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抗日文化宣传,对推动抗战的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墙壁,是当时进行抗日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墙壁文化,是华北抗日根据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包括街头标语、壁画、黑板报、街头诗等多种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每当有新的街头标语、黑板报出现时,就会围拢过来很多人,有人在阅读、朗诵,有人在用心聆听;每当有新的壁画、街头诗产生时,人们总会停下脚步,驻足凝眸,观赏、品评。墙壁文化,已成为当时根据地重要的精神食粮,对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鼓舞军民的士气和干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简明醒目的街头标语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村村街头墙壁上都写满了标语。一位当年的文艺工作者,曾这样详细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一则街头标语:
在冀中某村,一道突出于村外、兀立于高岗的高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标语。标语是那样大,以致逆着晌午的阳光,远在两三里外,仍能清楚地看出它的6个白字——坚持持久抗战。
这6个大字,作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宣言,写在“斗砌”的一溜7间大北房的后山墙,朝向北方曾被日军侵据着的县城,威严地耸立着。这6个字皆是仿宋体,横笔略细,各有尺把,竖笔较粗,尺半左右。6个字匀称地自左而右横排着,上顶屋檐,下抵墙根,左右各近房角,围着一圈宽窄适中的边框。字与边框都是白灰涂就,边框以内笔画以外所有空处,都涂过黑烟子。看得出,作者有意依照碑帖,以便使白字更加顯明。加胶的黑烟子虽已为经年的雨水冲落,由于墙在阴面,尽管墙面上满布了活着的和死了的绿色、褐色和黑色的苔藓,但标语仍然保持了阴文的效果。精确点说,这堵长墙活似一张巨大的色彩斑驳而以黑色为主调的“虎皮宣”。写在这虎皮宣纸上的白字,虽然已经发黄,但由于石灰浆当初渗透了吸水性很强的砖墙,并且涂得很厚,却坚固地像瓷器上的釉子,历久而不消。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有人回忆了写标语时的具体情形:“29日,转了东北风,天更冷了,行军困难太大,领导让大家住下。同志们不愿坐在屋里休息,标语组的同志要在高大的墙上写一条‘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标语。一个‘国’字写了一半,石灰水便结了冰,手脚冻麻木了。老乡们忙把他们喊进屋里,升起火,让他们暖和暖和。他们坐不住,便轮流上梯。足足用了一上午才把这条标语写完。”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报纸不多又没有广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能明确简要地向人民群众表明政治时局和我党我军的政策。如在冀中区,1941年1月至3月写的一般标语为: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制止投降制止内战。
制止亲日派阴谋家挑拨内战对日投降的阴谋。
挑拨内战是日寇的阴谋。
拥护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自卫战争。
在政治上工作上加强准备,粉碎敌寇春节扫荡。
展开广泛深入的群众游击战争。
群众武装,地方游击队和主力军要密切配合作战。
保卫村庄,保卫家乡,包围冀中,肃清村里的汉奸敌探。
动员优秀人民参加八路军。
保证冀中子弟兵团经常满员。
切实执行双十纲领。
把双十纲领的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基本群众的利益,调节各阶级阶层利益。
巩固冀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秩序。
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争取一切抗日阶级、抗日人民参加抗战。
保护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
封锁孤立夺取据点,缩小敌寇占领地。
坚持国共合作,坚持统一战线。
驱逐一切亲日派、内战挑拨者。
开展交通战争,随时破坏敌寇交通。
广泛开展冬学运动,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提高生产劳动热忱,加紧生产。
增加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欢迎伪军同胞反正抗日。
