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最好的教育;家庭;家教;父母;陪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25-01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家庭教育的阐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刻地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与目标方向。
上年我接手的是一个寄宿制班,开学不久就发现寄宿制的学生与往年走读制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寄宿制的学生不论是接受能力、注意力、还是行为习惯、道德素养等等方面都不如走读制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经过对比、分析:这两类学生他们的年龄、体质、智力、生活成长地域都非常接近;但是这两类学生中的“问题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缺少正常的陪伴!由此可见:
一、家庭是最出色的学校,家教是最好的教育
2018年春晚最经典台词“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离不开家庭教育。”一些家长,把家庭变成了学校的“第二个课堂”,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尾巴”,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成绩与升学,和孩子谈论的都是分数与排名,对孩子的情绪、习惯、修养、人格等方面关心不够,家庭因此失去了健康的功能。
1.培养健全人格。
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如我班的小谕同学,别看她貌不出众,可成绩名列前茅,言谈举止更是落落大方、谦虚有礼。在一次班队活动中一个小小的切蛋糕环节中:她先给每位老师送上一份蛋糕,再给进步大的同学送上一份蛋糕,然后再与其他同学分享蛋糕。这充分体现了她的高智商高情高人品。这些与她温馨和睦的家庭和良好的家教分不开。可见父母养育子女的任务远不止学习读书、有个好工作这么简单,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孩子有能力获得幸福。一个有高智商而没高情商的人,不会控制情绪,不懂相处之道,自然无法成功;一个有高智商又有高情商的人,如果没有美德,他就不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的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的人生也未必幸福。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
2.身教重于言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父母就是孩子的“活教材”,身教重于言传:“问题学生”大多数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家长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唯一能满足孩子的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具有健全的人格的学生的家庭大多数温馨和睦,家长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们都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舍得花时间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舍得花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父母在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养育出来的孩子都具有健全的人格。如我班的小尉同学,成绩中上,却爱恶作剧,一次在美术课上玩火,差点烧着了窗帘,与家长联系,家长第一句话就是:“我孩子受伤没有?”当得知孩子安然无恙,就以种种理由为孩子解脱,而他平时又有多么的忙,并告知老师这样的小事以后不要再烦他了,结果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小尉同学更是有恃无恐,今天捉弄这个同学,明天欺负那个同学。小尉的品行与家长的家教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融化在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悉心陪伴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家庭的陪伴塑造了孩子健全的人格,家庭的教育给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二、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1.爱建立在情感之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之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之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华裔贾立天杀父弑母藏尸家中一月有余,这场看似荒唐的悲剧又让人觉得不是偶然,原因让人震撼又动容:想父母能在家好好陪自己。贾立天父母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才生,后来投身商海,应酬太多,对孩子疏于陪伴。年幼的贾立天经历多次移居、转学,与双亲分居三地,内心孤独、彷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有知情人这么形容他:“是一个非常沉默的人,平日深居简出,整日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常常不开灯,也没什么朋友。”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典型的对抗型人格:焦虑、反叛、不合群、冷漠、狂躁、无法遵从集体生活规则,缺乏安全感......因此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一场现世报。报复的是童年的缺失、爱和陪伴的丢失。而这种家庭教育导致的现世报并非个案。也应了教育界流传甚广的话: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总有一天会加倍地报复在你身上。
2.爱是高质量的陪伴。
“给孩子最好的爱,不只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现在孩子教育上的最大问题: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高质量的陪伴就是管教,因此“陪伴”显得尤其重要,家长应当义不容辞地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管束、施爱、纠错。许多家长为了打拼事业,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还美其名曰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殊不知这恰得其反,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如我班的小健同学,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一年到头只回家两三次,每次也只是三五天相聚的时间,父母只能满足孩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啊!”哪怕明明知道孩子的不是也舍不得责怪半句。短短几天团聚之后又是长期的分离,巨大的落差让小健无所适从,变得孤僻内向、无理取闹。其实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越需要父母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之亲。过早的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长年累月缺少彼此间相处的长度和频次,久而久之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的疏离。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就像半个孤儿院的孩子,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是最出色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人民网》,2019年03月11日.
[2]《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1日05版.
[3]《时政热点:成就家庭教育的“四个一”》《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1日07版.
