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认错
一个时代的转型和国家的进步,是以其领袖的思想转变为标志的。当我们欢呼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时,不能不追溯到30年前的一个思想细节。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而这之前中国在极左时期一直称新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当邓小平吃惊地看到新加坡的成就时,他承认对方实行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方针是对的。当谈到中国的对外方针时,李光耀说,中国必须停止革命输出。邓小平停顿片刻后突然问:“你要我怎么做?”这倒让李光耀吃了一惊,他就大胆地说:“停止帮马共和印尼共在华南设电台广播,停止对游击队的支持。”李光耀后来回忆:“我从未见过一位共产党领袖,在现实面前会愿意放弃一己之见,甚至还问我要他怎么做。尽管邓小平当时已经74岁,但当他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还是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次新加坡之行,邓小平以他惊人的谦虚代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承认并改正了两个错误。一是改变保守自闭,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二是接受建议,不再搞革命输出,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对外关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啊。
人孰能无错?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事后认错。普通人认错难,有光环笼罩和鲜花托举的伟人、名人认错就更难。但也正是这一点考验出一个人的品格与能力。纵观历史,名人喜功、贪功的多,自责、担责的少。像邓小平这样,大功不自喜,大德不掩错,是真伟人。平时,我们看一个人的成功,总是说他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其实同样重要的另一面是他承认了什么,改正了什么?当一个人承认并改正了前一个错误时,就为他的下一个创造准备了条件,铺平了道路。而当一个伟人这样做时,他就为国家民族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延安时期搞“抢救运动”,伤害了革命同志,毛泽东亲自到会道歉,脱帽鞠躬。1958年犯了“大跃进”错误,第二年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认错说:“去年犯了错误,每个人都有责任,首先是我。”当然,这次认错不彻底也为以后的“文革”种下祸根。“文革”之后,邓小平主政,总结历史教训,他没有委错于人,而是代毛泽东认错,说:“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后来他又多次讲,不争论,团结一致向前看。是这种谦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证了大转折时期的平稳过渡。一个领袖的英明,包括他的智慧、魄力,也包括他的谦虚、诚实。一个民族的幸福不只是有领袖带领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更是带领他们绕开了什么灾难。领袖一念,国家十年,伟人多一点谦虚,国家就少一次失误,多一次复兴的机会。
认错是痛苦的,一个伟人面向全体人民和全世界认错,更要经受巨大的心灵痛苦。党犯了错误,总得有人出来担其责,重启新航;一个时代的失误,总得有人来画个句号,另开新篇。这不是喜气洋洋的剪彩,是痛定思痛,发愤图强的誓言。只有那些敢于担起世纪责任的人,才会有超时代的思考;只有那些出以公心为民造福的人,才能不图虚名,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改革开放的喜悦中时,请不要忘记当年一代伟人痛苦的思考和艰难的抉择。
邓小平的坚持
被称为“新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无疑将作为共和国的“中兴”史载入史册。相信以后许多史家会来研究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其中原因诸多,“文革”教训,时势使然;人民意志,时代潮流;时势造英雄,小平来掌舵等等。这所有一切,当然都是多难之后兴邦的因素。但像一切领袖的成功一样,邓小平的性格、意志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他坚定果断,敢于坚持己见。
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既要能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针,还要能力排众议,坚持这个新思想、新方针。二者缺一不可。历史上提出方案,未能坚持,虎头蛇尾而流产的改革实在不少。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其高瞻远瞩的战略设计思路已为人所熟知,而在战术实施中的坚定不移,则还不大为人注意。近读史料,发现其例甚多。
1977年8月,小平主持教育工作座谈会。大家主张恢复高考,但又觉得今年来不及,希望从明年开始,而且教育部的原招生方案报告也已送出。小平说,就从今年改!打破常规,冬季招生。让教育部追回发出的报告,他亲自修改。这一步棋改写了中国“文革”十年的教育史。人才兴,国运兴。
