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材料看当今语境下漆画艺术语言的重构

来源 :天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wp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漆画已经有7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漆画受到了传统漆艺的洗礼,结合现代化文艺模式发展后,具备了独特的魅力,也成了当前美术艺术中的一种绘画方式,并日趋完善.中国当代漆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艺术者的关注,他们对当前艺术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响应.在当前绘画材料的基础上,本地的绘画艺术材料逐渐与世界绘画艺术材料实现了接轨,艺术者的绘画观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使得漆画艺术发展实现了多元化.在当前形势下,漆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艺术语言的重构,同时要有效结合绘画材料,实现漆画艺术语言的重构.
其他文献
粤绣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快时尚时代的到来,粤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在国家大力提倡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剖析粤绣的文化内涵,探究粤绣发展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对传统粤绣活化再设计的新思考、新范式,探讨中国传统技艺高端品牌化的可行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为粤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设计借鉴.
重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是“活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重庆市在整体性保护、名录式保护、立法式保护、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方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保护模式.政府、传承人、企业、社会公众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体,积极探索跨界合作,在政策支持、传承模式、开发模式、公众参与等方面,力争形成政、产、学、研共同发力的协同发展模式.
湖北土陶作为民间生活必需的实用器,其功能设计问题是必须首要考虑解决的问题.选择湖北土陶器物中的陶灯作为器物主要功能的研究对象,探讨湖北民间土陶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是如何设计以满足人们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各种功能需求的.湖北土陶在器物造型和装饰设计方面都是于充分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不同功能需求的设计中所使用的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设计思维、理念与灵动机巧的造型方法在当今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竹簧器形制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翻簧竹刻的核心技术之一,承载着数代竹艺人的造物智慧,但作为中间环节常被人忽略,导致该项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回顾邵阳竹簧器形制作行业的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了竹簧器形制作流程和工艺特点.
从探索蜀绣的历史渊源出发,论述蜀绣的艺术特性,从蜀绣艺术的题材多样性和技艺独特性入手,论证蜀绣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从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品牌发展、传播多元的角度,探讨蜀绣的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以期为非遗蜀绣的现代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近年来,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庆阳香包作为“庆阳五绝”之一,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下,虽然庆阳香包绣制工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考工记》记录了百工之事,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在设计管理思想上,讲究分工合作、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科学性的设计思想既是中国古代“造物”理念的总结,更是未来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苗族刺绣绚烂多姿,是古老的手工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结合贵州省内苗族的绣品进行研究,深入探究其造型语言的多样表达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带来的强烈的形式美感体验.
从挖掘传统染缬文化的内涵出发,总结染缬文化的研究现状,从梳理传统染缬文化样貌、打造传统染缬文化IP品牌、赋能传统染缬文化产业升级、构建传统染缬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探寻“两创”视域下传统染缬文化的再生路径.
洛宁竹编作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河洛文化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原特色.通过对洛宁竹编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影响其传承创新的内外因素,揭示竹编技艺在传承过程中活性缺失的痛点,积极探寻洛宁竹编工艺在当代社会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积极构建洛宁竹编活态传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