【关键词】最好的教育;家庭;家教;父母;陪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25-01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家庭教育的阐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刻地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与目标方向。
上年我接手的是一个寄宿制班,开学不久就发现寄宿制的学生与往年走读制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寄宿制的学生不论是接受能力、注意力、还是行为习惯、道德素养等等方面都不如走读制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经过对比、分析:这两类学生他们的年龄、体质、智力、生活成长地域都非常接近;但是这两类学生中的“问题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缺少正常的陪伴!由此可见:
一、家庭是最出色的学校,家教是最好的教育
2018年春晚最经典台词“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离不开家庭教育。”一些家长,把家庭变成了学校的“第二个课堂”,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尾巴”,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成绩与升学,和孩子谈论的都是分数与排名,对孩子的情绪、习惯、修养、人格等方面关心不够,家庭因此失去了健康的功能。
1.培养健全人格。
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如我班的小谕同学,别看她貌不出众,可成绩名列前茅,言谈举止更是落落大方、谦虚有礼。在一次班队活动中一个小小的切蛋糕环节中:她先给每位老师送上一份蛋糕,再给进步大的同学送上一份蛋糕,然后再与其他同学分享蛋糕。这充分体现了她的高智商高情高人品。这些与她温馨和睦的家庭和良好的家教分不开。可见父母养育子女的任务远不止学习读书、有个好工作这么简单,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孩子有能力获得幸福。一个有高智商而没高情商的人,不会控制情绪,不懂相处之道,自然无法成功;一个有高智商又有高情商的人,如果没有美德,他就不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的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的人生也未必幸福。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
2.身教重于言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父母就是孩子的“活教材”,身教重于言传:“问题学生”大多数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家长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唯一能满足孩子的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具有健全的人格的学生的家庭大多数温馨和睦,家长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们都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舍得花时间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舍得花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父母在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养育出来的孩子都具有健全的人格。如我班的小尉同学,成绩中上,却爱恶作剧,一次在美术课上玩火,差点烧着了窗帘,与家长联系,家长第一句话就是:“我孩子受伤没有?”当得知孩子安然无恙,就以种种理由为孩子解脱,而他平时又有多么的忙,并告知老师这样的小事以后不要再烦他了,结果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小尉同学更是有恃无恐,今天捉弄这个同学,明天欺负那个同学。小尉的品行与家长的家教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融化在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悉心陪伴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家庭的陪伴塑造了孩子健全的人格,家庭的教育给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二、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1.爱建立在情感之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之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之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华裔贾立天杀父弑母藏尸家中一月有余,这场看似荒唐的悲剧又让人觉得不是偶然,原因让人震撼又动容:想父母能在家好好陪自己。贾立天父母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才生,后来投身商海,应酬太多,对孩子疏于陪伴。年幼的贾立天经历多次移居、转学,与双亲分居三地,内心孤独、彷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有知情人这么形容他:“是一个非常沉默的人,平日深居简出,整日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常常不开灯,也没什么朋友。”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典型的对抗型人格:焦虑、反叛、不合群、冷漠、狂躁、无法遵从集体生活规则,缺乏安全感......因此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一场现世报。报复的是童年的缺失、爱和陪伴的丢失。而这种家庭教育导致的现世报并非个案。也应了教育界流传甚广的话: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总有一天会加倍地报复在你身上。
2.爱是高质量的陪伴。
“给孩子最好的爱,不只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现在孩子教育上的最大问题: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高质量的陪伴就是管教,因此“陪伴”显得尤其重要,家长应当义不容辞地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管束、施爱、纠错。许多家长为了打拼事业,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还美其名曰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殊不知这恰得其反,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如我班的小健同学,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一年到头只回家两三次,每次也只是三五天相聚的时间,父母只能满足孩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啊!”哪怕明明知道孩子的不是也舍不得责怪半句。短短几天团聚之后又是长期的分离,巨大的落差让小健无所适从,变得孤僻内向、无理取闹。其实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越需要父母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之亲。过早的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长年累月缺少彼此间相处的长度和频次,久而久之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的疏离。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就像半个孤儿院的孩子,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是最出色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人民网》,2019年03月11日.
[2]《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1日05版.
[3]《时政热点:成就家庭教育的“四个一”》《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1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