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lf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生对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要求。可见,新课程理念下不仅没有降低对政治教师备课的要求,反而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要求政治教师精心设计与准备。主要须达到以下三个基本要求,才有可能自如地运用一定的形式,去展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并走向成功的教学实践。
  一、学思结合、解读教材
  福建省高考文综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笔者认为政治教师要根据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知识为目,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训练。
  首先,要“吃透”教材。高中政治教师要从平面意义上把四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对基本知识理解深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体系。知书,从而达理,才能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因此,在备课中,笔者结合课标和教参,将基本知识点梳理出来,并要求“由理生情”的升华,进一步阐述文化竞争力的意义及其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思想政治课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的统一,思想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最本质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梳理高考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思想教育因素,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笔者设计导入情景——“留学生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讨论。笔者把问题设为:留美学生为何不愿回国?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该现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综合国力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自主看法。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内在的问题和能力,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长期记忆。
  其次,要“梳理”教材。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在高考试题命题专家构成中高校教师占很大比例。所以,明确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如何考查学生的能力等,是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关注的另一焦点。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的文字表达,看到文本想揭示的问题,看到问题本身是如何按照其内在逻辑地展开的。这样精心的备课准备中,让平面的文字,变成跳跃的思想和活的逻辑,也就是透过“吃透”教材看到教材的“道”。2011年我省高考试卷的命题,第27题中,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首次在高考题型中出现。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一题型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基于此,这给我们一个信息,备课中必须以模块作为基础,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除了要夯实基础概念与知识,而且在备课中也要有意识进行有效训练。
  二、以生为本、解读学生
  所谓,解读教材不仅仅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心中有书”,还要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如果备课过程中,缺乏“人”,教学就会变成教师show自己的独角戏。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做到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情感。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进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生厌枯燥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与教材做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掌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学会反思和践行。通过反思,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有机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地加以践行。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体会知识本身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以及践行的动力。
  三、发散联系、解读资源
  集中时间进行备课,这是最常用的备课方法。但是,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塑造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对教材和學生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需要联系其他资源,对教材进行发散性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日积月累、分散零碎地备课。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法律、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一方面,要收集时政材料,报纸的新闻报道、事件分析。
  教育改革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如何上好新教材政治课,避免枯燥,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实现师生对社会问题共同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课程教学,进而追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哲理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耗能也日益扩大,因此,建筑节能必须引起相关重视。实践证明,加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是减少建筑能耗的最直接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本文主要在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各类建筑工程项目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住宅小区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在小区建设过程中,给排水
摘要:不少高中学生学历史很刻苦,教师也很努力,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个体性,单一而被动,教师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反思自我,进而认识自我。认识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就必须进行课堂价值本位的转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
摘要:课程逻辑的规范与课程的自由要求,自课程产生以来就是一对无法消除的矛盾。课程逻辑的规范既有内在结构的规范,也有课程外延的规范,这两种规范既有对学生发展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也有对学生自由发展的限制。我们应该根据已有经验,在满足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促成两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课程;自由;逻辑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广泛的内在意义和一定的外在规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也越显重视。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考证热现象严重,技能培训不能和考取证书混为一谈。文章通过这一现象对大学生技能培训的效果及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技能培训;目标   一、大学生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主要
基于参数曲面建立了从二维参数域到三维空间的映射关系和参数曲面的裁剪,就是保持原映射关系不变,而仅改变曲面的有效参数域等情况,通过对参数曲面上两个相交的环给出严格的
本文从控制主体与管理主体脱节、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运行脱节、生产单元分类与收集指标渠道不一三个角度分析企业成本管理现状与精细化管控的缺失矛盾,提出提高思想认识,建立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通俗一点讲,就是一种无助感,只是这种无助感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数次、重复打击以后慢慢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   二、就业过程中的習得性无助具体表现   1.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希望从事某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动力。他决定着个体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是否有克服活动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低
在 p H4.5的醋酸盐缓冲底液中 ,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灵敏的 Mo( ) -5 -溴水杨基荧光酮络合吸附波 ,钼浓度在 1 .0× 1 0 - 8~ 1 .0× 1 0 - 6mol/ L范围内与二阶导数波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