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新时代电网企业特点,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整体能效为目标,开展基于数字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监督实践,以“智慧作业域”为牵引来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从传统向智慧监督、全覆盖监督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经济责任 数字化审计 智慧作业域
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
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开展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监督、评价各级电网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国家重大涉电政策和电网战略目标的落地执行。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出现,促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边界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对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方式与审计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审计全覆盖的要求,本文整理了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大数据的应用方法,并结合电网企业特点,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能效整体提升。
一、《规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形式向多元化转变
《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加强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其他审计的统筹协调,创新审计组织管理。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现场审计为主,审计部门通过从同层级业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获取相关信息,最终分析并提炼出审计结果。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海量的数据开展审计评价,并与审计管理工作高度契合,除了常态化开展数字化审计工作外,通过打造一套全新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管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让数据的分析与管理融为一体,形成更加智能化的审计监督体系,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向智慧型、多元化转变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向全覆盖转变
《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这一要求促使电网企业在合理开展审计对象分类管理的同时,必须通过统筹数据资源,加强数字化手段,融合式、嵌入式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审计资源优化配置。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应用向多渠道共享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受审计资源及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以离任审计为主,审计报告侧重于揭示已经发生的各类经济责任相关问题并督促整改,使得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事前防范控制环节显得相对薄弱。《规定》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以任职期间审计为主,使审计监督的关口出现前移,此时的审计不再拘泥于事后整改,而是更加突出事前控制,并要求对内部控制开展深层次挖掘分析。由此通过畅通审计结果向公司高管层、平行业务层以及被审计单位共享渠道,可以有效促进审计结果的深化运用,多维度实现审计结果“一果多用”。
二、“智慧作业域”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实践路径
A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质量为目标,以《规定》为基本遵循,通过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管控、深化数字化审计思维转变、拓宽审计结果运用渠道等方式,打造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智慧作业域”,旨在将各类审计结果和审计资源由线下“搬迁”至线上并进行有效整合和智能关联,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在线实施及审计管理信息的算力集约,成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数字化审计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见图1)。
(一)大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企业的基础业务模式,也让审计工作产生深刻变化。《规定》作为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遵循,如何快速适应其中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方式、责任认定与结果运用内容的新变化,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以A公司为例,通过“数据+速度”的审计要求,主动跟进国家重大政策决策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与提升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1.万物平衡的降维思维。数字化技术让数据分析从样本抽样转变为“全覆盖”,万物平衡的降维思路让企业在大数据中建立起万物互联的维度和参数,以还原业务的本质。它将隐藏在业务合规性中“冰山一角”的问题,运用更加系统性的平衡思维捕捉出来,为公司带来新的提质增效空间。以A公司清仓利库工作为例,作为一家拥有100多个分(子)公司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各单位都通过清仓利库积极履行“降成本”行动,当党委会委托审计开展评价时,独立的分(子)公司利库空间已大幅压降,运用万物平衡降维思维,A公司审計部门统筹全省物资仓储数据,设立“南、北”二级仓库假设,进一步打开了清仓利库的空间。
