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心态不好,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逐步解决这些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可能解决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从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这些年来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来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大学毕业人数、待就业人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使一些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失望、抱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对社会不满等思想。这是社会的一个隐患,一个不稳定因素。国家现已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政府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倾斜,但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一个难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
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获得世界众多企业的青眯,很多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因此中国成了世界的制造大国,加工中心。这些企业多是一些“三来一补”的企业,他们研发、营销、品牌都设在中国,提供的是低附加值,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这些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需要的也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方面是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优质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造成培养学生就业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这些学生虽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
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应的文件法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些年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法规,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下基层去当村官,从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生等。但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更有待加强,如促进公平就业、就业保障、就业待遇等方面。
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让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到一些合适的岗位上去,而不要靠裙带关系就业。
企业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是人才的使用方,最具有发言权,也最具有权威性。但是作为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参与学校人才建设的企业不多。学校在用人上面是弱势群体,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最后也就只能单打独干、闭门造车。企业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管理与学校有机融合,学校才能真正培养产销适路的学生,大学生就业才不会太难。
企业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用人环境。人才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用人不能太功利,一味强调要有工作经验,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企业文化要使高效毕业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至少要与企业同步。专业设计、知识结构不要几十年不变,大学不要千校一面,要有自己的特色。学校不能以办学规模和利益为办学目标,而要以培养真正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为宗旨,要让大学生这个称呼名副其实。
大学生要理性面对就业形势,平衡心态,要学会自己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天助自助者”,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提升和提高,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只要是人才,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就业这个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素质,就业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以适应社会。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立足于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只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只要大学毕业生能清晰地认识自我,满足社会需求,在相对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中,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从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这些年来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来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大学毕业人数、待就业人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使一些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失望、抱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对社会不满等思想。这是社会的一个隐患,一个不稳定因素。国家现已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政府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倾斜,但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一个难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
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获得世界众多企业的青眯,很多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因此中国成了世界的制造大国,加工中心。这些企业多是一些“三来一补”的企业,他们研发、营销、品牌都设在中国,提供的是低附加值,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这些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需要的也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方面是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优质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造成培养学生就业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这些学生虽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
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应的文件法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些年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法规,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下基层去当村官,从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生等。但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更有待加强,如促进公平就业、就业保障、就业待遇等方面。
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让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到一些合适的岗位上去,而不要靠裙带关系就业。
企业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是人才的使用方,最具有发言权,也最具有权威性。但是作为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参与学校人才建设的企业不多。学校在用人上面是弱势群体,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最后也就只能单打独干、闭门造车。企业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管理与学校有机融合,学校才能真正培养产销适路的学生,大学生就业才不会太难。
企业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用人环境。人才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用人不能太功利,一味强调要有工作经验,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企业文化要使高效毕业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至少要与企业同步。专业设计、知识结构不要几十年不变,大学不要千校一面,要有自己的特色。学校不能以办学规模和利益为办学目标,而要以培养真正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为宗旨,要让大学生这个称呼名副其实。
大学生要理性面对就业形势,平衡心态,要学会自己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天助自助者”,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提升和提高,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只要是人才,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就业这个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素质,就业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以适应社会。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立足于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只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只要大学毕业生能清晰地认识自我,满足社会需求,在相对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中,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