原因,而依据这种心理状态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就是心理理论。Premack和Woodruff的研究,激发了心理学家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家,从而刮起了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研究的第三次浪潮。
此后,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各种不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理论”,并不断细化“心理理论”的涵义。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在Premack和Woodruff的种子论文“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吗”发表3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对黑猩猩的心理理论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是,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心理理论”已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与最多产的研究领域之一,很多其他的研究者想知道儿童是什么时候拥有了心理理论。
2 对心理理论发展的解释
当“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被发展心理学家采用的时候,并没有去争论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理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研究者们提出了至少三个不同的理论观点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不是每一种都认为它是一种严格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心理理论是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领域,如理论(theory theory)、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另一类关注与更具有领域普遍性的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
2.1 理论论。理论论的学者们相信儿童具有关于某一领域的、日常的非正式理论或框架。心理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是对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性的描述。这种理论具有三个属性:①该理论明确了一组只出现于该心理领域,而不出现于其他领域的实体或过程,诸如信念、愿望、思维等实体或过程,只发现于心理领域;②该理论含有心理所特有的因果原则——什么影响心理以及心理影响什么,心理因果关系(想要、打算)只出现于心理领域,这种心理事件并不引起物理客体的移动;③一个心理理论将心理视为有组织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心理状态,这组心理状态既与源自现实世界的输入相联系,又与行为的方式和输出相联系。如男孩Maxi去找巧克力的时候,他相信巧克力在蓝色橱柜里,因此去蓝色橱柜里找巧克力。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可以发现满足这些标准的理论,例如2岁儿童的愿望理论,3岁儿童的愿望一信念理论,以及发现于4岁儿童的信念一愿望理论。当儿童使用他们现有的心理理论时,他们发现,按照他们的经验,他们必须对其加以修正以形成某种新的理论,即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个理论建构的过程。
尽管大多数认知发展学者同意,儿童的心理知识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而不仅仅是一系列相互孤立的事实和知识片段,但是对于儿童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类似于理论,他们有着相当大的争议,即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这三个标准,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
2.2 模块论。关于心理知识的模块理论家们,隶属于先天模块理论阵营。模块论关注的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问题,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模块就已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之中了,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按照模块理论,指引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经验只不过在身体成熟期间,对几个心理理论起着某种触发作用。多数发展学者均认同,婴儿和学步幼儿在生物上已经预先设置好了,能够加工大量源自他们生活世界的关于社会客体的信息,并且神经科学研究正在努力确认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
模块论获得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来自对自闭症儿童问题的研究。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普遍缺乏心理理论,同时他们还有相应的神经生理缺陷,这支持了先天存在的心理理论特化模块的观点。另一些研究为严格模块论提供了依据,表明自闭症儿童理解他人想法与感觉的能力削弱了,然而这些儿童在不需要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匹配控制任务中,表现出了完好的成绩。这些都支持,心理理论模块作为一个领域特殊性的系统,以一种自动或快速的方式起作用。
2.3 模拟论。按照这种观点,儿童利用他们关于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去拟化或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以错误信念任务为例,当要求儿童回答另外一位不知情的儿童将以为糖果盒里有什么时,儿童将想象,如果他们是尚未看过盒子里面东西的那个人的话,他们自己将以为里面有什么。
那么,依据这种理论,角色采择的练习,会形成越来越高级和心理理论;对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认识部分地源自他们的假装游戏,在假装游戏中,儿童能够利用他们对自己的感受、愿望以及其他心理状态的觉知,去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发展过程中建构更一般的理论式的心理概念。
看得出来,每一个理论都有支持的证据,其实,这三种理论都是有可能的,我们的心理理论更有可能是有两种或者三种理论共同解释的。
近些年来,许多其他观点确认了其他一些可能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即认为心理理论可以用领域普遍性的能力去解释,如心理表征、执行功能等。其中的一种解释关注于更具有领域普遍性的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计划能力、反应抑制 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认知的灵活性或复杂性[6]。例如,即使某位儿童对错误信念具有某种认识,但是也可能难以抑制这种反应倾向,即不假思索地说出在知觉上突出的巧克力的当前位置,而不是某位不知情的儿童所选择的位置。指向一个并没有某一客体的位置,可能使他们觉得不自然。
目前在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仍然集中在了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的争论上。理论论和模块论都坚持领域特殊性的观点。理论论的观点是坚持儿童对心理的理解是天生的“像理论一样”;模块论的观点是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模块(ToMM)就已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之中了,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然而,一些研究还是关注于更具有领域普遍性的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Premaek和Woodruff在1978年研究“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吗”这一问题时首次提出,他们认为某个个体如果出现“要”、“想”或者“相信”等心理活动时,这种心理活动就可能成为他们行为的原因,而依据这种心理状态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就是心理理论。Premack和Woodruff的研究,激发了心理学家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家,从而刮起了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研究的第三次浪潮。
