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热血浪漫史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mingming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调侃说,只要记住“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哭”这句话,就记住马克思的生日了。卡尔·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5月5日的德国南部小城莫泽河畔的特里尔,今年的5月5日,是他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
  200年的风云变幻,200年的世事变迁,但马克思主义影响依旧。有人这样总结:马克思之前的历史,都通向马克思;马克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马克思不仅是一位极富影响力的思想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从“热血愤青”到“学术宅男”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排行老三。在马克思出生那一年,这家的长子不幸夭折,于是,他就成为这一家实际上的长子,备受父母疼爱。马克思的父亲叫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犹太律师,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
  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出身荷兰犹太裔贵族。罕丽达的妹妹索菲亚在荷兰嫁给了商人里昂·飞利浦。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我们经常用的飞利浦剃须刀,就是马克思姨父的家业生产的。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之前,虽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富二代”,但起码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马克思没上过小学,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除了教马克思德语、算术和图画课程外,父亲还经常带他去参观各种展览,游览名胜古迹,给他讲历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风俗和最新的要闻。
  隔壁邻居威斯特华伦公爵也是个博闻广识的人,当马克思来家里做客时,就给他讲希腊故事,背诵莎士比亚剧本。马克思爱思考,他总是喜欢刨根问底,从小就显露出了对哲学的兴趣。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遵照父亲的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打算毕业之后子承父业。摆脱了父母的管束,马克思的“大一生活”充满了年轻人的躁动与轻狂——与贵族学生发生争执,参与决斗,甚至被学校关过禁闭。
  在一次与贵族学生的冲突中,普鲁士贵族学生强迫特里尔的学生下跪,发誓效忠普鲁士王朝,或者接受决斗。马克思挺身而出,结果在决斗中,他的左眼角被对方的军刀划出了一道伤疤,围观的众人惊出了一身冷汗,而马克思认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枚荣誉勋章。
  无奈之下,亨利希安排“叛逆少年”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德国最高学府,严谨的学风影响到了马克思,让他的精气神发生了转变,从“热血愤青”变成了“学术宅男”。
  这个阶段,马克思博览群书,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此刻的马克思,从问题少年变身成了学霸,并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

与燕妮的惊世之恋


  燕妮和马克思在孩童时候就一直是朋友。卡尔家只是普通家庭,燕妮出生于贵族家庭。这些鸿沟,并没有阻挡住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
  燕妮有深褐色头发,深蓝色眼睛,在特利尔备受瞩目,甚至被选为舞会女王。在马克思离开特利尔去波恩前,他们之间默契相许。
  从当时风俗来看,这种婚约极度不寻常:马克思只有18岁,燕妮大他4岁,而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有些悬殊。开始时只有马克思父母和他姐姐索菲娅知道这个秘密。燕妮的父亲到了1837年3月才同意了这件婚事。
  追求浪漫的马克思在大学期间曾写下三本爱情诗献给燕妮,表达自己炽热而真挚的情感:“燕妮,任它物换星移、天旋地转,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而燕妮也情真意切传递自己的爱意:“我甚至想象,如果你失去了右手。我便可以成为你必不可少的人。那时。我便能记录下你全部可爱的绝妙的思想,成为一个真正对你有用的人。”
  生活既然有酸甜,也必然会有苦辣。1849年,马克思因为致力革命事业,在欧洲大陆已无容身之所。最终与临近产期的燕妮和三个孩子来到伦敦。
  几经搬迁后,马克思一家七口在人流混杂的索荷区安顿下来,勉强挤在狭小阴暗的房间。尽管生活困苦,但马克思仍帮助了许多革命者,燕妮也非常支持。许多初见燕妮的人,便感觉她“与众不同”。一位德国工人领袖写回忆录时说,燕妮非常具有感召力,给了他精神上的鼓励。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时,身体每况愈下,疼痛难忍,有时只能卧床向燕妮口述文章。因为马克思的手稿字迹难以辨认,所以燕妮常替他誊写手稿。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初到伦敦那几年,由于极度贫困,燕妮的陪嫁品都当掉了,他们还相继失去了3个孩子。燕妮后来在《动荡生活简记》中写道:“我绝望地跑到一个法国移民那里,请求他给我们一点资助,他非常友好地给了我两英镑,我用它买了一口小棺材。小女儿出生时没有摇篮,而死时差一点连安身之地都没有。”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没有放弃他的革命路,而燕妮也没有离开马克思。晚年,燕妮患上肝病,卧床不起。马克思寸步不离照料她,结果自己也病倒了。1881年12月2日,燕妮永远告别了共同生活了38年的丈夫。

勇敢的盗火者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他这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65年的人生岁月,马克思以洞若观火的锐利眼光和卓而不群的思维方式,通过《资本论》等理论著述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未来前景。
  他既不是“书斋里的学者”,更不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为抗议普鲁士政府查封《莱茵报》,马克思在该报登一幅政治漫画——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本人,何尝不是另一位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盗火者?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其思考和探索却并非仅仅停留或局限于19世纪。马克思本人学识渊博。知识领域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等;他能够阅读欧洲多国的文字,并运用德法英三种文字进行写作;他著作颇丰,同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约有160卷,足见他的勤奋精神与渊博学识。
  在《资本论》法文版的序言上,马克思给后人留下这样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为了写作《资本论》,他研读的书籍达一千五百本以上,并且都做了提纲、摘录和笔记,单是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就有二十多本。有资料显示,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二十来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的蓝皮书都研究过。”
  对自己的作品,马克思总是反复推敲和修改,不满意就绝不拿出来出版或发表。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保尔·拉法格回忆,“有一天他对我说,他宁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
  “我至今始终确信,凡是真正坚强的人……即使遇到失败,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毕生精益求精的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综合自微信公號“央视新闻”“中国日报”“美术嘉文艺志”“风声评论”)
其他文献
刚 过去不久的4月,“80后”党员干部在官位上“3连跌”,这一群体落马的消息近年来屡屡刷屏,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怎么了?本刊记者搜集了十八大以来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名违纪违法的“80后”干部的案例,透视这些故事,或许能找到一部分答案。乘凉的“大树”变成“坑”  在当今硕士、博士林立的官场中,一些被查 “80后”官员的学历其实并不突出,但其中有些人的仕途走得很顺。1980年出生的王正儒,
北山寺滑坡位于湟水北岸河谷平原与丘陵区过渡的斜坡地带,近年来受大气降水、坡面绿化灌溉渗水、建筑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坡体变形明显加剧。本文以该滑坡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