“百科全书”,向来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法国新兴资产阶级最早就是通过编译百科全书(史称百科全书派)进行思想启蒙,普及新知识而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百科全书》随时增改,渐成一部世界性的知识总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平指示翻译出版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1768年英国初版,20世纪初转让给美国,1974年出到第15版)。消息传出,社会上议论纷纷:我们怎么能出版美帝国主义的书?小平不为所动,他接见美方人员说:“全世界都知道《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学术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的地位。我们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把你们的百科全书翻译过来,从中得到教益,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在小平的坚持下,中美双方组成联合编审委员会,历时十年,全书终于出版。
香港回归是一件大事,政策性强,处理起来较复杂。1983年5月香港记者故意设套,问回归后我方可否不驻军。我一高级官员,含糊答道:也可不驻。港报纷纷登于头条。小平大怒,在一次招待香港记者的会上,本已散场,小平说:请你们回来,给我发一条消息。说可以不在香港驻军,胡说八道!英国人能驻,我们自己怎么反而不能驻?他给外交部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1992年,小平视察南方,下面汇报时说:“我们一定贯彻您的指示。”他说:“我的话可能有点用,但我的作用就是不动摇。”
敢坚持、不动摇是领袖的基本素质。领袖一身而系天下,稍有犹豫就地动山摇。轻者是一件事的失败,大者影响民族命运,历史方向。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而特殊时刻竟是英雄一念铸就历史。朱可夫在回忆苏联艰难的卫国战争时说:许多时候我们实在顶不住了,但就是由于斯大林坚强的意志让我们转败为胜。坚持真理是政客与政治家的根本区别。政客是从私利出发,看着风向走。政治家是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向着理想前进,他认准的事,就是再难,再险,杀头牺牲也不改变。毛泽东敢于坚持的典型例子是在井冈山革命低潮时,他敢说革命高潮就如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这信念一直坚持到20多年后新中国成立。邓小平坚持最久的例子是1962年就提出,让农民自己选择生产关系,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直坚持到16年后,1978年中国开始全面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是意志力的表现,但意志力的背后是思想的穿透力。
两个摔跤手的坚持是谁压倒谁,两军对阵的坚持是谁吃掉谁,而一个领袖对正确方针的坚持则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自《文风四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标题为编者所拟)
一个时代的转型和国家的进步,是以其领袖的思想转变为标志的。当我们欢呼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时,不能不追溯到30年前的一个思想细节。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而这之前中国在极左时期一直称新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当邓小平吃惊地看到新加坡的成就时,他承认对方实行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方针是对的。当谈到中国的对外方针时,李光耀说,中国必须停止革命输出。邓小平停顿片刻后突然问:“你要我怎么做?”这倒让李光耀吃了一惊,他就大胆地说:“停止帮马共和印尼共在华南设电台广播,停止对游击队的支持。”李光耀后来回忆:“我从未见过一位共产党领袖,在现实面前会愿意放弃一己之见,甚至还问我要他怎么做。尽管邓小平当时已经74岁,但当他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还是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次新加坡之行,邓小平以他惊人的谦虚代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承认并改正了两个错误。一是改变保守自闭,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二是接受建议,不再搞革命输出,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对外关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啊。
人孰能无错?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事后认错。普通人认错难,有光环笼罩和鲜花托举的伟人、名人认错就更难。但也正是这一点考验出一个人的品格与能力。纵观历史,名人喜功、贪功的多,自责、担责的少。像邓小平这样,大功不自喜,大德不掩错,是真伟人。平时,我们看一个人的成功,总是说他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其实同样重要的另一面是他承认了什么,改正了什么?当一个人承认并改正了前一个错误时,就为他的下一个创造准备了条件,铺平了道路。而当一个伟人这样做时,他就为国家民族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延安时期搞“抢救运动”,伤害了革命同志,毛泽东亲自到会道歉,脱帽鞠躬。1958年犯了“大跃进”错误,第二年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认错说:“去年犯了错误,每个人都有责任,首先是我。”当然,这次认错不彻底也为以后的“文革”种下祸根。“文革”之后,邓小平主政,总结历史教训,他没有委错于人,而是代毛泽东认错,说:“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后来他又多次讲,不争论,团结一致向前看。是这种谦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证了大转折时期的平稳过渡。一个领袖的英明,包括他的智慧、魄力,也包括他的谦虚、诚实。一个民族的幸福不只是有领袖带领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更是带领他们绕开了什么灾难。领袖一念,国家十年,伟人多一点谦虚,国家就少一次失误,多一次复兴的机会。
