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次冷空气过程前后Rossby波作用的对比分析

来源 :气象研究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T-N波作用通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6年1月广西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前后两个阶段中大尺度环流以及Rossby波的调制作用.结果 表明,冷空气活动过程前后阶段大气环流存在明显差异.第一阶段中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明显,低纬度地区环流平直.第二阶段中欧亚低纬地区环流经向度增大,南支槽发展活跃;两个阶段中欧亚大陆上空均存在南北两支Rossby波列.第一阶段中北支波列调控了乌拉尔高压脊的发展以及横槽转竖,而南支波列调控了印缅槽的减弱,两者协同使冷空气更易南下.第二阶段南支波列主导了南支槽的发展东移,为该阶段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以及水汽条件;NAO与南北两支波列的活动密切相关,NAO由负到正的位相转变是第二阶段南支波列增强的可能原因.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处理有机染料废水的影响,并获得处理效果较好的优化体系,考察过硫酸盐的初始浓度,亚铁离子的浓度以及反应体系中的温度对脱色亚甲基蓝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Na2 S2 O8体系中,[Na2 S2 O8]=8.0 mmol/L,T=70℃时,20 min内亚甲基蓝脱色率达99%;光-Na2 S2 O8体系中,[Na2 S2 O8]=8.0 mmol/L时,90 min内亚甲基蓝脱色率达99%;Fe2+-Na2 S2 O8体系中,当[Na2 S2 O8]=1.2 mmol/L,
文章通过对杭州湾北岸孔深为237.80 m的BZK04钻孔进行沉积物岩性、微体古生物、孢粉组合、粒度含量、古地磁和OSL测年的综合分析,讨论研究区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及古气候变迁特征,建立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结果显示,BZK04孔岩心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长河组碳质泥岩(Ech)和早更新世以来的嘉兴组(N-Qp1 j)、前港组(Qp2q)、东浦组(Qp3d)、宁波组(Qp3n)、镇海组(Qhzh)地层;有孔虫鉴定为11属17种,其中包括16种底栖有孔虫,1种浮游有孔虫;介形类鉴定为8属8种;孢粉分析
氢化石油树脂是一种重要的改性热塑性烃类树脂,为指导石油树脂加氢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石油树脂加氢生产工艺流程为研究对象,对生产物料、加氢反应单元的危险性进行分析.根据《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GB 18218—2018)对石油树脂加氢单元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采用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第七版)、依照火灾爆炸指数法的评价程序对石油树脂加氢制备氢化石油树脂过程的主体加氢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评价,确定了物质系数、单元危险系数、火灾爆炸指数、安全措施补偿系数、危害系数等重要参
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决策问题中出现的不理性行为,基于时间序列出发,定义积型互反判断矩阵的全局满意一致性,提出区间积型互反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新指标,为研究在决策问题中出现的不理性行为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数值实例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为了提高群体决策者意见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提出了偏好矩阵集成的新方法.基于决策者用区间积型互反判断矩阵来表示他们对方案的偏好,建立了区间积型互反判断矩阵的最大最小值集成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去求解模型,并通过数值例子的结果说明了集成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以1980-2020年广西台风期间桂林、梧州、龙州、南宁、玉林等5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日极大风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R)、支持向量机(SVM)、模糊神经网络(FNN)等三种较为常用的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分别进行预报建模,对2011-2020年共10a独立样本的检验.结果 表明,在全样本风速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上,FNN模型对桂林站、梧州站、龙州站、玉林站共4个站点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最小,总体预报精度最好,MR预报模型则对南宁站有较好的预报能力,SVM模型预报效果总体偏差.对于6级以上大风的TS评分、命
利用1981-2020年广西台风逐日降水量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以1981-2010年30a资料作为历史气候态,采用百分位法定义广西台风极端强降水阈值和区域性极端强降水过程,对广西台风极端强降水特征和区域性极端强降水过程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不同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差异很大,基本上呈现出南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减小的趋势,极端降水阈值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5倍多;(2)广西平均每年出现极端强降水的台风个数为2.975个,最多6个;出现台风极端强降水年平均日数为7.8d,最多26d;从变化趋势来
使用广西9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广西持续性暴雨气候特征及其对热带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响应特征.结果 表明,沿海地区暴雨过程持续天数历史最长、持续性暴雨过程次数最多;前汛期持续性区域暴雨发生前期MJO多处于上游地区,随时间变化向东逐渐增多,暴雨发生时MJO处于印度洋中东部次数最多,此时副热带高压西伸到南海区域,广西处于副热带高压边沿,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夹带着水汽穿过印度洋,源源不断给广西送来丰富的水汽;后汛期
利用华南区域常规观测站资料、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第7号台风“韦帕”生成环境条件、移动转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台风“韦帕”生成于热带辐合带弱垂直风切变中心附近,高海温是其生成及发展的基础条件,强度维持与西南季风及越赤道气流卷入密切相关.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变化显示,“韦帕”所获取的海表面热通量较少,这是其强度增强有限的主要原因;台风移动路径与引导气流密切相关,其不同阶段受不同层次引导气流影响,且引导气流弱,台风移动速度也较慢;台风“韦帕”发生停滞及转向,主要由于大尺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降水落区和ECMWF模式预报数据对1415号台风“海鸥”在广西暴雨预报偏差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地形降水订正研究.结果 表明,对“海鸥”强降水落区预报准确,但大暴雨以上量级降水明显偏弱,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漏报严重.降水经地形订正后,大暴雨以上降水TS(BS)评分由0.19(0.27)大幅度提升到0.35(0.53)且暴雨及以下量级降水评分无明显改变,但地形降水订正方法对特大暴雨仍无明显订正技巧;偏南风、东北风及偏东风在广西复杂地形下均会产生地形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