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0年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和货币政策,但是,后期依然有很大可能由“宽松”转为“中性”,市场资金较上年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减。
由于市场已经走出低谷,针对股票市场的救市政策在2010年将不会再现,甚至出于对可能出现“泡沫”、“通胀”的担忧,会运用增加股票供应等经济手段抑制市场过快上涨。
影响2010年资本市场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持续好转,通胀预期强化,CPI转负为正(预计全年可达到3%),宏观政策结构性高速,大规模融资需求,全球经济有望步入复苏,贸易环境好转等。
资金短期失衡难免
从资金需求的角度看,市场主体的内在的融资需求异常强烈,融资节奏的把握以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则是2010年防止市场资金供求失衡的关键。从总体上看,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变化不大,资金需求则较2009年明显增长,管理层将努力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市场供求的局部、短期失衡很难避免,也必然会带来股价水平的相应波动。
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将达到史无前例的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种井喷式超常增长在2010年定难维持,资金供给增量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因素的制约,2010年预计实际新增贷款将在8万亿元左右,虽然较上年有所回落,仍属较高水平,总体看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货币政策见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以及通胀预期的加强而悄然未变。同时,居民收入预期、个人所得税税负的降低(意味着居民个人可支配的资金增加)和通胀预期会提升市场主体投资的股票配置,资金会通过个人投资者、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给股票市场带来相应的增量资金。
2009年6月底IPO重新开闸,10月底创业板开板,市场融资高潮迭起,一波高过一波,一排车水马龙赶“过会”,热热闹闹IPO的景象,经济进一步回升,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转旺预期,会强化融资需求,这一状况将延续到2010年,客观上市场存在着强烈的融资需求压力,管理层则有意通过加大IPO机再融资规模来化解“泡沫”预期,实现调控意图,这也正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的要求。
由于银行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再度出现,2009年10万亿元新增贷款,约“消耗”了商业银行500亿元的资本金。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至2009年三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加权平中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
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3%、12.6%、12.11%,即使按现行11%的要求,为了不影响发放新增贷款,通过各种形式补充资本金成为当务之急,若2010年按7万到8万亿元新增贷款计算,需要“消耗”约3500亿到4000亿元商业银行资本金,按上市银行占70%份额计算,上市银行约需“消耗”资本金2500亿到2800亿元,股市再融资很可能被上市银行是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尽管长期看,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缓解资本充足率低,经营风险大,甚至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问题,但是,资产证券化对2010年的商业银行来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发行新股才是最实际的。
保守估计仅上市银行将有2000亿元的再融资需求。此外,为了备战融资融券业务,券商也需要做资金方面的准备。
IPO压力也不可小视,仅农业银行、光大银行IPO融资将达1000亿元左右。
预计股市融资总需求将高达8000亿元以上,即使是管理层对节奏加以控制,实际融资也将超过5000亿元的水平。另外,限售股解禁后的套现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再融资超IPO将成常态
2009年6月底IPO重新开闸,10月底创业板开板,市场融资功能迅速回复,融资高潮再起,来自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截止11月底沪深股市筹资额4062亿元(其中IPO筹资1624亿元,再融资2438亿元),远远超过2008年的3396亿元,且有加速趋势。面对客观存在的巨大融资去求,管理层通过增加股票达到吸纳充裕的流动性使之转化到实体经济中去、充谈通胀预期和防止资产泡沫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将会是2010年股市筹资总额超越2009年的水平。
其中,IPO方面,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南方电网引人关注,红筹股回归方面的中国移动有可能拔得头筹。
从融资总规模上,2009年股票市场再融资大大超过IPO,这一状况2010年将会延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上市公司强烈的融资需求,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国的股票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的款速发展,大型、超大型公司陆续上市单个公司大规模IPO筹资的情况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上市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再融资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再融资规模超过IPO规模将成为未来的常态,再融资需求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发硬了上市公司成长性。
基金发行在2009年120家募集资金4000亿元的基础上有望保持高水平。基金发行会吸引唱完资金购买,从而起到场外资金通过基金转化为场内资金的作用。
再融资压力持续
