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分析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人们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观念表达、社会实践、知识、技能、表现形式及相关的手工艺品、实物、工具、文化场所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2)有关宇宙与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3)社会实践、节庆、仪式活動;(4)表演艺术;(5)传统手工艺。
  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传统音乐、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戏剧、杂技等;(2)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3)传统节庆、礼仪等民俗;(4)传统体育、游艺;(5)传统技艺、历法、医药;(6)其他。
  不同国家,被纳入非遗的项目也有一定的不同。原因在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等均有一定的差异。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每个国家对非遗的具体分类也有一定的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各国非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遗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几乎涵盖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基本情况。而我国的非遗分类,正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础上确立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非遗分类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可以达成共识的分法,很多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非遗项目进行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的一种分类方法是“13类分法”,即:(1)传统舞蹈;(2)传统音乐;(3)民间文学;(4)语言;(5)传统武术、体育、竞技;(6)杂技;(7)曲艺;(8)传统戏剧;(9)民俗;10)工艺美术、民间美术;(11)文化空间;(12)传统医学、药学;(13)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引导
  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因此,应积极引导青年人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青年人学习、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来说,有关部门的缺乏引导,对非遗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很多非遗项目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二)创新难度较大
  相比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非是稳固不变的,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非遗的传承与非遗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非遗在传统意义上来看,主要是以非书面形式传播,如口口相传,上一辈人向下一辈人传授经验,下一辈人机械性地记忆。但是,当代社会,这样的传承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必须对非遗的传承方式进行积极创新。
  (三)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伴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仍存在不足,缺乏保护意识,这一问题会对非遗的后续保护与传承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给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资源很难得到全面的开发与利用,因此非遗传承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从思想层面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并未得到普遍的关注与高度的重视,导致效果不佳。
  三、信息技术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特征
  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应用的信息技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来说,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来对知识类非遗、实践类非遗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信息保存起来;从广义来说,非遗信息技术体系构建,必须满足综合、非特定两项特征,包括非遗的数字资源采集、信息存储、资源管理等内容。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均有所应用,实现与数字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采用科学有效的数字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要趋势。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对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有如下特征,首先,采用数字化的数据采集技术,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支持;其次,采取数字化的管理服务模式,来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采用数字化的传播与展示模式,来满足非遗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沟通;最后,采用数字模拟交易平台,为非遗衍生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优势
  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对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对于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方便快捷。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可以将非遗的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字内容,从而改变保存形式的单一性。与物理存储方式相比,虚拟现实技术与互动性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非遗材料的多样化。例如,对于石雕、木雕等非遗来说,实物的体积相对较大,不便于展示,仅能通过实地考察才能看到,这样的方式限制着非遗的宣传,不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受益人群也相对较窄。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对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对非遗进行影像展示,再加上新媒体的资讯推送、公众身份识别等技术,可以向人们宣传非遗方面的内容,便于人们进行资料查询,还可以扩大非遗的受众面,从而加强人们对非遗的正确认识,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客观真实。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可以对数字图像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将非遗的表现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充分展现非遗的特征,借助直观的图像、声音,加大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例如,剪纸主要是用剪刀进行修剪,在纸上呈现各种形式的图案。但是,受到材料、工艺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保存不便、保存时间较短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对数字图像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以数字影像数据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以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图片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将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借助影像纪录片,可以将剪纸的工艺、流程等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从而提高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效果。三是及时互动。各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方式与途径。同时,移动终端设备得到普及的当下,全新的媒体已经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也可以借助具有互动性特征的新媒体。借助手持移动设备可以实现人们的即时交互,改变传统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实现信息的实时流转。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走进非遗的世界。同时,借助平台的即时交互功能,可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策略:(1)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细化。对非遗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是国家与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文化主权、提高文化自信等。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对非遗传承的相关责任体系进行细化。就目前情况来看,如何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非遗项目的效益,从而提高人们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非遗传播平台在未来势必会不断拓展。鉴于此,应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管理法律法规,从而提高非遗传承效果。(2)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可以借助新媒体,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方法进行大力宣传,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纪录片等途徑,宣传非遗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知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提升人们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意识,调动人们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还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非遗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度。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升级,借助移动终端,将非遗的内容广泛传播给广大受众。采取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对体验式交互、反馈式交互的内容进行细化,从而使受众群体切实体验到非遗的乐趣,自觉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3)积极发展附属产业。非遗是综合性的文化内容,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需要与经济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具体内容,必须遵循时代发展的需求。可以从侧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借助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来构建本土化的非遗创意产业。例如2008年,一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引起了全世界对熊猫的关注,《功夫熊猫》中,将国宝大熊猫与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结合起来,获得了大众好评。《功夫熊猫》的成功,说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只局限于口口相传,还应积极发展附属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来赋予非遗新的发展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引导、创新难度较大、重视程度不足等。信息时代下,应积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创新,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细化,培养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发展附属产业,发挥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客观真实、及时互动等优势,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敏.基于民间文学动漫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J].艺术家,2020(11):178-179.
