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酸性多糖抗抑郁作用及其调节神经递质和NLRP3通路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ju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模式构建抑郁模型大鼠,以行为学指标评价大鼠抑郁行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质的神经元细胞数目和形态,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5-HIAA)、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与NLRP3通路中相关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茯苓酸性多糖低、中、高剂量组(0.1、0.3、0.5 g·kg-1·d-1)均能改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促进神经元细胞数目增多,提高海马组织中BDNF、5-HT、5-HIAA、DA、NE的水平,降低GLU水平与血清IL-1β、IL-18、TNF-α促炎因子水平;各给药组能不同程度降低ASC、caspase-1、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和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升高pro-caspase-1、pro-IL-1β、pro-IL-18蛋白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茯苓酸性多糖具有显著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和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该文对坤泰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了再评价.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坤泰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对最终纳入的系统评价使用AMSTER-2量表、GRADE量表及ROBIS工具分别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证据质量等级及偏倚风险评价.共纳入6篇系统评价,28个结局指标.AMSTER-2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显示6篇系统评价中1篇为低质量,其余5篇均为极低质量.GRADE量表对28个临床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3个为中级证据,其余为低级或极低级证据
对民族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挖掘,是筛选和考证经典名方的关键性基础工作.该文针对其中所涉及的方源考证、文字互译与医学术语对应、药物基原考证、剂量考证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认为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的文献整理和挖掘工作,可以借鉴中医经典名方考证的方法和经验,但同时存在诸多民族医药特有的突出问题,①方源考证更要关注其他医学体系传统医学文献,例如印度医学文献是许多藏族医药经典名方的来源,伊本·西那《医学法典》是许多维吾尔族医、回族医经典名方的来源,古印度众多佛教典籍是许多傣族医经典名方的来源.②不同语言体系下医学术语的互
通过探索血管性痴呆临床常用量表国内应用现状,为精细化临床量表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Wanfang)、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分析在北大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中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有关血管性痴呆量表的临床应用情况,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采用NoteExpress软件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文献查重和筛查,根据研究需求,提取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此次研究初步
荆芥和荆芥穗是临床常用的疏风解表药.通过对荆芥和荆芥穗的本草典籍梳理及考证,明确二者的药用部位分离历史,并对比两者的炮制历史沿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饮片选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本草依据.经考证,早期本草以荆芥全草入药,自宋代《本草图经》开始有荆芥地上部分全草和花穗2个药用部位分离入药的记载,且部分本草强调仅用花穗入药.二者的入药分离不仅满足了临床用药的不同需求,而且充分体现出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荆芥和荆芥穗在历代本草中的炮制方法约有十余种,均以生用和炒炭为主流饮片规格并沿用至今,其中荆芥生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绞股蓝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绞股蓝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疾病相关靶点,并筛选出3个数据库交集靶点后,在UniProt数据库转换为标准基因名称,经Venn工具获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将交集靶点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