中国人不当日本兵,中国人不当汉奸兵。
优待俘虏。
同一时期,冀中区为宣传统一累进税,也制发了许多专门标语:
实行统一累进税,巩固农村统一战线。
实行统一累进税,调节各阶段各阶层的利益。
实行统一累进税,巩固边区统一战线的秩序。
实行统一累进税,是巩固持久健康顽强的边区经济财政的基础。
统一累进税是与敌伪作经济斗争改善人民生活的武器。
统一累进税是抗日民主政权最合理的财政政策。
拥护统一累进税的彻底实行。
严格管理村财政。
踊跃报产缴税,反对假报瞒税的落后意识。
防止奸细破坏统一累进税。
拥护边区政府的财政经济建设。
实行统一累进税,春天征一次,全年不负担。
统一累进税富的多纳,贫的少纳,穷苦的不纳。
纳税是国民对国家的光荣义务。
反对负担上的平均主义。
征收统一累进税,取消一切捐税负担和田赋。
征收统一累进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
一人瞒地大家吃亏。
军政民实行严格预决算制度,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
统一累进税是坚持抗战自力更生的财政政策。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富有极强的教育感染性,具有催人奋进的鼓动作用。满墙上贴的都是八路军的传单标语,敌人刚刚编造的“八路军被皇军消灭”的谎言,一下子全部被揭穿,群众立刻奔走相告,喜形于色,留在心上的阴影消逝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又增长起来。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成为侵华日军的眼中钉。每次扫荡时,他们都会全力毁坏根据地的抗日标语。而每次日伪军破坏我方抗日标语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就尽力再恢复、制作,往往反复多次。街头标语,也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阵地。有人曾这样回忆: 我们在涂的粉白的墙上写“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敌人出来“扫荡”把它擦掉,写上“剿灭共产党、八路军”。我们把敌人赶回王八窝,把敌人的标语擦掉,又写上我们的,就这样反复的斗争。在近敌区,敌我形成拉锯,在一块墙上写标语与擦标语反复出现多次,竟出现这样的情况,敌人写完“剿灭共产党、八路军”走了,我们的人来了,只把“剿灭”二字涂去,换上“拥护”两字,整条标语就变成“拥护共产党、八路军”。随后敌人又改成“剿灭”,我们又把“剿灭”改成“拥护”。
很多时候,从街头标语上就可以分出敌我控制的界限。
生动形象的街头壁画
壁画也是在抗战初期兴起的一种宣传形式,随后迅速遍布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农村。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醒目的大幅抗战壁画”。三分区的冲锋剧社美术组,在山区农村的石屋石墙上,在平原农村的土屋土墙上绘出强烈、醒目、充满乐观精神的壁画,其中有《参军光荣》、《军民一家人》、《打鬼子保家乡》等。一分区驻地的易县、徐水、满城、涞源等地农村壁画,主要是张柯楠(张德壁)、曹正峰绘制的。张柯楠还根据诗人田间的诗:《如果我们不去打仗》配画,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此,魏巍曾回忆道:“在杨成武司令员驻防的南管头,有很大的一面墙壁,墙壁上就写着一首田间的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杀死了我们,还用刺刀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首诗还配了一个很大的漫画,给人的印象是深刻难忘的。”
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美术工作者为了宣传形势,画了3幅巨型地图:一幅是表现西欧第二战场开辟以后,希特勒面临总崩溃的《欧洲联合作战图》;第二幅是表现潼关吃紧,西安危急,动员全边区军民待命杀敌,保卫西安的《豫西战况图》;第三幅是表现八路军、新四军及民兵等分布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力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图》。为使一般群众能看懂,3幅巨型地图使用了中国古式地图的画法——山就画得像山形,城就画上城头,同时添上一些人物形象,画成一幅漫画式的地图。群众看了地图,听了讲解,非常明白。有一个老乡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图》后,才了解到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分布在全国南北各抗日根据地。他十分振奋地说:“从前咱不了解,只说咱八路军就只在咱边区这达(即“这里”——作者),现在才解开了,原来到东海边、南海边,到处都有咱们的力量,怕个啥!他们国民党要不打日本,咱就自己去打!”
