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先秦时期的绘画大多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但是从事物发展的辩证观来看,理论总是伴随着实践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能够肯定先秦原始画作的产生,定是艺术家们思想意识里有着朦胧依稀的原始绘画理论及审美倾向作指导的。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里面。中国绘画不单单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注重神似,以毛笔、水墨、宣纸为材料,构建特别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的限制,中国绘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和手段,不仅让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逐渐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并吸收。
一、先秦绘画的起源
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社会分工的相继产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时的铜器和铁器被发明出来并广泛的应用。从当今出土的很多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各种祭祀用的青铜器上都绘有图案。除了这些服务于礼教的绘画艺术之外,先秦的绘画艺术还在众多的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中得以展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统治阶级对绘画艺术的需要也随之增加,而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需要,同时也带动了先秦绘画的发展。从先秦绘画遗迹可以分析得知,该时代的很多作品都是作于木质或布帛上,同时彩绘当时已经开始流行。在一些文物中,先人采用许多鲜艳的颜色(通常是红、黑、白等对比强烈的颜色),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视觉效果,这些绘图虽大多为其他用途服务,但也不乏观赏性。由此可见,当时先秦绘画审美观念已初步呈现。
当然,在一些庙堂壁画的创作情况有些也被记载下来,例如,屈原的《天问》就是一个先秦壁画观后感。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朴素的审美观和绘画理论已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左传》、《老子》、《论语》、《庄子》等一些先秦时期的经典典籍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些对审美及绘画理论的论述。这也是早期的审美倾向的萌芽,但在大多论述都还基于儒家思想、道教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一个体系。
二、审美倾向的初步展现
著名的经典古籍《尚书》中有言:“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其中“日月”、“星辰”、“五彩”、“五色”词语的出现,大家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祭祀虽任忠实于自然(“日月”、“星辰”作为服饰的图案),但同时,服饰的颜色开始添加了彩绘的元素。因此可以说,原始先明已经把一种审美思想加入到了祭祀中去。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发掘出的先秦时期的文物也可以看到,文物上大多绘有很多颜色图案,其中包含的思想也大致如此。
同时,在大多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依稀看到其绘画理论及美学倾向。例如,作为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第十二章就曾提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其中,“见素抱朴”我将之理解成一种对美学思想的理解。“素”和“朴”都是绘画中的色彩元素,但文中老子对这两种色彩的喜爱从一定程度上也向后人树立了一种追求自然本真,追求朴素单纯的美学理想。
而先秦的绘画作品中,由于忠实于实物,不加以夸张、想象的理念,恰好就符合了这种返璞归真的思想。于此类似的还有《论语》中,孔子对“美”和“善”的理解;《庄子》中,庄子对“自然”与“本真”的理解。这些都是由先秦绘画而引起的对审美的倾向的发展。
三、重形轻神的美学思想
由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初步发展以及儒、道文化的影响,先秦的绘画担起了教化的重任。这就决定了该时期的绘画必须以实用为目,其形象描绘必须忠实, 观图思人, 才能起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绘画以实用为旨归, 客观上决定表现手法趋于写实, 重形象逼真。用现代的美术语言来讲,先秦时期的绘画更倾向于一种写实派。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长沙渐有文物出土,后期被发掘的长沙楚墓出土战国帛画中,其中有两幅尤为出名。其一为《人物龙凤帛画》,其二为《人物御龙帛画》,从这两幅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其肖像画共有的特点是: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由此可见,此时人物画已有写实的倾向。而这是一种重形轻神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在诸子画家的论画正见解中都有提到。其中较为经典的即是由韩非子最早提出的“犬马鬼魅孰易孰难”的问题。先秦画家认为,忠实原物、追求形似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但是凭空想象、随意点染确极为简单。
当然,对于这种重形轻神的审美,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例如,《淮南子》中就曾说到:“以神为主,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他强调了,绘画一定要以“神”为中心,即是说一定要传神,神主而形次,内在的东西或许比表面更为重要。这种说法在现代的绘画作品中以极为强调,但是,作为绘画艺术刚刚起步、刚刚发展的先秦而言,能够从普通的祭祀中发掘审美的思想,开启审美的旅程,这也算是以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可以说是受时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先秦绘画中写实主义(即重形轻神的审美思想)也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四、总结
由于先秦所处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绘画艺术理论中的独特性。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先秦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从出土的诸多文物我们可以看出,先秦的绘画大多以祭祀用具为载体,但是却与之前单纯的祭祀图案有所不同。它的绘画更重写实,更忠实于实物,色彩或更鲜明。
这些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到,此时的绘画作品已包含了先秦艺术家们对审美的初步构想,画作中也包含了一种美学倾向。虽然绘画大多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或是为了宗教意义上的“召唤”,亦或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威慑百姓的的需要,但是却无不体现绘画者的美学思想。
【作者单位:河南省轻工业学校】