  [2]罗上.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分析[J].艺术品鉴,2020(26):117-118.
  [3]朱季康.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现状、分析和提升策略[J].地域文化研究,2020(04):52-62+154.
  (作者简介:谢羽丹,女,本科,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艺术)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一百年历尽沧桑,  一百年叱咤风云,  一百年辉煌行程,  一百年世界揚名。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巨响,  你悄然地降临神奇的东方。  仿佛是一团生命的阳光,  把黑夜照亮。  自从有了你,  天地亮堂堂。  您用超常的智慧,  挽狂澜、拯万民、定国安……  亲爱的党,东方的太阳,  你的名字是我神圣的向往。  你把生命汇入黄河长江,  你的旗帜是我青春的召唤,  你把阳光洒满北国南疆。  自从有了
期刊
痴天涯  阶边花底微风发,似冷非冷古院华。  丝丝诗意倚黄昏,斜阳笑我痴天涯。  春何在  矫情志文水闸开,冲入怜泉共徘徊。  君莫问我春何在,唐诗伴土已全埋。   独坐生惆  独坐山间湿云起,隔院清磐断几许?  莫名惆怅缘何生?这般黄昏这般雨!  共遨游  金乌穿隙破石囚,刺果借光嫩伸头。  何当凌云蔽阡陌,与君携手共遨游。   春乐  春在山林不在阶,乐在繁忙不在歇。  清福一日恐难尽,亭雨一
期刊
一台缝纫机,一棵柿子树,一只狗,一方鱼塘,一片菜园,是我对奶奶家为数不多的记忆。  三四岁的时候,爸妈工作忙,就把我放在乡下奶奶家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其间因为种种原因我都没有再去过。前几天听说老家房子要拆迁了,爸爸带我回去看看……  我的奶奶是个裁缝,留着很多奶奶都会留的短发。小巧的脸上有着浅浅的弯眉,大而忧伤的眼睛,圆圆的鼻子,以及微薄的嘴唇。“小宝,过来——”奶奶总是这样叫我,我
期刊
当您看到这封信,不知道是不是父亲节啦,不知道快递小哥有没有偷懒,不知道这封信是否在节日那天到达……不管在哪里,何时何地,都想大声说一句:老爸节日快乐!  安妮·塞尔顿说过,爸爸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在别人那里爸爸是优秀的,是让人赞不绝口的,在我心目中更是无所不能的。  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害怕,明明觉得刚过完自己十几岁的生日,却要奔二了!于是会忍不住地想到您,
期刊
摘要:虽然中国和泰国都是亚洲国家,但自古以来两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存在许多文化差异。通过对中泰两国文化的对比,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够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泰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越来越频繁。[1]中国和泰国地处亚洲,两国交往已久。中泰文
那天  是六月十号  你穿着詹姆斯的白球衣  满头的锡纸烫  那天  我爱上了篮球  也是那天  不觉得寸头最酷了  那天  三十四度有风  你和其他朋友拥抱寒暄  而我站在旁边  那天  风吹乱了你的头发  也是那天  风吹动了我的衣襟  校门口那棵不知名字的树  垂落的綠枝  惊不起树上的麻雀  却编织了我们相视的借口  球场上投进的篮球  和你不经意的回眸  情绪推着不经意  肢体在吐露欢喜
期刊
暮色弯下腰,捡拾世界的背影。  夕阳坠山,红霞尽散,周遭一切就不明朗了,朦胧一片,极静人心。暮色,日落后的恬淡。  我一直喜欢暮色。  小时候贪玩,放学后必去疯跑。日不坠山,手不启笔。也有无奈的时候:被父亲提着脖领子拎回家。万般不悦地抱出两只凳子,一高一低,高者做桌,低者依旧为凳。把红的、黄的练习本铺上去,整个人笼罩在暮色中。  這是很好的黄昏。红日已经坠毕,白月还未升起,暮色蒙蒙,似置身时光之外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其根本立足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本文试从文化娱乐、经济、延续和创新等方面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从而找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遗 传承 保护 价值 路径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
在《登记》这一短篇小说中,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很能体现出赵树理惯用的写法和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们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还有其他的如“闲话少说,我还是接着说吧”“这里就非交代一下不行了”等等,这种语言在其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
摘要:本文主要在创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从不同侧面探索新创办科技期刊的策划、申请、筹办等流程,在明晰服务于科技创新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探索更适合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为科技期刊的创办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 创新 新刊筹办  一、引言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科技论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是科技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中以论文评断一切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