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建设发展与城市人口数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内涝、雨水径流污染问题的出现,并且受到水资源短缺影响,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严重。因此,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为重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关企业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研究,并将其与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相结合,以市政道路周边环境出发,提高给排水弹性,确保建立在有效给排水设计基础上,提高道路雨水处理能力,推动城市长效发展。本文章就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展开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近年来,在创建生态城市的倡导下,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引入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排水性能,达到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的目的,而且通过新的给排水系统结构,能够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从而为市民营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
1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海绵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通过一些特殊结构的路砖、具有吸纳性的施工材料以及具有蓄水能力的设施,提升城市的排水能力,同时也能合理地将雨水利用起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改变了传统市政道路的设计模式。传统的市政道路工程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多为实体结构的路砖及路基,这些施工材料的渗透性能较差。在雨季降雨量较大时,大量水体会被阻隔在道路表面,此时就考验着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当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降雨量大于排水系统排水量时,城市排水系统就会发生瘫痪,导致城市中出现大量积水区,引发城市内涝灾害。出现积水区不仅影响市民出行,同时积水区域范围内的车辆、建筑也会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对城市发展极为不利。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于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对传统的设计模式加以优化改进,减少硬化路面设计,采用更具吸纳性、弹性的施工材料,设计具有蓄水能力的绿地景观区域、湿地区域,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也能有效地利用雨水,引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能丰富城市的水资源供应,在海绵城市理念下设计的具有蓄水功能的绿地景观区域、湿地区域也能发挥生态功能,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观区域,这种设计模式符合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2.1道路主体设计
(1)人行道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人行道的设计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之一,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其日常出行势必经过人行道,人行道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日常出行的安全性。基于此,设计人员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充分应用在人行道设计中。以往的人行道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大多过于关注人行道本身具有的承载能力,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雨季道路使用中潜在的各项问题,使得人行道经常面临透水性以及渗水性差的问题,加剧了人行道的积水现象,导致人们出行面临严重的风险。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能够促使设计人员在关注道路本身承载力,综合考虑在人行道上行走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设计人员应当注重对于施工材料的选用,确保应用的材料具有较强的渗水性以及透水性,以免加剧道路本身所具有的积水问题。设计人员应当明确人行道地面的湿度以及温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科学合理的设计工作,促使水循环系统能够高质量的运行。
(2)车行道设计
在设计车道时,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在车道的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是采用非渗水性的路面,这样不仅降低了车道的排水功能,还容易导致车道出现积水问题,造成地下水补给不足。基于这种情况,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车道的给排水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路面的排水功能,可将车道的非渗水性路面改为渗水性路面,提高车道的渗水能力,减少车道积水现象的产生。其实际施工要点为:车道上层铺满沥青混凝土,中下层采用渗水性强的材料。这不仅能使车道积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还能利用车道的地势特征,实现自然降水对地下水的充足补给。需要注意的是,其车道地势的坡度要限制在0.3%~6.0%或1.0%~1.5%的范围内,以便更好地排除路面积水。
2.2附属设施设计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和路肩边,路缘石是道路排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两种类型,采用平缘石能够使其同地面的高度形成一致,有效规避路面潜在的积水问题,使雨水能够顺利流进雨水口或绿化带中,立缘石比路面高,能够方便雨水向雨水口直接流入。如果路缘石本身无法达到高效汇集雨水的效果,应当科学对路缘石的位置进行选择,展开相应的打孔工作,可以适当选择使用间隔铺设的方法,切实保障雨水向绿化带中的顺利流入。工作人员还应当加强对于雨水净化问题的重视,比如可以采取种植草沟的方式,提升雨水净化率,使雨水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输送和排放。
