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笔者的看法。
一、积极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李政道曾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其实学生不会提问,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因此,必须以教师的设问、发问作为示范,采用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金属晶体一节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金属并不陌生,但了解晶体结构的学生却很少。为此,笔者综合了教材中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的疑难问题,利用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材料”加以说明,层层递进,使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能提出问题,并试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课堂讨论的问题有:构成金属晶体的粒子有哪些?同样的带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本应相互排斥,为何可以紧密地堆积在一起呢?金属晶体的导电性与离子晶体(熔融状态)的导电性是否相同?等等。教师示范的质疑,要抓住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抓住易于混淆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共性问题,并重视化学变化过程的分析,注重介绍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美国学者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想学生能积极主动提问,首先要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使人专心致志,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只有激发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趣味性实验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还可根据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积极引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其解决,使其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能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其次要有意识地加强化学知识的应用。化学与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学生身边也存在很多化学现象,而他们对这些现象往往熟视无睹,其实当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能引以为自豪,感到满足。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帮助其解决问题,如现在我们食用的盐为什么要加碘?这碘是否指单质碘?为什么不选碘化钾,而用碘酸钾?如何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食盐中含有碘元素?又如,做饭烧焦了,怎样去煳味?怎样除去冰箱里的异味?等等。然后用化学知识帮助学生一个一个解决,这样使他们觉得问有所得,问有所用,让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价值,从而产生提问的兴趣。
三、创设提问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一副尊容,足以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学生有问不敢问,长此以往,就没有问问题的习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这样就能创造出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素质丰富、和谐、完善的发展。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要问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积极提出问题了。为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幻灯、录像,精彩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分组实验,还有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课,使学生能跳出课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尝试在现实中碰到的问题。通过采用这些形式,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
四、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
有的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其实是他们不清楚提问的途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启发,多引导,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1、问题可以从解题过程中来
解题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不一定好。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审题时,可提出:哪些是关键语?这些语句说明什么问题?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什么量?还缺什么条件?题目中给出了什么化学情景?需构建什么样的化学模型?用什么知识和原理处理问题?解题时,可提出:解题思路怎样?根据条件可以写出什么方程式或方程?这些够吗?还需什么?解题后,可提出:检查结果了吗?有没有不符合条件的解?解此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有几种方法?解此题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提问可让学生先模仿,然后逐渐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2、问题可以从实验中来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会有很多的提问素材。例如,“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常温下无明显现象,加热时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变黑且不能全溶于硫酸,溶液底部有白色物质,若用蘸有品红溶液的棉花堵在试管口,棉花会褪色。根据实验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且思考:有气泡一定有气体生成吗?(不一定,有可能是水蒸气)棉花褪色说明有什么生成?(有S02生成)铜丝表面变黑且不能全溶于硫酸,可能生成什么物质?(CuS、Cu2S)为何能生成?(高温下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强)底部的白色物质是什么?(无水硫酸铜)如何验证?(加水能否变成蓝色溶液)若加过量的水不能全溶可能还有什么物质?(S单质)这样就能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提问并积极地思考、分析和归纳,经过学生的集思广益,完全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3、问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来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化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提出的问题将会源源不断。例如,对于羊毛制品的洗涤及保养,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洗涤羊毛制品时为什么不能用普通洗衣皂或洗棉织品的洗衣粉,而要用专门的羊毛洗涤剂或皂片?为什么水温以40℃为宜,而不能高温?为什么在漂洗时加少量的醋酸,可使织物的颜色鲜艳柔软而有光泽?为什么羊毛制品容易蛀虫,且在黄梅季节容易发霉?羊毛制品应如何保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看到现象就要尝试从化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4、问题可以从知识对比中来
对比是学习化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对比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但对比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提出的问题,要善于从对比中寻找问题,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归纳。例如,学习原子结构的内容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原子的质量数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否相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相同?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其单质的活泼性也一定强吗?等等。
问题还可以从研究性学习中来,从化学方法中来,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来等等。教师应抓住一切可以提问的途径,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综上所述,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氛围,提问的情景,提问的途径;尽可能地发挥提问的动力,提问的意识,从而形成提问的习惯,并最终让学生自己有能力提出问题。
