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理应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目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其路径选择,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当全面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 培育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现状呈现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以及网络调查法。网络填写有效问卷215份,发放纸质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67份,一共收集了382份有效数据。在调查的过程中,本次调查问卷共18个题目,大四学生占总体比例的5.88%大一学生占24.37%的比例,大三学生占总体比例的29.41%,大二学生占40.34%的比例,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1.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针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环境的发展远远比经济建设更重要,但当提及到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只有23.73%的人回答正确,33.05%的人选择了其他选项,43.22%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回答错误的人和不知道的人共占76.27%,达到了半数以上。总体来说,大多数大学生虽然深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真正了解其有关知识的同学寥寥无几,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知识面不够广泛。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生态问题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大学前的教育,在大学时期所受到的生态知识方面的学习微乎其微。
2.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关注程度。针对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关注程度调查,我们可以发现82.35%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关系十分密切,7.56%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无关,还有10.08%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其中的关系。针对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如何,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同学都觉得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处于一般状态,但还有3.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较弱。
3.大学生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个人行为状况。针对大学生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个人行为状况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些关于生活与环境相关中的細节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个人行为还是比较好的,环保意识也是比较强烈的,如51,26%的学生一个人在寝室时会选择开台灯或一盏灯,44.54%的学生会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87.29%的学生在丢垃圾而周围没有垃圾桶时会选择先拿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但也有4.24%的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无关,51.7%的学生不能够及时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很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现状原因分析
1.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简称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当今社会,无道德标准、无理想追求、贬抑真善美等不良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在社会风气影响下,部分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偏离了生态文明的主流方向,这对大学生来说,在思想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家都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当这种不文明的社会风气传播到校园中时,大学生们就会去追求所谓的“主流”而忽视了真正的主流,形成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他们无关的观念,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也只是形式上的培育。
2.学校教育的缺乏。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当前高校的教育重点仍然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对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教育还是通过一些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概来进行,而且教育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知识的浅层次上,教育的手段也是灌输式的教育,未能理论联系实践。长此以往,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自己要保护环境,但是真正落实到实处时又成了一个难题。因此,形成了大学生理论程度高、行为与理论不相适应的现状。
3.家庭教育和观念的根深蒂固。美国人泰曼·约翰逊曾经说过“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体现出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课堂。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继承而不是选择创新,部分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也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进程相对缓慢,效果也不显著。孩子在成长中会不经意地模仿父母的不良习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会无时无刻引导着孩子,孩子各方面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以至于在孩子长大后想要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变得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空间内师生共同营造及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章制度,如对乱抛垃圾、乱吐痰等行为进行处罚;辅导员以及老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在班级、学院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同时,学生自身可以利用网络、校园公众号、广播、微信等平台,介绍目前的环境现状以及产生的环境问题,使大学生唤起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2.发挥校学生会及其相关组织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活动中,学生会是组织活动开展的主体,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学生会和其他校园组织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活动,例如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保护母亲河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可以通过有奖问答、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志愿活动等活动来普及大家的环保意识。学校组织还可以通过塑料瓶兑换盆栽、以环保积分换取礼物的方式推广生态文明,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园环保志愿队可以在学校内进行捡垃圾、回收旧电池、在食堂内张贴环保漫画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队列中来,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环保的乐趣。
3.构建新闻媒体在学校的宣传机制。提起新闻媒介,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宣传效用,所以,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这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大学中的广播、校园公众号等平台,可以积极宣传一些小知识,广播台可以在课间时间转播LavaRadio-最好的环境音乐电台。其次,学生们可以创建本校的环境贴吧,大家可以就自己的建议自由阐述,也可以利用QQ、微信组建群聊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增强自我的环保意识。在食堂内,可以将电视频道调至中国环境频道,让同学们了解环境问题,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孙耀胜,崔成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路径探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6.
[2]陈军绘.“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
[3]王笑禹.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科技大学,2010.