2010年,我国股票市场将实现对稳定发展的一年,市场涨幅很难到达2009年的水平,指数跟多的时间理会在一定的幅度内上下波动,股票市场受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悄然未变,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情况,世界经济状况,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一级市场中融资规模和节奏等因素的交替、交叉影响,会出现震荡市的波动。正常情况下,上证指数应当在2800点至4200点范围内运行,特殊情况可能下探至2500点,上摸4500点,重心应当较2009年稍高。对2010年的市场,我们总体上持谨慎中略有乐观的预期。
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会有一个加速的过程,在上市公司业绩上也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应,自然会成为推动市场上涨的主要力量,另外,CPI转赴为政之后也会继续上行,需要指出的是,通常物价有限度的上涨会有利于股价的上升(一方面上市公司生产销售转旺,业绩提升,另一方面,有通胀预期的情况下,除了购买食物外,人们会倾向于投资股市而保值,两方面都会推动股价上涨)。
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是超乎寻常的扩张)的实施,实体经济明显好转的同时,通胀预期也在强化,我们预计,财政政策将开始注重结构的调整,而货币政策方面也很难到达2009年的货币投放水平,并且会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和CPI的回升,极有可能从“宽松”转向“中性”。
值得重视的是:股市中巨大的融资需求,将继续从实际和投资者心理层面造成影响,给市场带来极为沉重的压力。
与以往所不同的还有,上层对发行新股的态度,即使市场融资功能的体现,又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以防止了股价过快上涨,又吸纳了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把其转化到实体经济中去,实现了对“泡沫”预期积压和“通胀”预期缓解。
我们预期世界经济总体趋于好转的大背景下,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强劲恢复,乐观的预期有可能会恢复到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也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局部的事件(诸如迪拜事件、吸纳事件等)给处在回升中的世界经济照成阴影。另外,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的时间不一,徽标悬在货币政策上的步调不一致性。都是给市场不稳定的因素。
作为市场中永恒的热点,并购重组已让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意外的惊喜,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随着IPO重启以及创业板的开办,企业上市机会增加,难度有所降低,垃圾股壳资源的热度将略有降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2010年国资委将积极推动国有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这预示着,“国家队”将成为2010年市场并购重组的主角,可能更多的表现为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或纵向上下游产业的整合,表现出强者更强的态势,而不像壳资源那样“洗心革面”后“乌鸡变凤凰”的模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由于市场已经走出低谷,针对股票市场的救市政策在2010年将不会再现,甚至出于对可能出现“泡沫”、“通胀”的担忧,会运用增加股票供应等经济手段抑制市场过快上涨。
影响2010年资本市场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持续好转,通胀预期强化,CPI转负为正(预计全年可达到3%),宏观政策结构性高速,大规模融资需求,全球经济有望步入复苏,贸易环境好转等。
资金短期失衡难免
从资金需求的角度看,市场主体的内在的融资需求异常强烈,融资节奏的把握以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则是2010年防止市场资金供求失衡的关键。从总体上看,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变化不大,资金需求则较2009年明显增长,管理层将努力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市场供求的局部、短期失衡很难避免,也必然会带来股价水平的相应波动。
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将达到史无前例的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种井喷式超常增长在2010年定难维持,资金供给增量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因素的制约,2010年预计实际新增贷款将在8万亿元左右,虽然较上年有所回落,仍属较高水平,总体看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货币政策见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以及通胀预期的加强而悄然未变。同时,居民收入预期、个人所得税税负的降低(意味着居民个人可支配的资金增加)和通胀预期会提升市场主体投资的股票配置,资金会通过个人投资者、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给股票市场带来相应的增量资金。
2009年6月底IPO重新开闸,10月底创业板开板,市场融资高潮迭起,一波高过一波,一排车水马龙赶“过会”,热热闹闹IPO的景象,经济进一步回升,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转旺预期,会强化融资需求,这一状况将延续到2010年,客观上市场存在着强烈的融资需求压力,管理层则有意通过加大IPO机再融资规模来化解“泡沫”预期,实现调控意图,这也正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的要求。
由于银行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再度出现,2009年10万亿元新增贷款,约“消耗”了商业银行500亿元的资本金。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至2009年三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加权平中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