2.在趋势变化中捕捉波段与节奏。《规定》中对审计评价的新要求,让内部审计更加重视趋势性的变化,如在对B单位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组捕捉到履约保函业务量和金额大幅增加,同期B单位中标的工程量明显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对其开展外部“挂靠”与资金安全风险的审计调查。
3.数据的多维关联给审计评价套上“广角镜头”。大数据不是简单的因果,更多的相关思维可以极大地拓展审计的视角。审计评价如果简单地就事论事,而不是从多个维度进行关联,则可能会错过很多不易察觉的履职差错。换言之,当可关联的数据维度越多,审计结果就越明确,审计差错就越小。在开展某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组通过与降水量数据等外部数据的综合对比,发现了部分县供电辖区内小水电站上网结算电量不增反降的数据波动异常,进而深入开展审计调查并发现较多向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网前供电行为,审计结果通过与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助力“优环境”政策落地执行。
4.内部控制的穿行测试与数据分析“组合拳”。企业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关联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思维来评价这一整体,可以让审计评价变得更立体、更全面。当数字化审计遭遇数据质量不高、数据造假时,通过系统地梳理各专业的流程,并把业务链条串联起来,可以从系统的高度“跳出审计看审计”,发现业务循环中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审计组织方式向“智慧型”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家和国家电网公司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决策事项,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出了更高的敏捷性要求,这与《规定》中“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减或者追加的,应当按照原制定程序,报审计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存在一定的矛盾,为加强政策落实审计的可操作性和兼容性,A公司全面探索实践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数字化审计的融合作业模式,落实电网科技强审要求。
1.常态开展重大政策决策持续审计监督。为提高公司重大政策决策执行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可通过单独设立重大政策决策、重点改革领域和关键风险环节数字化审计项目,并将其作为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全年常态化开展,以扭转审计计划敏捷性不足的局面。以A公司为例,数字化项目以平台为主要载体,全年远程对重大政策决策事项开展主题式持续审计监督,通过创新推行责任认定“三个清单”程序,即编制重大决策事项初步清单、全部事项清单和核查事项清单“三个清单”,将重大政策决策事项审计监督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在审前准备阶段,审计组结合重大政策决策事项,搜集关键信息,掌握审计对象权责体系,梳理形成“重大决策事项初步清单”,并推送至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现场成立单独的审计小组,通过查阅决策会议记录等方式,进一步筛选并形成“重大决策全部事项清单”;审计小组结合现场审计实际,对清单中涉及的疑点与线索,筛选形成“重大决策核查事项清单”,并分派至其他小组核查,完成了远程到现场的“总体分析、分散核查”闭环。
2.非现场数据分析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强制性前置程序。优化大数据分析先行,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尝试非现场审计为主、现场审计为辅的审计组织方式,并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创新实践。A公司2020年在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探索开展全远程经济责任审计模式,通过定核心、抓重点、建模型,大量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运用平台中“审计资料需求报送”功能,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云报告”,成为特殊形势下经济责任开展模式的创新尝试。
(三)质量控制手段向“智慧型”全过程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从计划安排到结果运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行为,包括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审计等各个环节。近年来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电网企业已通过顶层设计实现了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审计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在线管控,A公司在平台中植入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作业域”,通过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各环节AI关联,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管控平台的智能等级,创新驱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快速提升。
1.审计项目计划与进度全过程在线监督。根据《规定》要求,从项目计划端开始到后续审计结束,重新修订经济责任审计进度控制要求,在线监控全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计划执行与落实情况。新的可视化手段让审计部门负责人管理界面更加扁平直观,各个环节的审计要情和重大问题风险经三级复核审定后可直接上传进入领导审阅窗口,有效提升了管理者对现场审计的远程管控能力。
2.审前调查与现场审计的强关联。随着数字化审计手段的迭代升级,非现场数据分析成为审前调查阶段的主要内容,由此而产生的审前调查结果多以疑点或线索的形式向现场审计组移交。受制于审计资源,审前调查往往集中对多家被审计单位同时开展,难以保持审前调查与现场审计组成员的延续,从而影响审计思路的连贯性,对现场审计质量的控制产生一定影响。A公司的做法是将疑点工单与在线审计方案进行强关联。通过将审计方案切块化处理,项目主审(组长)可通过“拖、拉、拽”方式将审计方案从方案库中选出,同时疑点工单自动实现与审计方案的关联,项目主审(组长)在线分配工作任务时,各项目小组能清晰掌握疑点工单对工作任务的覆盖情况,避免了人工分解、交叉执行等重复工作量。