壁画深得根据地人民的喜爱,每当美术工作者画壁画时,群众都会前来围观、帮忙。一位当年的美术工作者回忆道:“记得那时每次我们在村头绘制大幅壁画时,都会吸引许多群众围上来观看,年轻人给我们搬梯子,扶梯子,老大娘便端来开水或送干粮给我们吃。我们画过的壁画有《参军光荣》、《军民一家人》、《打鬼子保家乡》等等。山乡的群众看得津津有味,指手画脚。”因为喜爱,根据地群众对壁画总是精心保护。40年后的1983年初冬,一部分晋察冀的老文艺战士到老区访问,一幅巨大宣传壁画《看,鬼子又杀人了!》依然完好如初地保存在平山县陈家院的一座三连间砖房的后山墙上。虽然经过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期间包括敌人多次疯狂的大“扫荡”,可乡亲们一直不懈地精心保护着它。日军来了,乡亲们就把它糊上泥,打走了日军,又把它冲洗干净。壁画是美术家画的,但它是属于人民的。
壁画,在教育和动员群众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许多地方偏僻落后,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对中国政治形势很不了解,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壁画这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鼓舞了群众反对侵略的斗志和抗封建压迫的精神,为坚持抗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壁画还为瓦解日軍、争取伪军发挥了有力的作用。在冀鲁豫边区,观城史楼一家地主砖墙上画的《家族在哭泣》,描绘了日本兵家属悲痛哭泣,盼望远在中国战场的儿子、丈夫或父亲早归故乡的场景。参加“扫荡”的日军士兵看到后,竟然纷纷跪在画前失声痛哭,日本军官用指挥刀赶也赶不走。
内容多样的黑板报
黑板报也是华北抗日根据地一个十分重要的宣传阵地。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3年反“扫荡”时,灵寿县寨头村有些思想落后的人,听信了汉奸的宣传回村,结果一回到村上就被抓走了。后来,村里根据这些事实在黑板报上画了连续画,使得许多被抓的人的家属都流着眼泪说:“不知怎么一时鬼迷了心,后悔也来不及了!”行唐县芦家庄的黑板报,曾以“懒汉刘法子”为题,写了这样一段话:“法子法子你再懒,到了秋天瞪了眼,积极生产打满囤,你的打了不大点,要再好吃不干活,叫你饿着没人管。”这个消息很快轰动了全村,男女老少都挤着来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云彪县(今河北望都县)北山羊村的黑板报,在群众做棉衣的时候,刊载了《爬子草染黑布的办法》;完县(今河北顺平县)南峪村的黑板报,在闹鸡瘟的时候登了《治鸡病的办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黑板报最初的内容只有战争消息,到了1944年时则普遍增加了工作报道的内容,黑板的旁边都绘制了中国地区和世界地图,有的还设置了活动的指标,表明形势的发展变化。1945年有了更大的发展,黑板报的内容包括工作号召、工作检查、工作总结、典型事迹等,既有鼓励表扬又有批评教育。在形式上多采用了快板、语句浅白的顺口溜,自编自写。除报道工作,还写自我批评。襄垣还创造了黑红板,好事写在红板上,缺点写在黑板上,大大加强了对群众的教育效果。沁源县李成村的大众黑板报,能够做到经常化,隔日一换,一半图画,一半文字,群众喜闻乐见。平时刊登先进人物战斗、生产的模范事迹和本村的具体事实,丰富生动;战时公布情报战况,教育群众提高警惕。有些有集市的村子,在黑板报上更设了“行情栏”和“招寻启示栏”,由集市委员会及时刊布,很受群众欢迎。在濮县三区荣庄,群众赞扬说:“有了黑板报真是好处多,不出村,国家大事就知道了;村里的好事,得到表扬,也能推动工作。”
对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黑板报,一位国际友人作了这样的描述和评价:“在这个解放区,我们看见每个被敌人烧毁的村子里都有一块黑板,上面记载着世界、中国和本地的消息,这些情况都是驻扎在最近的部队广播员提供的。正是从这个来源我们知道了罗马尼亚投降和盟军占领凡尔登的消息。” 黑板报,教育和鼓舞了群众,推动了各项工作。“黑板报是一种群众的创造,它是群众自己的舆论机关,由群众自己主办,自己写稿,用来推进各项工作,表扬好的,批评落后,移风易俗,发扬正气,所起的作用很大”。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龙华县葛存村在打蒿积肥运动中表扬了几个打蒿的妇女以后,参加打蒿的妇女很快由六七个人增加到30人,使打蒿积肥任务超额完成。在太行区第五专区后岩村的互助劳动中,妇女曹果子在积肥中没有上村中的大众黑板,很不服气。后来她在组织麦收时表现十分积极,上了黑板,群众都向她祝贺。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黑板报,教育和鼓舞了群众,推动了各项工作,却刺痛了日伪军,黑板报因此也成为他们破坏的目标。如在冀中的定南县,日伪军每次扫荡时,总是要在各村的黑板报上用刺刀戳几个坑。