此后,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各种不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理论”,并不断细化“心理理论”的涵义。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在Premack和Woodruff的种子论文“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吗”发表3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对黑猩猩的心理理论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是,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心理理论”已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与最多产的研究领域之一,很多其他的研究者想知道儿童是什么时候拥有了心理理论。
2 对心理理论发展的解释
当“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被发展心理学家采用的时候,并没有去争论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理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研究者们提出了至少三个不同的理论观点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不是每一种都认为它是一种严格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心理理论是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领域,如理论(theory theory)、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另一类关注与更具有领域普遍性的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
2.1 理论论。理论论的学者们相信儿童具有关于某一领域的、日常的非正式理论或框架。心理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是对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性的描述。这种理论具有三个属性:①该理论明确了一组只出现于该心理领域,而不出现于其他领域的实体或过程,诸如信念、愿望、思维等实体或过程,只发现于心理领域;②该理论含有心理所特有的因果原则——什么影响心理以及心理影响什么,心理因果关系(想要、打算)只出现于心理领域,这种心理事件并不引起物理客体的移动;③一个心理理论将心理视为有组织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心理状态,这组心理状态既与源自现实世界的输入相联系,又与行为的方式和输出相联系。如男孩Maxi去找巧克力的时候,他相信巧克力在蓝色橱柜里,因此去蓝色橱柜里找巧克力。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可以发现满足这些标准的理论,例如2岁儿童的愿望理论,3岁儿童的愿望一信念理论,以及发现于4岁儿童的信念一愿望理论。当儿童使用他们现有的心理理论时,他们发现,按照他们的经验,他们必须对其加以修正以形成某种新的理论,即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个理论建构的过程。
尽管大多数认知发展学者同意,儿童的心理知识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而不仅仅是一系列相互孤立的事实和知识片段,但是对于儿童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类似于理论,他们有着相当大的争议,即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这三个标准,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
2.2 模块论。关于心理知识的模块理论家们,隶属于先天模块理论阵营。模块论关注的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问题,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模块就已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之中了,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按照模块理论,指引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经验只不过在身体成熟期间,对几个心理理论起着某种触发作用。多数发展学者均认同,婴儿和学步幼儿在生物上已经预先设置好了,能够加工大量源自他们生活世界的关于社会客体的信息,并且神经科学研究正在努力确认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
模块论获得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来自对自闭症儿童问题的研究。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普遍缺乏心理理论,同时他们还有相应的神经生理缺陷,这支持了先天存在的心理理论特化模块的观点。另一些研究为严格模块论提供了依据,表明自闭症儿童理解他人想法与感觉的能力削弱了,然而这些儿童在不需要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匹配控制任务中,表现出了完好的成绩。这些都支持,心理理论模块作为一个领域特殊性的系统,以一种自动或快速的方式起作用。
2.3 模拟论。按照这种观点,儿童利用他们关于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去拟化或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以错误信念任务为例,当要求儿童回答另外一位不知情的儿童将以为糖果盒里有什么时,儿童将想象,如果他们是尚未看过盒子里面东西的那个人的话,他们自己将以为里面有什么。
那么,依据这种理论,角色采择的练习,会形成越来越高级和心理理论;对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认识部分地源自他们的假装游戏,在假装游戏中,儿童能够利用他们对自己的感受、愿望以及其他心理状态的觉知,去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发展过程中建构更一般的理论式的心理概念。
看得出来,每一个理论都有支持的证据,其实,这三种理论都是有可能的,我们的心理理论更有可能是有两种或者三种理论共同解释的。
近些年来,许多其他观点确认了其他一些可能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即认为心理理论可以用领域普遍性的能力去解释,如心理表征、执行功能等。其中的一种解释关注于更具有领域普遍性的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计划能力、反应抑制 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认知的灵活性或复杂性[6]。例如,即使某位儿童对错误信念具有某种认识,但是也可能难以抑制这种反应倾向,即不假思索地说出在知觉上突出的巧克力的当前位置,而不是某位不知情的儿童所选择的位置。指向一个并没有某一客体的位置,可能使他们觉得不自然。
目前在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仍然集中在了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的争论上。理论论和模块论都坚持领域特殊性的观点。理论论的观点是坚持儿童对心理的理解是天生的“像理论一样”;模块论的观点是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模块(ToMM)就已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之中了,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然而,一些研究还是关注于更具有领域普遍性的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