认错是痛苦的,一个伟人面向全体人民和全世界认错,更要经受巨大的心灵痛苦。党犯了错误,总得有人出来担其责,重启新航;一个时代的失误,总得有人来画个句号,另开新篇。这不是喜气洋洋的剪彩,是痛定思痛,发愤图强的誓言。只有那些敢于担起世纪责任的人,才会有超时代的思考;只有那些出以公心为民造福的人,才能不图虚名,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改革开放的喜悦中时,请不要忘记当年一代伟人痛苦的思考和艰难的抉择。
邓小平的坚持
被称为“新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无疑将作为共和国的“中兴”史载入史册。相信以后许多史家会来研究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其中原因诸多,“文革”教训,时势使然;人民意志,时代潮流;时势造英雄,小平来掌舵等等。这所有一切,当然都是多难之后兴邦的因素。但像一切领袖的成功一样,邓小平的性格、意志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他坚定果断,敢于坚持己见。
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既要能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针,还要能力排众议,坚持这个新思想、新方针。二者缺一不可。历史上提出方案,未能坚持,虎头蛇尾而流产的改革实在不少。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其高瞻远瞩的战略设计思路已为人所熟知,而在战术实施中的坚定不移,则还不大为人注意。近读史料,发现其例甚多。
1977年8月,小平主持教育工作座谈会。大家主张恢复高考,但又觉得今年来不及,希望从明年开始,而且教育部的原招生方案报告也已送出。小平说,就从今年改!打破常规,冬季招生。让教育部追回发出的报告,他亲自修改。这一步棋改写了中国“文革”十年的教育史。人才兴,国运兴。
“百科全书”,向来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法国新兴资产阶级最早就是通过编译百科全书(史称百科全书派)进行思想启蒙,普及新知识而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百科全书》随时增改,渐成一部世界性的知识总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平指示翻译出版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1768年英国初版,20世纪初转让给美国,1974年出到第15版)。消息传出,社会上议论纷纷:我们怎么能出版美帝国主义的书?小平不为所动,他接见美方人员说:“全世界都知道《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学术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的地位。我们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把你们的百科全书翻译过来,从中得到教益,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在小平的坚持下,中美双方组成联合编审委员会,历时十年,全书终于出版。
香港回归是一件大事,政策性强,处理起来较复杂。1983年5月香港记者故意设套,问回归后我方可否不驻军。我一高级官员,含糊答道:也可不驻。港报纷纷登于头条。小平大怒,在一次招待香港记者的会上,本已散场,小平说:请你们回来,给我发一条消息。说可以不在香港驻军,胡说八道!英国人能驻,我们自己怎么反而不能驻?他给外交部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1992年,小平视察南方,下面汇报时说:“我们一定贯彻您的指示。”他说:“我的话可能有点用,但我的作用就是不动摇。”
敢坚持、不动摇是领袖的基本素质。领袖一身而系天下,稍有犹豫就地动山摇。轻者是一件事的失败,大者影响民族命运,历史方向。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而特殊时刻竟是英雄一念铸就历史。朱可夫在回忆苏联艰难的卫国战争时说:许多时候我们实在顶不住了,但就是由于斯大林坚强的意志让我们转败为胜。坚持真理是政客与政治家的根本区别。政客是从私利出发,看着风向走。政治家是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向着理想前进,他认准的事,就是再难,再险,杀头牺牲也不改变。毛泽东敢于坚持的典型例子是在井冈山革命低潮时,他敢说革命高潮就如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这信念一直坚持到20多年后新中国成立。邓小平坚持最久的例子是1962年就提出,让农民自己选择生产关系,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直坚持到16年后,1978年中国开始全面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是意志力的表现,但意志力的背后是思想的穿透力。
两个摔跤手的坚持是谁压倒谁,两军对阵的坚持是谁吃掉谁,而一个领袖对正确方针的坚持则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自《文风四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