3.审计记录、审计底稿与审计报告的智能关联。借助A公司“五库”(审计方案库、审计指引库、审计模型库、审计结果库、法律法规库)和“二模”(审计报告模版、审计底稿模版)的信息与平台资源,搭载基于“知识图谱”的搜索引擎,将现场审计记录、审计底稿与审计报告进行智能关联。现场审计时,当领取审计任务后,审计人员可通过运用搜索引擎、语音查询及“热搜”等人工智能辅助功能,实现“智慧+”在线质量控制,这一控制手段对审计新手尤其受用。比如,对B单位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当审计人员领取到任务“车辆修理费使用情况”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您可能需要的审计中间表”“您的审计记录可能与以下审计底稿相关联”“您的审计底稿可能需引用以下政策法规”“是否采用系统匹配的审计建议,并一键生成报告文本”等信息提示,促进“审计结果历史记录”与审计工作信息的全面共享。在平台开发过程中,线上签名、实时脱敏等附加功能同样重要,能够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4.现场审计与数字化审计团队的协同关联。《规定》对科学配置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审计部门单独设立内置数字化专业处室,专业开展数字化审计相关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现场审计除了与“五库”“二模”关联外,也可以通过审计模型这一“主键”,实现现场审计组与数字化审计团队的协同关联。当审计模型的研发到达一定程度并与“切块化”后的审计方案关联,现场审计在选择单个审计任务时,平台能快速捕获并匹配相关审计模型,现场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数据结构的属性,选择自行运用审计模型,将数字化审计需求提报至数字化专业处室。
(四)智慧型结果共享渠道
《规定》强调,要对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开展审计评价,对审计发现问题依法依规界定领导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人员的重要参考。显而易见,《规定》对审计结果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行权用权审计监督更趋严格和严肃。为更好地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可以尝试更加智慧的结果共享渠道。在线的审计共建是畅通这一渠道的一种工作方法,即以严谨的平台与制度保障,通过积极、正面的服务态度與意图,在履行审计服务职能的同时,让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看到审计人员的真诚与决心。一是积极与被审计单位共建。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告知、建立整改承诺和约谈督导等三项内容,形成“三位一体”成果运用机制。A单位运用可视化手段,由公司领导面对面地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在线提出整改要求,公司人事组织部、监察部现场全程参与,尝试干部履职和晋升与被审计单位整改责任相挂钩,加大整改督办力度。二是主动与业务部门开展智慧共建。将平台拓展至业务前端,通过运用审计联席会议方式,在完成一批审计项目后,审计部门通过运用违规经营投资追究办公室例会机制,将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与线索,按专业依托平台编制责任分解清单并分解至业务部门,明确业务部门对整改负主体责任,在督促和指导被审计单位履行整改责任的同时,保障成果运用的专业性。三是通过建立审计建议书定期向公司党组织汇报机制,实现审计结果的顶层运用。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需要公司层面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内控设计实现问题整改的,审计人员应提出具体的审计建议,通过公司党组织会议决议高位推动审计结果运用。
三、“智慧作业域”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智慧审计作业体系的构建,让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项目朝着更加客观、全面、智能的方向发展。首先,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更加多元,智慧作业让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持续记录审计管理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大数据算力技术处理,可以为审计管理者提供更多、更客观的质量控制场景(如审计项目实施进度、审计模型转化为问题比例等),让远程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成为可能。其次,审计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审计人员“四种能力”(政治能力、政策研究能力、专业能力、数字化审计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塑,审计队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最后,创新的审计组织形式大幅压缩了审计成本,而思维的转变让审计结果更具系统性思维,能更多地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本缺陷,朝审计成本与审计时效“双减半”目标大幅迈进;同时,新的审计结果共享渠道,促进了审计结果的“一果多用”,让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实现共赢,协同并成为良好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有效推动了审计的独立性,增加了审计部门在公司的价值获得感,让内部审计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向智慧型审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者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邮政编码:330025,电子邮箱:286544334@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秦文云,邓洪 ,范蓓,等.电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 2019(7)
[2] 谭丽丽,罗志国.内部审计工作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3] 王志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数字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12)