2.3绿化带设计
(1)雨水收集
一般情况下会在路面之下的15~20cm的位置处进行下凹式绿化带的设计,设置溢流式雨水口,保障雨水口高度能够略高于绿化带种植土最低处15~20cm,使其能够更均匀分布。通过透水路面以及地表径流的作用,使雨水于绿化带雨水口处实现提前汇集。
(2)水体过滤
需要按照种植土、砾石层以及渗透管的结构顺序达到雨水过滤的效果,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水体的补给。
(3)渗滞蓄用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绿化带布局的实际需求情况设置相应的引流系统,将明沟设置在雨水口的附近,使雨水能够直接流入明沟,设置相应的出水沟渠,体现其配水作用,使降水能够在丰水期滞留在绿化带中。
(4)溢流排放
应当有效实现对排水沟渠、雨水管道以及溢流系统的连通,充分发挥地势较低绿地的优势进行雨水存储,确保大量雨水能够顺利通过溢流系统流向市政管网中,达到科学排出降水的效果,缓解路面积水问题和城市内涝问题。
2.4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如果市政道路的附近区域中涉及城市绿地的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妥善完成城市绿地衔接设计工作,实现对于路面径流的科学分流,真正展现其良好的分流作用。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下,一般会采用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绿地衔接形式。
针对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由于有着较高的收集、存储和利用雨水的需求,应当加强对排水管的应用,将路面中的雨水向湿地中进行引流,并采取相应的净化处理措施,进行存储,达到对水资源的補充效果。
如果区域内的水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特点,应当优化采用雨水截污净化处理技术,使雨水经过处理后能够顺利地排放到绿地中,对于径流洪峰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市政道路所在的区域具有较为严重的径流污染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植被缓冲带、植草沟以及雨水花园的措施,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再向绿地进行排放,达到高效控制污染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落实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具体给排水建设方案,在道路设计优化中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路面径流污染,还可以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循环利用。需要明确海绵城市设计思路,完成市政道路给排水项目的总体规划。通过充分坚持海绵城市理念,并将其融入工程基础理论框架中,可为工程最终效果提供保障,促进整个城市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鹿方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城市,2020,6(10):29-30.
[2]钱晓俊.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20(17):99-100.
[3]廖春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四川水泥,2020(07):93+95.
[4]任永刚,梁鹤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4):199-200.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近年来,在创建生态城市的倡导下,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引入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排水性能,达到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的目的,而且通过新的给排水系统结构,能够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从而为市民营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
1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海绵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通过一些特殊结构的路砖、具有吸纳性的施工材料以及具有蓄水能力的设施,提升城市的排水能力,同时也能合理地将雨水利用起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改变了传统市政道路的设计模式。传统的市政道路工程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多为实体结构的路砖及路基,这些施工材料的渗透性能较差。在雨季降雨量较大时,大量水体会被阻隔在道路表面,此时就考验着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当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降雨量大于排水系统排水量时,城市排水系统就会发生瘫痪,导致城市中出现大量积水区,引发城市内涝灾害。出现积水区不仅影响市民出行,同时积水区域范围内的车辆、建筑也会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对城市发展极为不利。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于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对传统的设计模式加以优化改进,减少硬化路面设计,采用更具吸纳性、弹性的施工材料,设计具有蓄水能力的绿地景观区域、湿地区域,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也能有效地利用雨水,引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能丰富城市的水资源供应,在海绵城市理念下设计的具有蓄水功能的绿地景观区域、湿地区域也能发挥生态功能,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观区域,这种设计模式符合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2.1道路主体设计