琅琅上口的街头诗
街头诗又称墙头诗,即抄在街头墙壁上的诗。它是一种紧密配合现实斗争、能直接发挥诗歌的宣传教育作用的战斗形式。据有关材料记载: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任何一项中心工作,如动员参军,送战士出征,慰劳部队,欢迎战士凯旋,乃至做军鞋、送公粮、锄奸防特、欢送国际友人等等,都会创作出街头诗,而且数量很大。如某村在办识字班时,就出现了如下街头诗:“妇救会,青抗先,人人都上识字班。再也不当睁眼瞎,抗日救国做宣传。”某区游击组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也很快出现了《打伏击》的街头诗:“在村西,道沟里,游击区,打伏击;鐵西瓜,开了花,日伪军,嘴啃泥;快缴枪,当俘虏,按政策,优待你;扫战场,得胜利,唱着歌,快转移!”某县大队队长刁志真,机智勇敢,常深入敌巢,除奸反特,是冀中有名的抗日英雄。有人也写街头诗称赞他:“老刁带领的县大队,个个都是飞毛腿,蹿房越脊如平川,鬼子闻风胆儿吓飞!”有人这样形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诗:“这些诗采取短俏的形式,运用民谣的韵律,使用活生生的民间语言,描写战争、反扫荡、民主政治、志愿义务兵,以及一切和战争相接的斗争生活。”“它像火炬,燃起人们御敌的心头烈焰;它像号角,催人横刀立马,挥戈上阵。”“这些诗,确为抗日风云添彩,为民族健儿画像,为神州大地助威。”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诗,很多出自普通劳动者之手。这些业余诗人写的街头诗,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其中还有不少错字,但大都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力地表达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民众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题图为写着抗日标语的城门楼)
(责任编辑:徐 嘉)
简明醒目的街头标语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村村街头墙壁上都写满了标语。一位当年的文艺工作者,曾这样详细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一则街头标语:
在冀中某村,一道突出于村外、兀立于高岗的高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标语。标语是那样大,以致逆着晌午的阳光,远在两三里外,仍能清楚地看出它的6个白字——坚持持久抗战。
这6个大字,作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宣言,写在“斗砌”的一溜7间大北房的后山墙,朝向北方曾被日军侵据着的县城,威严地耸立着。这6个字皆是仿宋体,横笔略细,各有尺把,竖笔较粗,尺半左右。6个字匀称地自左而右横排着,上顶屋檐,下抵墙根,左右各近房角,围着一圈宽窄适中的边框。字与边框都是白灰涂就,边框以内笔画以外所有空处,都涂过黑烟子。看得出,作者有意依照碑帖,以便使白字更加顯明。加胶的黑烟子虽已为经年的雨水冲落,由于墙在阴面,尽管墙面上满布了活着的和死了的绿色、褐色和黑色的苔藓,但标语仍然保持了阴文的效果。精确点说,这堵长墙活似一张巨大的色彩斑驳而以黑色为主调的“虎皮宣”。写在这虎皮宣纸上的白字,虽然已经发黄,但由于石灰浆当初渗透了吸水性很强的砖墙,并且涂得很厚,却坚固地像瓷器上的釉子,历久而不消。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有人回忆了写标语时的具体情形:“29日,转了东北风,天更冷了,行军困难太大,领导让大家住下。同志们不愿坐在屋里休息,标语组的同志要在高大的墙上写一条‘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标语。一个‘国’字写了一半,石灰水便结了冰,手脚冻麻木了。老乡们忙把他们喊进屋里,升起火,让他们暖和暖和。他们坐不住,便轮流上梯。足足用了一上午才把这条标语写完。”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报纸不多又没有广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能明确简要地向人民群众表明政治时局和我党我军的政策。如在冀中区,1941年1月至3月写的一般标语为: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制止投降制止内战。