[4] 徐薇.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 2015(4)
[关键词]经济责任 数字化审计 智慧作业域
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
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开展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监督、评价各级电网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国家重大涉电政策和电网战略目标的落地执行。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出现,促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边界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对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方式与审计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审计全覆盖的要求,本文整理了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大数据的应用方法,并结合电网企业特点,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能效整体提升。
一、《规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形式向多元化转变
《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加强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其他审计的统筹协调,创新审计组织管理。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现场审计为主,审计部门通过从同层级业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获取相关信息,最终分析并提炼出审计结果。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海量的数据开展审计评价,并与审计管理工作高度契合,除了常态化开展数字化审计工作外,通过打造一套全新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管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让数据的分析与管理融为一体,形成更加智能化的审计监督体系,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向智慧型、多元化转变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向全覆盖转变
《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这一要求促使电网企业在合理开展审计对象分类管理的同时,必须通过统筹数据资源,加强数字化手段,融合式、嵌入式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审计资源优化配置。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应用向多渠道共享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受审计资源及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以离任审计为主,审计报告侧重于揭示已经发生的各类经济责任相关问题并督促整改,使得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事前防范控制环节显得相对薄弱。《规定》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以任职期间审计为主,使审计监督的关口出现前移,此时的审计不再拘泥于事后整改,而是更加突出事前控制,并要求对内部控制开展深层次挖掘分析。由此通过畅通审计结果向公司高管层、平行业务层以及被审计单位共享渠道,可以有效促进审计结果的深化运用,多维度实现审计结果“一果多用”。
二、“智慧作业域”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实践路径
A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质量为目标,以《规定》为基本遵循,通过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管控、深化数字化审计思维转变、拓宽审计结果运用渠道等方式,打造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智慧作业域”,旨在将各类审计结果和审计资源由线下“搬迁”至线上并进行有效整合和智能关联,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在线实施及审计管理信息的算力集约,成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数字化审计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见图1)。
(一)大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企业的基础业务模式,也让审计工作产生深刻变化。《规定》作为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遵循,如何快速适应其中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方式、责任认定与结果运用内容的新变化,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以A公司为例,通过“数据+速度”的审计要求,主动跟进国家重大政策决策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与提升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1.万物平衡的降维思维。数字化技术让数据分析从样本抽样转变为“全覆盖”,万物平衡的降维思路让企业在大数据中建立起万物互联的维度和参数,以还原业务的本质。它将隐藏在业务合规性中“冰山一角”的问题,运用更加系统性的平衡思维捕捉出来,为公司带来新的提质增效空间。以A公司清仓利库工作为例,作为一家拥有100多个分(子)公司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各单位都通过清仓利库积极履行“降成本”行动,当党委会委托审计开展评价时,独立的分(子)公司利库空间已大幅压降,运用万物平衡降维思维,A公司审計部门统筹全省物资仓储数据,设立“南、北”二级仓库假设,进一步打开了清仓利库的空间。