(1)人行道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人行道的设计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之一,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其日常出行势必经过人行道,人行道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日常出行的安全性。基于此,设计人员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充分应用在人行道设计中。以往的人行道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大多过于关注人行道本身具有的承载能力,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雨季道路使用中潜在的各项问题,使得人行道经常面临透水性以及渗水性差的问题,加剧了人行道的积水现象,导致人们出行面临严重的风险。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能够促使设计人员在关注道路本身承载力,综合考虑在人行道上行走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设计人员应当注重对于施工材料的选用,确保应用的材料具有较强的渗水性以及透水性,以免加剧道路本身所具有的积水问题。设计人员应当明确人行道地面的湿度以及温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科学合理的设计工作,促使水循环系统能够高质量的运行。
(2)车行道设计
在设计车道时,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在车道的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是采用非渗水性的路面,这样不仅降低了车道的排水功能,还容易导致车道出现积水问题,造成地下水补给不足。基于这种情况,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车道的给排水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路面的排水功能,可将车道的非渗水性路面改为渗水性路面,提高车道的渗水能力,减少车道积水现象的产生。其实际施工要点为:车道上层铺满沥青混凝土,中下层采用渗水性强的材料。这不仅能使车道积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还能利用车道的地势特征,实现自然降水对地下水的充足补给。需要注意的是,其车道地势的坡度要限制在0.3%~6.0%或1.0%~1.5%的范围内,以便更好地排除路面积水。
2.2附属设施设计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和路肩边,路缘石是道路排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两种类型,采用平缘石能够使其同地面的高度形成一致,有效规避路面潜在的积水问题,使雨水能够顺利流进雨水口或绿化带中,立缘石比路面高,能够方便雨水向雨水口直接流入。如果路缘石本身无法达到高效汇集雨水的效果,应当科学对路缘石的位置进行选择,展开相应的打孔工作,可以适当选择使用间隔铺设的方法,切实保障雨水向绿化带中的顺利流入。工作人员还应当加强对于雨水净化问题的重视,比如可以采取种植草沟的方式,提升雨水净化率,使雨水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输送和排放。
2.3绿化带设计
(1)雨水收集
一般情况下会在路面之下的15~20cm的位置处进行下凹式绿化带的设计,设置溢流式雨水口,保障雨水口高度能够略高于绿化带种植土最低处15~20cm,使其能够更均匀分布。通过透水路面以及地表径流的作用,使雨水于绿化带雨水口处实现提前汇集。
(2)水体过滤
需要按照种植土、砾石层以及渗透管的结构顺序达到雨水过滤的效果,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水体的补给。
(3)渗滞蓄用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绿化带布局的实际需求情况设置相应的引流系统,将明沟设置在雨水口的附近,使雨水能够直接流入明沟,设置相应的出水沟渠,体现其配水作用,使降水能够在丰水期滞留在绿化带中。
(4)溢流排放
应当有效实现对排水沟渠、雨水管道以及溢流系统的连通,充分发挥地势较低绿地的优势进行雨水存储,确保大量雨水能够顺利通过溢流系统流向市政管网中,达到科学排出降水的效果,缓解路面积水问题和城市内涝问题。
2.4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如果市政道路的附近区域中涉及城市绿地的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妥善完成城市绿地衔接设计工作,实现对于路面径流的科学分流,真正展现其良好的分流作用。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下,一般会采用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绿地衔接形式。
针对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由于有着较高的收集、存储和利用雨水的需求,应当加强对排水管的应用,将路面中的雨水向湿地中进行引流,并采取相应的净化处理措施,进行存储,达到对水资源的補充效果。
如果区域内的水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特点,应当优化采用雨水截污净化处理技术,使雨水经过处理后能够顺利地排放到绿地中,对于径流洪峰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市政道路所在的区域具有较为严重的径流污染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植被缓冲带、植草沟以及雨水花园的措施,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再向绿地进行排放,达到高效控制污染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落实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具体给排水建设方案,在道路设计优化中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路面径流污染,还可以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循环利用。需要明确海绵城市设计思路,完成市政道路给排水项目的总体规划。通过充分坚持海绵城市理念,并将其融入工程基础理论框架中,可为工程最终效果提供保障,促进整个城市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鹿方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城市,2020,6(10):29-30.
[2]钱晓俊.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20(17):99-100.
[3]廖春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四川水泥,2020(07):93+95.
[4]任永刚,梁鹤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