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识新朋,在相互见面时,总要表示一定的礼节。这里对古人的一些常见的见面礼节作一介绍。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