2.在趋势变化中捕捉波段与节奏。《规定》中对审计评价的新要求,让内部审计更加重视趋势性的变化,如在对B单位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组捕捉到履约保函业务量和金额大幅增加,同期B单位中标的工程量明显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对其开展外部“挂靠”与资金安全风险的审计调查。
3.数据的多维关联给审计评价套上“广角镜头”。大数据不是简单的因果,更多的相关思维可以极大地拓展审计的视角。审计评价如果简单地就事论事,而不是从多个维度进行关联,则可能会错过很多不易察觉的履职差错。换言之,当可关联的数据维度越多,审计结果就越明确,审计差错就越小。在开展某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组通过与降水量数据等外部数据的综合对比,发现了部分县供电辖区内小水电站上网结算电量不增反降的数据波动异常,进而深入开展审计调查并发现较多向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网前供电行为,审计结果通过与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助力“优环境”政策落地执行。
4.内部控制的穿行测试与数据分析“组合拳”。企业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关联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思维来评价这一整体,可以让审计评价变得更立体、更全面。当数字化审计遭遇数据质量不高、数据造假时,通过系统地梳理各专业的流程,并把业务链条串联起来,可以从系统的高度“跳出审计看审计”,发现业务循环中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审计组织方式向“智慧型”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家和国家电网公司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决策事项,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出了更高的敏捷性要求,这与《规定》中“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减或者追加的,应当按照原制定程序,报审计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存在一定的矛盾,为加强政策落实审计的可操作性和兼容性,A公司全面探索实践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数字化审计的融合作业模式,落实电网科技强审要求。
1.常态开展重大政策决策持续审计监督。为提高公司重大政策决策执行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可通过单独设立重大政策决策、重点改革领域和关键风险环节数字化审计项目,并将其作为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全年常态化开展,以扭转审计计划敏捷性不足的局面。以A公司为例,数字化项目以平台为主要载体,全年远程对重大政策决策事项开展主题式持续审计监督,通过创新推行责任认定“三个清单”程序,即编制重大决策事项初步清单、全部事项清单和核查事项清单“三个清单”,将重大政策决策事项审计监督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在审前准备阶段,审计组结合重大政策决策事项,搜集关键信息,掌握审计对象权责体系,梳理形成“重大决策事项初步清单”,并推送至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现场成立单独的审计小组,通过查阅决策会议记录等方式,进一步筛选并形成“重大决策全部事项清单”;审计小组结合现场审计实际,对清单中涉及的疑点与线索,筛选形成“重大决策核查事项清单”,并分派至其他小组核查,完成了远程到现场的“总体分析、分散核查”闭环。
2.非现场数据分析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强制性前置程序。优化大数据分析先行,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尝试非现场审计为主、现场审计为辅的审计组织方式,并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创新实践。A公司2020年在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探索开展全远程经济责任审计模式,通过定核心、抓重点、建模型,大量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运用平台中“审计资料需求报送”功能,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云报告”,成为特殊形势下经济责任开展模式的创新尝试。
(三)质量控制手段向“智慧型”全过程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从计划安排到结果运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行为,包括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审计等各个环节。近年来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电网企业已通过顶层设计实现了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审计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在线管控,A公司在平台中植入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作业域”,通过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各环节AI关联,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管控平台的智能等级,创新驱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快速提升。
1.审计项目计划与进度全过程在线监督。根据《规定》要求,从项目计划端开始到后续审计结束,重新修订经济责任审计进度控制要求,在线监控全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计划执行与落实情况。新的可视化手段让审计部门负责人管理界面更加扁平直观,各个环节的审计要情和重大问题风险经三级复核审定后可直接上传进入领导审阅窗口,有效提升了管理者对现场审计的远程管控能力。
2.审前调查与现场审计的强关联。随着数字化审计手段的迭代升级,非现场数据分析成为审前调查阶段的主要内容,由此而产生的审前调查结果多以疑点或线索的形式向现场审计组移交。受制于审计资源,审前调查往往集中对多家被审计单位同时开展,难以保持审前调查与现场审计组成员的延续,从而影响审计思路的连贯性,对现场审计质量的控制产生一定影响。A公司的做法是将疑点工单与在线审计方案进行强关联。通过将审计方案切块化处理,项目主审(组长)可通过“拖、拉、拽”方式将审计方案从方案库中选出,同时疑点工单自动实现与审计方案的关联,项目主审(组长)在线分配工作任务时,各项目小组能清晰掌握疑点工单对工作任务的覆盖情况,避免了人工分解、交叉执行等重复工作量。
