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e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属于检察机关内部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是为了保证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机关事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保障平台。近年来,“业务立检、科技强检”已成为检察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和管理,是促进各项检察业务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如何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结合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基层检察院后勤保障工作的对策,同大家探讨。
  一、基层检察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特点
  检察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不仅要进行行政事务管理,而且要为广大检察干警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保证检察院正常运转和检察人员正常工作。因此,检察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搞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在检察机关内设机构中,后勤服务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广泛性和复杂性。后勤工作涵盖面较广,后勤工作涉及到检察机关的方方面面,既要处理好本院各内设科室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本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管理不当,就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及工作的开展。其次是服务性。基层检察机关后勤服务保障部门是全院正常运转的保障平台,从后勤工作的内容来看都是为本院工作服务的,是保证院内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服务性工作。第三是工作对象具有特定性。检察机关后勤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各项检察工作和全体检察人员,此外还有一些与检察业务有关的会议安排、业务接待等。第四是有时效性。后勤管理工作是动态的活动,每项工作的开始和结束都有合理的时效性,每一项服务都有其即时性,超出它合理的时效性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二、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
  1、行政经费和办案经费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基层院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物价上涨,各项费用开支加大,再加上检察业务的不断创新,对设备、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地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办案和其它检察业务活动开展的需要。
  2、后勤保障工作管理、服务机制不科学、制度不完备。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着管理方法不科学,服务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凭经验办事,靠习惯做法,失范、无序、随意性大,工作中很容易出现漏洞,对检察业务服务就会难上加难。
  3、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大部分人认为后勤工作就是吃吃喝喝,接待应酬,不需要很高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素质。
  4、后勤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检察机关后勤保障管理在体制上,存在着“小而全”的编制模式,在管理方法上,采取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在效率上,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制约和影响了检察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
  三、做好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的思考
  虽然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但要更好地发挥和强化后勤部门的“参谋、助手、协调、服务、管理”等职能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由于基层检察院各内设科室几乎都存在人员较少的实际困难,后勤部门作为服务性部门,要通过适合本院的规章制度来提高、规范服务能力。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等一系列具有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如制定接待、办公用品领用的标准,规范物资采购等,使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有效提高后勤的规范化管理,并用制度约束后勤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二是强化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后勤工作者必须强化从事后勤管理、服务和保障的角色意识,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后勤工作由于工作面宽、领域多、战线长,涉及管理、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所以分工也非常细,比如财务管理、接待服务、食堂管理、服装管理、政府采购、水电管理等,具体承担该项内容的工作者应该按照专业化的要求主动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全院各项工作服务,为全院各项检察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是关注细节,满足需求。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于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来说,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后勤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始终保持对工作有激情,做到分内事情精心办,分外事情设法办,大小事情认真办,一切事情依法办,对承担的工作和交办的任务,要坚持立说立行、速决速行、雷厉风行,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能办的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办出成效。平时注意加强向领导、同各部门多联系、多沟通,形成一种相互了解、关系融洽的基础,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自觉做到检察干警需要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这样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后勤保障工作就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是加强学习,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目前个别后勤工作者认为后勤工作主要是做事和服务,不需要学习,不需要理性思维,只要照领导的意图、干警的意思去做就可以了。事实上,后勤工作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比如,如何完善资产管理、如何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如何理顺接待消费、如何美化办公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所以,后勤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习后勤业务知识,增长实际工作的本领,更要注意理论的修养和锤炼,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只有具有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变通处理问题,在后勤服务保障过程中才能按照一定的工作原则和领导的意图办事,又不机械地照抄照搬,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动性,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区别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把事情办得圆满。