制止亲日派阴谋家挑拨内战对日投降的阴谋。
挑拨内战是日寇的阴谋。
拥护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自卫战争。
在政治上工作上加强准备,粉碎敌寇春节扫荡。
展开广泛深入的群众游击战争。
群众武装,地方游击队和主力军要密切配合作战。
保卫村庄,保卫家乡,包围冀中,肃清村里的汉奸敌探。
动员优秀人民参加八路军。
保证冀中子弟兵团经常满员。
切实执行双十纲领。
把双十纲领的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基本群众的利益,调节各阶级阶层利益。
巩固冀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秩序。
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争取一切抗日阶级、抗日人民参加抗战。
保护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
封锁孤立夺取据点,缩小敌寇占领地。
坚持国共合作,坚持统一战线。
驱逐一切亲日派、内战挑拨者。
开展交通战争,随时破坏敌寇交通。
广泛开展冬学运动,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提高生产劳动热忱,加紧生产。
增加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欢迎伪军同胞反正抗日。
中国人不当日本兵,中国人不当汉奸兵。
优待俘虏。
同一时期,冀中区为宣传统一累进税,也制发了许多专门标语:
实行统一累进税,巩固农村统一战线。
实行统一累进税,调节各阶段各阶层的利益。
实行统一累进税,巩固边区统一战线的秩序。
实行统一累进税,是巩固持久健康顽强的边区经济财政的基础。
统一累进税是与敌伪作经济斗争改善人民生活的武器。
统一累进税是抗日民主政权最合理的财政政策。
拥护统一累进税的彻底实行。
严格管理村财政。
踊跃报产缴税,反对假报瞒税的落后意识。
防止奸细破坏统一累进税。
拥护边区政府的财政经济建设。
实行统一累进税,春天征一次,全年不负担。
统一累进税富的多纳,贫的少纳,穷苦的不纳。
纳税是国民对国家的光荣义务。
反对负担上的平均主义。
征收统一累进税,取消一切捐税负担和田赋。
征收统一累进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
一人瞒地大家吃亏。
军政民实行严格预决算制度,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
统一累进税是坚持抗战自力更生的财政政策。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富有极强的教育感染性,具有催人奋进的鼓动作用。满墙上贴的都是八路军的传单标语,敌人刚刚编造的“八路军被皇军消灭”的谎言,一下子全部被揭穿,群众立刻奔走相告,喜形于色,留在心上的阴影消逝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又增长起来。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标语,成为侵华日军的眼中钉。每次扫荡时,他们都会全力毁坏根据地的抗日标语。而每次日伪军破坏我方抗日标语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就尽力再恢复、制作,往往反复多次。街头标语,也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阵地。有人曾这样回忆: 我们在涂的粉白的墙上写“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敌人出来“扫荡”把它擦掉,写上“剿灭共产党、八路军”。我们把敌人赶回王八窝,把敌人的标语擦掉,又写上我们的,就这样反复的斗争。在近敌区,敌我形成拉锯,在一块墙上写标语与擦标语反复出现多次,竟出现这样的情况,敌人写完“剿灭共产党、八路军”走了,我们的人来了,只把“剿灭”二字涂去,换上“拥护”两字,整条标语就变成“拥护共产党、八路军”。随后敌人又改成“剿灭”,我们又把“剿灭”改成“拥护”。
很多时候,从街头标语上就可以分出敌我控制的界限。
生动形象的街头壁画