3.审计记录、审计底稿与审计报告的智能关联。借助A公司“五库”(审计方案库、审计指引库、审计模型库、审计结果库、法律法规库)和“二模”(审计报告模版、审计底稿模版)的信息与平台资源,搭载基于“知识图谱”的搜索引擎,将现场审计记录、审计底稿与审计报告进行智能关联。现场审计时,当领取审计任务后,审计人员可通过运用搜索引擎、语音查询及“热搜”等人工智能辅助功能,实现“智慧+”在线质量控制,这一控制手段对审计新手尤其受用。比如,对B单位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当审计人员领取到任务“车辆修理费使用情况”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您可能需要的审计中间表”“您的审计记录可能与以下审计底稿相关联”“您的审计底稿可能需引用以下政策法规”“是否采用系统匹配的审计建议,并一键生成报告文本”等信息提示,促进“审计结果历史记录”与审计工作信息的全面共享。在平台开发过程中,线上签名、实时脱敏等附加功能同样重要,能够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4.现场审计与数字化审计团队的协同关联。《规定》对科学配置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审计部门单独设立内置数字化专业处室,专业开展数字化审计相关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现场审计除了与“五库”“二模”关联外,也可以通过审计模型这一“主键”,实现现场审计组与数字化审计团队的协同关联。当审计模型的研发到达一定程度并与“切块化”后的审计方案关联,现场审计在选择单个审计任务时,平台能快速捕获并匹配相关审计模型,现场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数据结构的属性,选择自行运用审计模型,将数字化审计需求提报至数字化专业处室。
(四)智慧型结果共享渠道
《规定》强调,要对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开展审计评价,对审计发现问题依法依规界定领导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人员的重要参考。显而易见,《规定》对审计结果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行权用权审计监督更趋严格和严肃。为更好地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可以尝试更加智慧的结果共享渠道。在线的审计共建是畅通这一渠道的一种工作方法,即以严谨的平台与制度保障,通过积极、正面的服务态度與意图,在履行审计服务职能的同时,让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看到审计人员的真诚与决心。一是积极与被审计单位共建。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告知、建立整改承诺和约谈督导等三项内容,形成“三位一体”成果运用机制。A单位运用可视化手段,由公司领导面对面地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在线提出整改要求,公司人事组织部、监察部现场全程参与,尝试干部履职和晋升与被审计单位整改责任相挂钩,加大整改督办力度。二是主动与业务部门开展智慧共建。将平台拓展至业务前端,通过运用审计联席会议方式,在完成一批审计项目后,审计部门通过运用违规经营投资追究办公室例会机制,将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与线索,按专业依托平台编制责任分解清单并分解至业务部门,明确业务部门对整改负主体责任,在督促和指导被审计单位履行整改责任的同时,保障成果运用的专业性。三是通过建立审计建议书定期向公司党组织汇报机制,实现审计结果的顶层运用。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需要公司层面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内控设计实现问题整改的,审计人员应提出具体的审计建议,通过公司党组织会议决议高位推动审计结果运用。
三、“智慧作业域”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智慧审计作业体系的构建,让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项目朝着更加客观、全面、智能的方向发展。首先,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更加多元,智慧作业让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持续记录审计管理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大数据算力技术处理,可以为审计管理者提供更多、更客观的质量控制场景(如审计项目实施进度、审计模型转化为问题比例等),让远程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成为可能。其次,审计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审计人员“四种能力”(政治能力、政策研究能力、专业能力、数字化审计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塑,审计队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最后,创新的审计组织形式大幅压缩了审计成本,而思维的转变让审计结果更具系统性思维,能更多地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本缺陷,朝审计成本与审计时效“双减半”目标大幅迈进;同时,新的审计结果共享渠道,促进了审计结果的“一果多用”,让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实现共赢,协同并成为良好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有效推动了审计的独立性,增加了审计部门在公司的价值获得感,让内部审计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向智慧型审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者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邮政编码:330025,电子邮箱:286544334@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秦文云,邓洪 ,范蓓,等.电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数字化审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 2019(7)
[2] 谭丽丽,罗志国.内部审计工作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3] 王志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数字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12)
[4] 徐薇.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