先秦时期的绘画大多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但是从事物发展的辩证观来看,理论总是伴随着实践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能够肯定先秦原始画作的产生,定是艺术家们思想意识里有着朦胧依稀的原始绘画理论及审美倾向作指导的。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里面。中国绘画不单单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注重神似,以毛笔、水墨、宣纸为材料,构建特别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的限制,中国绘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和手段,不仅让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逐渐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并吸收。
一、先秦绘画的起源
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社会分工的相继产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时的铜器和铁器被发明出来并广泛的应用。从当今出土的很多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各种祭祀用的青铜器上都绘有图案。除了这些服务于礼教的绘画艺术之外,先秦的绘画艺术还在众多的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中得以展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统治阶级对绘画艺术的需要也随之增加,而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需要,同时也带动了先秦绘画的发展。从先秦绘画遗迹可以分析得知,该时代的很多作品都是作于木质或布帛上,同时彩绘当时已经开始流行。在一些文物中,先人采用许多鲜艳的颜色(通常是红、黑、白等对比强烈的颜色),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视觉效果,这些绘图虽大多为其他用途服务,但也不乏观赏性。由此可见,当时先秦绘画审美观念已初步呈现。
当然,在一些庙堂壁画的创作情况有些也被记载下来,例如,屈原的《天问》就是一个先秦壁画观后感。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朴素的审美观和绘画理论已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左传》、《老子》、《论语》、《庄子》等一些先秦时期的经典典籍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些对审美及绘画理论的论述。这也是早期的审美倾向的萌芽,但在大多论述都还基于儒家思想、道教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一个体系。
二、审美倾向的初步展现
著名的经典古籍《尚书》中有言:“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其中“日月”、“星辰”、“五彩”、“五色”词语的出现,大家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祭祀虽任忠实于自然(“日月”、“星辰”作为服饰的图案),但同时,服饰的颜色开始添加了彩绘的元素。因此可以说,原始先明已经把一种审美思想加入到了祭祀中去。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发掘出的先秦时期的文物也可以看到,文物上大多绘有很多颜色图案,其中包含的思想也大致如此。
同时,在大多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依稀看到其绘画理论及美学倾向。例如,作为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第十二章就曾提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其中,“见素抱朴”我将之理解成一种对美学思想的理解。“素”和“朴”都是绘画中的色彩元素,但文中老子对这两种色彩的喜爱从一定程度上也向后人树立了一种追求自然本真,追求朴素单纯的美学理想。
而先秦的绘画作品中,由于忠实于实物,不加以夸张、想象的理念,恰好就符合了这种返璞归真的思想。于此类似的还有《论语》中,孔子对“美”和“善”的理解;《庄子》中,庄子对“自然”与“本真”的理解。这些都是由先秦绘画而引起的对审美的倾向的发展。
三、重形轻神的美学思想
由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初步发展以及儒、道文化的影响,先秦的绘画担起了教化的重任。这就决定了该时期的绘画必须以实用为目,其形象描绘必须忠实, 观图思人, 才能起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绘画以实用为旨归, 客观上决定表现手法趋于写实, 重形象逼真。用现代的美术语言来讲,先秦时期的绘画更倾向于一种写实派。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长沙渐有文物出土,后期被发掘的长沙楚墓出土战国帛画中,其中有两幅尤为出名。其一为《人物龙凤帛画》,其二为《人物御龙帛画》,从这两幅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其肖像画共有的特点是: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由此可见,此时人物画已有写实的倾向。而这是一种重形轻神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在诸子画家的论画正见解中都有提到。其中较为经典的即是由韩非子最早提出的“犬马鬼魅孰易孰难”的问题。先秦画家认为,忠实原物、追求形似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但是凭空想象、随意点染确极为简单。
当然,对于这种重形轻神的审美,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例如,《淮南子》中就曾说到:“以神为主,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他强调了,绘画一定要以“神”为中心,即是说一定要传神,神主而形次,内在的东西或许比表面更为重要。这种说法在现代的绘画作品中以极为强调,但是,作为绘画艺术刚刚起步、刚刚发展的先秦而言,能够从普通的祭祀中发掘审美的思想,开启审美的旅程,这也算是以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可以说是受时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先秦绘画中写实主义(即重形轻神的审美思想)也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四、总结
由于先秦所处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绘画艺术理论中的独特性。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先秦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从出土的诸多文物我们可以看出,先秦的绘画大多以祭祀用具为载体,但是却与之前单纯的祭祀图案有所不同。它的绘画更重写实,更忠实于实物,色彩或更鲜明。
这些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到,此时的绘画作品已包含了先秦艺术家们对审美的初步构想,画作中也包含了一种美学倾向。虽然绘画大多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或是为了宗教意义上的“召唤”,亦或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威慑百姓的的需要,但是却无不体现绘画者的美学思想。
【作者单位:河南省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