责任编辑:廖银燕
一、积极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李政道曾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其实学生不会提问,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因此,必须以教师的设问、发问作为示范,采用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金属晶体一节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金属并不陌生,但了解晶体结构的学生却很少。为此,笔者综合了教材中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的疑难问题,利用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材料”加以说明,层层递进,使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能提出问题,并试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课堂讨论的问题有:构成金属晶体的粒子有哪些?同样的带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本应相互排斥,为何可以紧密地堆积在一起呢?金属晶体的导电性与离子晶体(熔融状态)的导电性是否相同?等等。教师示范的质疑,要抓住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抓住易于混淆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共性问题,并重视化学变化过程的分析,注重介绍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美国学者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想学生能积极主动提问,首先要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使人专心致志,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只有激发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趣味性实验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还可根据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积极引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其解决,使其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能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其次要有意识地加强化学知识的应用。化学与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学生身边也存在很多化学现象,而他们对这些现象往往熟视无睹,其实当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能引以为自豪,感到满足。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帮助其解决问题,如现在我们食用的盐为什么要加碘?这碘是否指单质碘?为什么不选碘化钾,而用碘酸钾?如何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食盐中含有碘元素?又如,做饭烧焦了,怎样去煳味?怎样除去冰箱里的异味?等等。然后用化学知识帮助学生一个一个解决,这样使他们觉得问有所得,问有所用,让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价值,从而产生提问的兴趣。
三、创设提问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一副尊容,足以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学生有问不敢问,长此以往,就没有问问题的习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这样就能创造出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素质丰富、和谐、完善的发展。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要问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积极提出问题了。为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幻灯、录像,精彩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分组实验,还有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课,使学生能跳出课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尝试在现实中碰到的问题。通过采用这些形式,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
四、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
有的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其实是他们不清楚提问的途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启发,多引导,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1、问题可以从解题过程中来
解题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不一定好。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审题时,可提出:哪些是关键语?这些语句说明什么问题?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什么量?还缺什么条件?题目中给出了什么化学情景?需构建什么样的化学模型?用什么知识和原理处理问题?解题时,可提出:解题思路怎样?根据条件可以写出什么方程式或方程?这些够吗?还需什么?解题后,可提出:检查结果了吗?有没有不符合条件的解?解此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有几种方法?解此题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提问可让学生先模仿,然后逐渐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2、问题可以从实验中来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会有很多的提问素材。例如,“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常温下无明显现象,加热时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变黑且不能全溶于硫酸,溶液底部有白色物质,若用蘸有品红溶液的棉花堵在试管口,棉花会褪色。根据实验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且思考:有气泡一定有气体生成吗?(不一定,有可能是水蒸气)棉花褪色说明有什么生成?(有S02生成)铜丝表面变黑且不能全溶于硫酸,可能生成什么物质?(CuS、Cu2S)为何能生成?(高温下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强)底部的白色物质是什么?(无水硫酸铜)如何验证?(加水能否变成蓝色溶液)若加过量的水不能全溶可能还有什么物质?(S单质)这样就能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提问并积极地思考、分析和归纳,经过学生的集思广益,完全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3、问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来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化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提出的问题将会源源不断。例如,对于羊毛制品的洗涤及保养,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洗涤羊毛制品时为什么不能用普通洗衣皂或洗棉织品的洗衣粉,而要用专门的羊毛洗涤剂或皂片?为什么水温以40℃为宜,而不能高温?为什么在漂洗时加少量的醋酸,可使织物的颜色鲜艳柔软而有光泽?为什么羊毛制品容易蛀虫,且在黄梅季节容易发霉?羊毛制品应如何保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看到现象就要尝试从化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4、问题可以从知识对比中来
对比是学习化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对比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但对比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提出的问题,要善于从对比中寻找问题,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归纳。例如,学习原子结构的内容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原子的质量数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否相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相同?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其单质的活泼性也一定强吗?等等。
问题还可以从研究性学习中来,从化学方法中来,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来等等。教师应抓住一切可以提问的途径,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综上所述,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氛围,提问的情景,提问的途径;尽可能地发挥提问的动力,提问的意识,从而形成提问的习惯,并最终让学生自己有能力提出问题。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