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或许你也记得身边亲朋好友、尤其是母亲的生日。因为这是我们表达对母亲赋予我们生命的一种感恩方式。可是,黄河,养育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能记得她“老人家”的生日是在哪一天吗?
其实,黄河不是从来就有,而且,她的诞生和青藏高原有着直接的关系。你或许不知道,我们中国大陆,在地质时期,完全是另一幅面貌。大约在距今500多万年以前,也就是青藏高原开始隆起之前,我们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那时的青藏高原地区为海水覆盖,即特提斯洋。而那时候的西北地区,更全然不是今天漫天黄沙、无边戈壁的干旱景象,因其当时所处的纬度较低、地形平坦,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因此气候湿热,并发育了很多水系,类似于今天东南沿海地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自距今500多万年(渐新世中晚期)以来,受全球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即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开始慢慢“站起来了”。
青藏高原的“崛起”给西北地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不仅仅使得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水汽越来越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由于海拔在慢慢升高,气温也在慢慢降低。这至少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方面,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降低,使得西北地区以及青藏地区开始慢慢出现冰雪累积;另一方面,当地原有的“土著”水流,也因地形的变化而开始向东流动,正所谓水往低处流。
于是,在距今大约300万年时,汇集于今巴颜喀拉山地区的一股水流开始“东征”,母亲河诞生的序幕就此拉开。
初期,她还很小、“步履蹒跚”,慢慢形成了一条内流河。在它的前面、遥远的东方,也零散地分布着一些内流水系,但此时,彼此之间没有连通,可谓“杳无音信”。这时已经是距今大约115万年了。这时的青藏高原一直在隆升,西北地区与东方的地势差,也越来越大。于是,水流慢慢有了越来越强的力量(重力势能)下切侵蚀。中下游的一些水系慢慢开始贯通,这个过程持续了上百万年。
在距今大约50多万年时,黄河位于今甘肃附近,直流向东。今天的渭河即为黄河故道。但“可恶”的六盘山(位于今甘肃东部)开始隆盛,逼迫水系改道向北。不久“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阴山(今内蒙古中部)横空出世,拦住去路。无奈之下,我们的母亲河只能南下。在此过程中,不仅“收编”了众多的内流水系,更是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形成了“九曲”黄河的第一弯。之后,黄河南下,来到地势相对平坦的中下游地区,便顺畅得多了。
至于黄河的最终贯通、入海的时间,还未有定论,甚至彼此之间分歧较大,但普遍认为,三门峡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关键地段,在黄河打通入海通道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种新观点即认为,黄河是在距今15万年左右,打通三门峡地区东流入海。因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地平,来自黄河上游的大量泥沙很快得到沉积,因此也在不断改道。同时也是使得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其实,从本质上讲,黄河的下游河段成为“地上河”,是人类与自然相斗争的结果。黄河泥沙的大量沉积并致使黄河改道,是自然规律,也是华北平原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但人类要生存,更无法承受每一次黄河改道所带来的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于是,人类想到了将黄河河床不断地加固、加高。可这也只能是权宜之计、非根本之策。于是人们又想到了排沙,进而出现了人们熟悉的“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人类“尊重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论这场人与自然的冲突结局如何,都丝毫不能影响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地位。学术界一般认为她诞生于五六十万年前的全新世时期。
她以五六十万年的高龄,从全新世一路走来:
她“九曲一折”,用自己的血液养育了一个五千年的民族;
她是一位母亲,闭尽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一个民族多灾多难的岁月;
她是黄河,我们共同的母亲。
其实,黄河不是从来就有,而且,她的诞生和青藏高原有着直接的关系。你或许不知道,我们中国大陆,在地质时期,完全是另一幅面貌。大约在距今500多万年以前,也就是青藏高原开始隆起之前,我们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那时的青藏高原地区为海水覆盖,即特提斯洋。而那时候的西北地区,更全然不是今天漫天黄沙、无边戈壁的干旱景象,因其当时所处的纬度较低、地形平坦,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因此气候湿热,并发育了很多水系,类似于今天东南沿海地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自距今500多万年(渐新世中晚期)以来,受全球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即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开始慢慢“站起来了”。
青藏高原的“崛起”给西北地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不仅仅使得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水汽越来越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由于海拔在慢慢升高,气温也在慢慢降低。这至少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方面,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降低,使得西北地区以及青藏地区开始慢慢出现冰雪累积;另一方面,当地原有的“土著”水流,也因地形的变化而开始向东流动,正所谓水往低处流。
于是,在距今大约300万年时,汇集于今巴颜喀拉山地区的一股水流开始“东征”,母亲河诞生的序幕就此拉开。
初期,她还很小、“步履蹒跚”,慢慢形成了一条内流河。在它的前面、遥远的东方,也零散地分布着一些内流水系,但此时,彼此之间没有连通,可谓“杳无音信”。这时已经是距今大约115万年了。这时的青藏高原一直在隆升,西北地区与东方的地势差,也越来越大。于是,水流慢慢有了越来越强的力量(重力势能)下切侵蚀。中下游的一些水系慢慢开始贯通,这个过程持续了上百万年。
在距今大约50多万年时,黄河位于今甘肃附近,直流向东。今天的渭河即为黄河故道。但“可恶”的六盘山(位于今甘肃东部)开始隆盛,逼迫水系改道向北。不久“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阴山(今内蒙古中部)横空出世,拦住去路。无奈之下,我们的母亲河只能南下。在此过程中,不仅“收编”了众多的内流水系,更是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形成了“九曲”黄河的第一弯。之后,黄河南下,来到地势相对平坦的中下游地区,便顺畅得多了。
至于黄河的最终贯通、入海的时间,还未有定论,甚至彼此之间分歧较大,但普遍认为,三门峡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关键地段,在黄河打通入海通道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种新观点即认为,黄河是在距今15万年左右,打通三门峡地区东流入海。因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地平,来自黄河上游的大量泥沙很快得到沉积,因此也在不断改道。同时也是使得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其实,从本质上讲,黄河的下游河段成为“地上河”,是人类与自然相斗争的结果。黄河泥沙的大量沉积并致使黄河改道,是自然规律,也是华北平原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但人类要生存,更无法承受每一次黄河改道所带来的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于是,人类想到了将黄河河床不断地加固、加高。可这也只能是权宜之计、非根本之策。于是人们又想到了排沙,进而出现了人们熟悉的“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人类“尊重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论这场人与自然的冲突结局如何,都丝毫不能影响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地位。学术界一般认为她诞生于五六十万年前的全新世时期。
她以五六十万年的高龄,从全新世一路走来:
她“九曲一折”,用自己的血液养育了一个五千年的民族;
她是一位母亲,闭尽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一个民族多灾多难的岁月;
她是黄河,我们共同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