  五是廉洁自律,提高执行力和信服感。后勤工作的好坏,人的因素是关键,特别是作为天天与“财、物”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如果放松廉政教育或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就容易让后勤工作者放松警惕,容易犯错误,甚至是犯罪。因此,应该紧抓人员素质教育,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后勤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所致,要经常接近领导,经常与各机关、部门打交道,并受领导委托办许多事情,为部门、干警搞很多服务,承担大大小小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在作风上必须十分严谨,不能拖拉,不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只有这样,沟通协调工作时,人家才能心服口服。
  (作者通讯地址: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检察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其他文献
从现在的情况看,预防职务犯罪机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地方的做法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大预防机制。即以依靠同级党委,若干同级党委、政府部门领导为组员的跨部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可以总结为“依靠党委领导,形成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参与、依靠群众支持参与、上下联动的预防工作格局”。二是行业预防机制。即在部门系统内建立起的一种职务犯罪预防。有关的经验将此形式称之为“
期刊
我国刑事立法和其它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前科规定,从而导致犯罪人一次犯罪终生背着“犯罪人”的标签,导致其某些权益的丧失、资格的限制和名誉的损害。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特殊权益,建立未成年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是世界普遍化的趋势,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未成年人轻罪前科消灭的方式、消灭的条件、消灭的法律程序、法律效果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 前科消灭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未成年
期刊
摘 要:  刑事证据,是指能够证明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根据,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调查、收集的与案件有关、能够帮助查明事实真相的一切事实根据。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讲的是证据的内容,而合法性主要讲的是证据的形式,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三性的基础和保障,是证据审查的核心。故本文从判断刑事证据合法性的方法和规则入手,浅谈下证据合法性的审查。  关键词:刑事证据;合
期刊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与民事赔偿诉讼的结合,是我国司法审判体制中一种独特的诉讼制度,旨在审理刑事案件的同时一并审理和解决由于刑事犯罪造成的被害人人身及财产的损害赔偿问题。由于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损害赔偿案件,具有民事案件的客观特点,只是因为其起因是刑事犯罪问题,所以,民事制度中的平等、自愿、意思自治及调解、和解原则均适用于附带民事案件的解决中,而且随着我国司法政策向和谐化及恢复性司法方
期刊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让人担忧的趋势,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倾向明显。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批捕,起诉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等职责。如何既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检察机关始终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准确适用刑事政策
期刊
摘 要:以经济学上的“正外部性”为视角,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问题并提出设立构想。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正外部性效应  近年,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增加了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但该规定并未明确相关的诉讼主体,且仍然将一般公
期刊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和打击力度的进一步加强,贿赂犯罪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同时,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日趋隐蔽,反侦查、反审讯的经验愈加丰富,加之贿赂犯罪证据的单一性、对合性、互证性、牵连性、贫乏性等特点,致使这类犯罪呈现出立案难、查证难、定罪难的新态势。修改后刑诉法将电子数据列入证据种类,这为受贿犯罪的取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电子证据中,手机作为21世纪人类最主要的通讯工具,是犯罪嫌疑人最方便记
期刊
摘 要: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如何将社会调查的结果所形成的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得以运用从取证的主体、程序的设计、采信的标准等方面仍需完善。本文尝试从审查起诉阶段为视角,探究检察机关如何将品格证据运用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为检察机关决定起诉、量刑及开展
期刊
案情:  2013年10月3日晚,犯罪嫌疑人余某在无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况下,驾驶黑色丰田轿车行经路口时,与横过马路的邱某驾驶的三轮面包车相撞,造成车辆损坏、邱某受伤及三轮车乘客廖某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事故发生后,余某及该车上的乘客周某等人逃离的现场。经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余某负事故主要责任,邱某负事故次要责任。事发当晚,余某因无证驾驶害怕承担法律责任,要求雷某为其顶罪,并答应支付给雷某40万元。 
期刊
摘 要: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体现,是审判机关接受群众监督,保证司法公正的一项有力措施。但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后,仍有人对它的存与废持争议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其价值和功能分析和探讨,以便我们对陪审制度未来价值做充分的肯定。  关键词:陪审制度;群众参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