壁画也是在抗战初期兴起的一种宣传形式,随后迅速遍布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农村。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醒目的大幅抗战壁画”。三分区的冲锋剧社美术组,在山区农村的石屋石墙上,在平原农村的土屋土墙上绘出强烈、醒目、充满乐观精神的壁画,其中有《参军光荣》、《军民一家人》、《打鬼子保家乡》等。一分区驻地的易县、徐水、满城、涞源等地农村壁画,主要是张柯楠(张德壁)、曹正峰绘制的。张柯楠还根据诗人田间的诗:《如果我们不去打仗》配画,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此,魏巍曾回忆道:“在杨成武司令员驻防的南管头,有很大的一面墙壁,墙壁上就写着一首田间的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杀死了我们,还用刺刀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首诗还配了一个很大的漫画,给人的印象是深刻难忘的。”
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美术工作者为了宣传形势,画了3幅巨型地图:一幅是表现西欧第二战场开辟以后,希特勒面临总崩溃的《欧洲联合作战图》;第二幅是表现潼关吃紧,西安危急,动员全边区军民待命杀敌,保卫西安的《豫西战况图》;第三幅是表现八路军、新四军及民兵等分布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力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图》。为使一般群众能看懂,3幅巨型地图使用了中国古式地图的画法——山就画得像山形,城就画上城头,同时添上一些人物形象,画成一幅漫画式的地图。群众看了地图,听了讲解,非常明白。有一个老乡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图》后,才了解到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分布在全国南北各抗日根据地。他十分振奋地说:“从前咱不了解,只说咱八路军就只在咱边区这达(即“这里”——作者),现在才解开了,原来到东海边、南海边,到处都有咱们的力量,怕个啥!他们国民党要不打日本,咱就自己去打!”
壁画深得根据地人民的喜爱,每当美术工作者画壁画时,群众都会前来围观、帮忙。一位当年的美术工作者回忆道:“记得那时每次我们在村头绘制大幅壁画时,都会吸引许多群众围上来观看,年轻人给我们搬梯子,扶梯子,老大娘便端来开水或送干粮给我们吃。我们画过的壁画有《参军光荣》、《军民一家人》、《打鬼子保家乡》等等。山乡的群众看得津津有味,指手画脚。”因为喜爱,根据地群众对壁画总是精心保护。40年后的1983年初冬,一部分晋察冀的老文艺战士到老区访问,一幅巨大宣传壁画《看,鬼子又杀人了!》依然完好如初地保存在平山县陈家院的一座三连间砖房的后山墙上。虽然经过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期间包括敌人多次疯狂的大“扫荡”,可乡亲们一直不懈地精心保护着它。日军来了,乡亲们就把它糊上泥,打走了日军,又把它冲洗干净。壁画是美术家画的,但它是属于人民的。
壁画,在教育和动员群众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许多地方偏僻落后,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对中国政治形势很不了解,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壁画这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鼓舞了群众反对侵略的斗志和抗封建压迫的精神,为坚持抗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壁画还为瓦解日軍、争取伪军发挥了有力的作用。在冀鲁豫边区,观城史楼一家地主砖墙上画的《家族在哭泣》,描绘了日本兵家属悲痛哭泣,盼望远在中国战场的儿子、丈夫或父亲早归故乡的场景。参加“扫荡”的日军士兵看到后,竟然纷纷跪在画前失声痛哭,日本军官用指挥刀赶也赶不走。
内容多样的黑板报
黑板报也是华北抗日根据地一个十分重要的宣传阵地。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3年反“扫荡”时,灵寿县寨头村有些思想落后的人,听信了汉奸的宣传回村,结果一回到村上就被抓走了。后来,村里根据这些事实在黑板报上画了连续画,使得许多被抓的人的家属都流着眼泪说:“不知怎么一时鬼迷了心,后悔也来不及了!”行唐县芦家庄的黑板报,曾以“懒汉刘法子”为题,写了这样一段话:“法子法子你再懒,到了秋天瞪了眼,积极生产打满囤,你的打了不大点,要再好吃不干活,叫你饿着没人管。”