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交林是一种具有多种效应的营造方式。如果树种搭配得当,混交方式合理,不但可提高林地的生产力,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此外,成功的混交林,在种间的相互作用下,可以提高林分的立木质量。因此,积极探讨营造混交林的技术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营造;混交林;方式;方法
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混交林,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还有行间混交和株间混交等形式。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好处很多。能提高防风效能。阔叶纯林,冬春无叶期地表祼露,防护作用小;针阔混交林,冬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乔灌木混交,上部有高大的树冠,下有丛生茂密的灌木,比营造纯林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同时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混交还可避免大风吹倒树木。能充分利用养分。
改变以往造林模式,向营造混交林转变,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和促进人工林树种的多样性,模拟自然状况,发展生态林业,以成为林业当前发展的方向。
一、关于混交方法
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配置方法不同,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也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混交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种间关系表现有利;否则,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②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彼此隔行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种间有利或有害关系,一般多在林分郁闭以后才明显地出现。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施工也较简便,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法,适用于阴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木混交。③带状混交: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④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林木长大后,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或低价值林分改造。⑤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一树种,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二、关于混交类型
混交类型取决于树种搭配。树种搭配是否合理,是营造混交林成败的关键,因此,设计与营造混交林时,必须充分了解混交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学特性,如树种的根系结构、喜光程度、树冠形态,生长快慢等,以便把对环境条件有不同要求的各树种合理搭配起来,使之充分发挥相辅相成作用,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现探讨以下几种混交类型。
1、针阔叶树种混交类型。生产实践和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落叶松与“三大硬阔”混交,是一种成功的混交类型,不但可以解决我省“三大硬阔”天然纯林生长缓慢和干型不良的问题,而且,当落叶松与黄波萝混交时,落叶松比其纯林有明显变化,同时对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危害和增强林分稳定性都有良好作用。
2、针叶树种混交类型。试验研究表明,落叶松与云杉混交,两树种在数量和生长上都有明显增益效应,是成功的混交类型。落叶松与冷杉、红松与云杉、樟子松与红松等相互混交,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喜光程度和根系分布深浅的明显差异,也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对提高林分生产力有一定效果。为防止土壤酸化,营造这类混交林时,应混以适宜灌木。
3、阔叶树种混交林类型。水曲柳与黄波萝、水曲柳与胡桃楸,在水肥良好、土层深厚的立地条件下,采用密植混交,对改善干型、减少病虫危害、提高林分生产量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4、乔灌混交类型。在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在立地条件差、树种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应大力提倡乔灌混交林,选用菌根灌木,如蝶形花科的胡枝子、锦鸡儿,胡颓子科的沙棘等,与乔木树种,如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等混交,这对调节林木密度、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缩短郁闭年限、改善林分环境和提高林分生产力,都有良好效果。
关于混交方式的问题。试验研究表明,在同一混交类型中,由于树种配置方法和树种组成比例不同,其生长差异很大。因此,如只考虑树种搭配,不注意混交方式,仍不能取得最佳的混交效果。
关键词:营造;混交林;方式;方法
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混交林,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还有行间混交和株间混交等形式。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好处很多。能提高防风效能。阔叶纯林,冬春无叶期地表祼露,防护作用小;针阔混交林,冬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乔灌木混交,上部有高大的树冠,下有丛生茂密的灌木,比营造纯林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同时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混交还可避免大风吹倒树木。能充分利用养分。
改变以往造林模式,向营造混交林转变,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和促进人工林树种的多样性,模拟自然状况,发展生态林业,以成为林业当前发展的方向。
一、关于混交方法
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配置方法不同,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也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混交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种间关系表现有利;否则,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②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彼此隔行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种间有利或有害关系,一般多在林分郁闭以后才明显地出现。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施工也较简便,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法,适用于阴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木混交。③带状混交: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④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林木长大后,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或低价值林分改造。⑤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一树种,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二、关于混交类型
混交类型取决于树种搭配。树种搭配是否合理,是营造混交林成败的关键,因此,设计与营造混交林时,必须充分了解混交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学特性,如树种的根系结构、喜光程度、树冠形态,生长快慢等,以便把对环境条件有不同要求的各树种合理搭配起来,使之充分发挥相辅相成作用,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现探讨以下几种混交类型。
1、针阔叶树种混交类型。生产实践和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落叶松与“三大硬阔”混交,是一种成功的混交类型,不但可以解决我省“三大硬阔”天然纯林生长缓慢和干型不良的问题,而且,当落叶松与黄波萝混交时,落叶松比其纯林有明显变化,同时对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危害和增强林分稳定性都有良好作用。
2、针叶树种混交类型。试验研究表明,落叶松与云杉混交,两树种在数量和生长上都有明显增益效应,是成功的混交类型。落叶松与冷杉、红松与云杉、樟子松与红松等相互混交,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喜光程度和根系分布深浅的明显差异,也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对提高林分生产力有一定效果。为防止土壤酸化,营造这类混交林时,应混以适宜灌木。
3、阔叶树种混交林类型。水曲柳与黄波萝、水曲柳与胡桃楸,在水肥良好、土层深厚的立地条件下,采用密植混交,对改善干型、减少病虫危害、提高林分生产量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4、乔灌混交类型。在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在立地条件差、树种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应大力提倡乔灌混交林,选用菌根灌木,如蝶形花科的胡枝子、锦鸡儿,胡颓子科的沙棘等,与乔木树种,如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等混交,这对调节林木密度、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缩短郁闭年限、改善林分环境和提高林分生产力,都有良好效果。
关于混交方式的问题。试验研究表明,在同一混交类型中,由于树种配置方法和树种组成比例不同,其生长差异很大。因此,如只考虑树种搭配,不注意混交方式,仍不能取得最佳的混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