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3%、12.6%、12.11%,即使按现行11%的要求,为了不影响发放新增贷款,通过各种形式补充资本金成为当务之急,若2010年按7万到8万亿元新增贷款计算,需要“消耗”约3500亿到4000亿元商业银行资本金,按上市银行占70%份额计算,上市银行约需“消耗”资本金2500亿到2800亿元,股市再融资很可能被上市银行是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尽管长期看,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缓解资本充足率低,经营风险大,甚至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问题,但是,资产证券化对2010年的商业银行来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发行新股才是最实际的。
保守估计仅上市银行将有2000亿元的再融资需求。此外,为了备战融资融券业务,券商也需要做资金方面的准备。
IPO压力也不可小视,仅农业银行、光大银行IPO融资将达1000亿元左右。
预计股市融资总需求将高达8000亿元以上,即使是管理层对节奏加以控制,实际融资也将超过5000亿元的水平。另外,限售股解禁后的套现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再融资超IPO将成常态
2009年6月底IPO重新开闸,10月底创业板开板,市场融资功能迅速回复,融资高潮再起,来自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截止11月底沪深股市筹资额4062亿元(其中IPO筹资1624亿元,再融资2438亿元),远远超过2008年的3396亿元,且有加速趋势。面对客观存在的巨大融资去求,管理层通过增加股票达到吸纳充裕的流动性使之转化到实体经济中去、充谈通胀预期和防止资产泡沫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将会是2010年股市筹资总额超越2009年的水平。
其中,IPO方面,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南方电网引人关注,红筹股回归方面的中国移动有可能拔得头筹。
从融资总规模上,2009年股票市场再融资大大超过IPO,这一状况2010年将会延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上市公司强烈的融资需求,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国的股票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的款速发展,大型、超大型公司陆续上市单个公司大规模IPO筹资的情况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上市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再融资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再融资规模超过IPO规模将成为未来的常态,再融资需求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发硬了上市公司成长性。
基金发行在2009年120家募集资金4000亿元的基础上有望保持高水平。基金发行会吸引唱完资金购买,从而起到场外资金通过基金转化为场内资金的作用。
再融资压力持续
2010年,我国股票市场将实现对稳定发展的一年,市场涨幅很难到达2009年的水平,指数跟多的时间理会在一定的幅度内上下波动,股票市场受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悄然未变,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情况,世界经济状况,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一级市场中融资规模和节奏等因素的交替、交叉影响,会出现震荡市的波动。正常情况下,上证指数应当在2800点至4200点范围内运行,特殊情况可能下探至2500点,上摸4500点,重心应当较2009年稍高。对2010年的市场,我们总体上持谨慎中略有乐观的预期。
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会有一个加速的过程,在上市公司业绩上也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应,自然会成为推动市场上涨的主要力量,另外,CPI转赴为政之后也会继续上行,需要指出的是,通常物价有限度的上涨会有利于股价的上升(一方面上市公司生产销售转旺,业绩提升,另一方面,有通胀预期的情况下,除了购买食物外,人们会倾向于投资股市而保值,两方面都会推动股价上涨)。
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是超乎寻常的扩张)的实施,实体经济明显好转的同时,通胀预期也在强化,我们预计,财政政策将开始注重结构的调整,而货币政策方面也很难到达2009年的货币投放水平,并且会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和CPI的回升,极有可能从“宽松”转向“中性”。
值得重视的是:股市中巨大的融资需求,将继续从实际和投资者心理层面造成影响,给市场带来极为沉重的压力。
与以往所不同的还有,上层对发行新股的态度,即使市场融资功能的体现,又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以防止了股价过快上涨,又吸纳了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把其转化到实体经济中去,实现了对“泡沫”预期积压和“通胀”预期缓解。
我们预期世界经济总体趋于好转的大背景下,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强劲恢复,乐观的预期有可能会恢复到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也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局部的事件(诸如迪拜事件、吸纳事件等)给处在回升中的世界经济照成阴影。另外,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的时间不一,徽标悬在货币政策上的步调不一致性。都是给市场不稳定的因素。
作为市场中永恒的热点,并购重组已让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意外的惊喜,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随着IPO重启以及创业板的开办,企业上市机会增加,难度有所降低,垃圾股壳资源的热度将略有降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2010年国资委将积极推动国有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这预示着,“国家队”将成为2010年市场并购重组的主角,可能更多的表现为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或纵向上下游产业的整合,表现出强者更强的态势,而不像壳资源那样“洗心革面”后“乌鸡变凤凰”的模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