[4]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
[5]李春光,权玉平.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高校环保社团作用与责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
作者简介:周虹宏(1996—)女,江苏盐城人,宿迁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4级本科生。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 培育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现状呈现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以及网络调查法。网络填写有效问卷215份,发放纸质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67份,一共收集了382份有效数据。在调查的过程中,本次调查问卷共18个题目,大四学生占总体比例的5.88%大一学生占24.37%的比例,大三学生占总体比例的29.41%,大二学生占40.34%的比例,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1.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针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环境的发展远远比经济建设更重要,但当提及到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只有23.73%的人回答正确,33.05%的人选择了其他选项,43.22%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回答错误的人和不知道的人共占76.27%,达到了半数以上。总体来说,大多数大学生虽然深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真正了解其有关知识的同学寥寥无几,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知识面不够广泛。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生态问题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大学前的教育,在大学时期所受到的生态知识方面的学习微乎其微。
2.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关注程度。针对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关注程度调查,我们可以发现82.35%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关系十分密切,7.56%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无关,还有10.08%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其中的关系。针对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如何,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同学都觉得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处于一般状态,但还有3.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较弱。
3.大学生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个人行为状况。针对大学生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个人行为状况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些关于生活与环境相关中的細节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个人行为还是比较好的,环保意识也是比较强烈的,如51,26%的学生一个人在寝室时会选择开台灯或一盏灯,44.54%的学生会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87.29%的学生在丢垃圾而周围没有垃圾桶时会选择先拿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但也有4.24%的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无关,51.7%的学生不能够及时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很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现状原因分析
1.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简称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当今社会,无道德标准、无理想追求、贬抑真善美等不良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在社会风气影响下,部分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偏离了生态文明的主流方向,这对大学生来说,在思想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家都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当这种不文明的社会风气传播到校园中时,大学生们就会去追求所谓的“主流”而忽视了真正的主流,形成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他们无关的观念,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也只是形式上的培育。
2.学校教育的缺乏。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当前高校的教育重点仍然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对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教育还是通过一些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概来进行,而且教育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知识的浅层次上,教育的手段也是灌输式的教育,未能理论联系实践。长此以往,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自己要保护环境,但是真正落实到实处时又成了一个难题。因此,形成了大学生理论程度高、行为与理论不相适应的现状。
3.家庭教育和观念的根深蒂固。美国人泰曼·约翰逊曾经说过“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体现出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课堂。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继承而不是选择创新,部分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也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进程相对缓慢,效果也不显著。孩子在成长中会不经意地模仿父母的不良习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会无时无刻引导着孩子,孩子各方面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以至于在孩子长大后想要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变得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空间内师生共同营造及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章制度,如对乱抛垃圾、乱吐痰等行为进行处罚;辅导员以及老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在班级、学院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同时,学生自身可以利用网络、校园公众号、广播、微信等平台,介绍目前的环境现状以及产生的环境问题,使大学生唤起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2.发挥校学生会及其相关组织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活动中,学生会是组织活动开展的主体,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学生会和其他校园组织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活动,例如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保护母亲河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可以通过有奖问答、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志愿活动等活动来普及大家的环保意识。学校组织还可以通过塑料瓶兑换盆栽、以环保积分换取礼物的方式推广生态文明,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园环保志愿队可以在学校内进行捡垃圾、回收旧电池、在食堂内张贴环保漫画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队列中来,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环保的乐趣。
3.构建新闻媒体在学校的宣传机制。提起新闻媒介,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宣传效用,所以,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这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大学中的广播、校园公众号等平台,可以积极宣传一些小知识,广播台可以在课间时间转播LavaRadio-最好的环境音乐电台。其次,学生们可以创建本校的环境贴吧,大家可以就自己的建议自由阐述,也可以利用QQ、微信组建群聊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增强自我的环保意识。在食堂内,可以将电视频道调至中国环境频道,让同学们了解环境问题,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孙耀胜,崔成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路径探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6.
[2]陈军绘.“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
[3]王笑禹.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科技大学,2010.
[4]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
[5]李春光,权玉平.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高校环保社团作用与责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
作者简介:周虹宏(1996—)女,江苏盐城人,宿迁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4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