这个消息很快轰动了全村,男女老少都挤着来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云彪县(今河北望都县)北山羊村的黑板报,在群众做棉衣的时候,刊载了《爬子草染黑布的办法》;完县(今河北顺平县)南峪村的黑板报,在闹鸡瘟的时候登了《治鸡病的办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黑板报最初的内容只有战争消息,到了1944年时则普遍增加了工作报道的内容,黑板的旁边都绘制了中国地区和世界地图,有的还设置了活动的指标,表明形势的发展变化。1945年有了更大的发展,黑板报的内容包括工作号召、工作检查、工作总结、典型事迹等,既有鼓励表扬又有批评教育。在形式上多采用了快板、语句浅白的顺口溜,自编自写。除报道工作,还写自我批评。襄垣还创造了黑红板,好事写在红板上,缺点写在黑板上,大大加强了对群众的教育效果。沁源县李成村的大众黑板报,能够做到经常化,隔日一换,一半图画,一半文字,群众喜闻乐见。平时刊登先进人物战斗、生产的模范事迹和本村的具体事实,丰富生动;战时公布情报战况,教育群众提高警惕。有些有集市的村子,在黑板报上更设了“行情栏”和“招寻启示栏”,由集市委员会及时刊布,很受群众欢迎。在濮县三区荣庄,群众赞扬说:“有了黑板报真是好处多,不出村,国家大事就知道了;村里的好事,得到表扬,也能推动工作。”
对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黑板报,一位国际友人作了这样的描述和评价:“在这个解放区,我们看见每个被敌人烧毁的村子里都有一块黑板,上面记载着世界、中国和本地的消息,这些情况都是驻扎在最近的部队广播员提供的。正是从这个来源我们知道了罗马尼亚投降和盟军占领凡尔登的消息。” 黑板报,教育和鼓舞了群众,推动了各项工作。“黑板报是一种群众的创造,它是群众自己的舆论机关,由群众自己主办,自己写稿,用来推进各项工作,表扬好的,批评落后,移风易俗,发扬正气,所起的作用很大”。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龙华县葛存村在打蒿积肥运动中表扬了几个打蒿的妇女以后,参加打蒿的妇女很快由六七个人增加到30人,使打蒿积肥任务超额完成。在太行区第五专区后岩村的互助劳动中,妇女曹果子在积肥中没有上村中的大众黑板,很不服气。后来她在组织麦收时表现十分积极,上了黑板,群众都向她祝贺。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黑板报,教育和鼓舞了群众,推动了各项工作,却刺痛了日伪军,黑板报因此也成为他们破坏的目标。如在冀中的定南县,日伪军每次扫荡时,总是要在各村的黑板报上用刺刀戳几个坑。
琅琅上口的街头诗
街头诗又称墙头诗,即抄在街头墙壁上的诗。它是一种紧密配合现实斗争、能直接发挥诗歌的宣传教育作用的战斗形式。据有关材料记载: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任何一项中心工作,如动员参军,送战士出征,慰劳部队,欢迎战士凯旋,乃至做军鞋、送公粮、锄奸防特、欢送国际友人等等,都会创作出街头诗,而且数量很大。如某村在办识字班时,就出现了如下街头诗:“妇救会,青抗先,人人都上识字班。再也不当睁眼瞎,抗日救国做宣传。”某区游击组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也很快出现了《打伏击》的街头诗:“在村西,道沟里,游击区,打伏击;鐵西瓜,开了花,日伪军,嘴啃泥;快缴枪,当俘虏,按政策,优待你;扫战场,得胜利,唱着歌,快转移!”某县大队队长刁志真,机智勇敢,常深入敌巢,除奸反特,是冀中有名的抗日英雄。有人也写街头诗称赞他:“老刁带领的县大队,个个都是飞毛腿,蹿房越脊如平川,鬼子闻风胆儿吓飞!”有人这样形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诗:“这些诗采取短俏的形式,运用民谣的韵律,使用活生生的民间语言,描写战争、反扫荡、民主政治、志愿义务兵,以及一切和战争相接的斗争生活。”“它像火炬,燃起人们御敌的心头烈焰;它像号角,催人横刀立马,挥戈上阵。”“这些诗,确为抗日风云添彩,为民族健儿画像,为神州大地助威。”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诗,很多出自普通劳动者之手。这些业余诗人写的街头诗,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其中还有不少错字,但大都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力地表达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民众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题图为写着抗日标语的城门楼)
(责任编辑: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