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sam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一些误解或者急功近利的追求,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简化为技能培训,仅重视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对人格的培育,仅为当前就业考虑而罔顾人的长远发展。出现这种问题,和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精神的欠缺紧密相关。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能够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保驾护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大学精神建设对完善培养目标、变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升师生投入等事项,能够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精神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 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45-02
  1 问题的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大学精神建设问题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意义
  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高校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制定相应培养方案,建立并运行相应教育机制,从而培养具有突出实践工作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两大规定性:一是“应用型”,即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二是“人才”,要具有综合的、较高的素质,能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在应用中创新。
  从根本上说,应用型人才培养代表了我国教育事业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功能的更深刻认识。就教育规律而言,关仲和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科型、研究型的大师级人物,而且要培养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观察,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各类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叶飞帆认为:“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多样的。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培养多品种的应用型人才。”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大学精神建设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正逐渐展开,也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有一种新的现象值得去关注,那就是部分管理者或研究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有针对性的、短平快的教育培养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应用型高校不需要大学精神建设。对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去辨析并进而思考一些相关问题。
  应该说,大学精神建设在近几年的大学建设中引起了较多的重视,大学精神对于大学发展、人之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越来越得到认可。然而,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大学在全面吸收历史文化传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积淀而成的。因此,大学精神的形成固然意义重大,但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在当代,大学精神建设往往面临着很多力量的冲击,包括市场功利性对学校的侵蚀、大学精神世界的庸俗化与管理主义的流弊等。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精神建设起步较晚,以上诸多力量的干扰再加上对大学精神建设的认知不清,阻碍了我国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发展。
  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部分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对大学精神建设有轻视与误解,引发很多问题。孙泽平教授指出,“由于受旧的高等教育观念和资源分配等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偏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培养定位不准确。”一些院校在市场适应中功利化,用短平快的方式,为企业或机构培养“高文凭打工者”,忽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长久发展的潜力。部分院校变成营利机构,扩大招生规模,收取高额费用,教育水平低劣。由于缺失大学精神,很多高校培养方向迷失,无法出现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的契合:理论与经验探讨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的理论契合
  有研究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就是学以致用,只需重视应用型知识和技能,使其适应社会需求即可。这种说法未免太过于狭隘。虽然说,应用型人才要“能力为本”,但高校“人才”培养的真正标准,还应该至少符合如下几个标准:具有充实的知识基础;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德才兼备,正确应用能力;能够调整自身以适应变革。无论哪种高校,大学都不应以培养工匠为自己的真正追求。爱因斯坦曾这样解释大学:“学校应该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而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人才而言,首先为“人”,继而论“才”。
  中国的大学办学,往往面临着两个大的任务:一是面向实际,扎稳根基;二是着眼未来,不断超越。唯有跨越这两个挑战,才能建立卓越的高校。香港科技大学吴景深教授指出:“欧美和香港的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的目标与定位,不过他们更愿意称作大学的使命或愿景。(大学)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社会的引领和导航。大学是要培养有远见卓识的、有责任感的、富于创新与进取的人才。”
  以下内容一般被认为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自律、进取、向善的道德精神;求实、创新、开放的学术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等。大学精神被视为大学灵魂的塑造者,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影响一所大学发展的深层因素。从根本上讲,大学精神对于为人、成才和处世,都是极其必要的,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需要大学精神建设为其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保驾护航。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共进的经验参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很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上很好地处理了二者关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他们的发展路径和诸多举措,可以为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共进提供很多经验参照。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11世纪以来,西欧城市逐步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社会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应运而生。欧洲中世纪大学特别注重大学精神建设,主要体现为如下:一是倡导学术自由和自治权,欧洲中世纪大学多是自治团体,它既不隶属于教会,又不受制于地方,保持相对独立性,可以自由研究学术;二是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巴黎大学内文法、修辞、伦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课程构成“自由七艺”;三是大学内部具有相对民主和平等的机构,学术交流活跃。在这种大学精神氛围下,欧洲中世纪大学人才培养取得很大的进展。   进入当代社会,为应对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形成几个有影响力的模式,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和美国的能力本位教育(CBE)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注重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直坚持保证教育的质量。其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教育模式的功绩,还在于他们坚守大学精神,保证大学的良性运行。
  3 建设大学精神,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大学精神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践层面的契合点,集中体现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乎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和培养效果,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需大学精神的指导、推动和保障。根据教育部规定,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包括改革培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及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
  大学精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都会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牧宝应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追求,遵循这样的理念: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实践与应用、适应国民的全面发展和终生需要、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等,也就是强调做人与做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次,大学精神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手段提供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涉及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建设大学精神利于不断革新教育方式,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最后,大学精神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内在激励,提升教师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投入。孙泽平指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更为明显,因此,往往缺乏改革动力。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外在的制度性激励,也需要增强内在动力,建设大学精神可以提供这种内在激励。
  4 结语
  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社会培养大批合乎需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简化为技能培训而弱化知识基础,忽略人格培育,仅为当前就业考虑而罔顾人的长远发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出现这种问题,和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精神的欠缺紧密相关。这既是对大学精神建设的误识,也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曲解。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建设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校发展,实现教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5-57.
  [2] 孙硕.艺术类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242-243.
  [3]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4] 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4] 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叶飞帆.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N].光明日报,2014-11-25(13).
其他文献
以湖北科技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个人访谈法、专家访谈法,结合湖北省乃至全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论证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必要性,在必要性的前提下,从教学资源以及咸宁
创新与创业教育在中国各高校日益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理论基础尚不够深厚,实践教育体系也尚不够完善。从营销学的角度,从产品(创业型人才)、市场环境、高校资源能力
近年来。在中央四个全面的文件精神指引下,加强高校二级单位决策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成为当下高校深化管理改革的大方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自国内高校开始推行学分制以来,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武汉的高校中,学分制教育走得较前。S大学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继续进行探索,为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按学分制收费
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是实现职业理想质的飞跃,但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平台起点低,创业方向难以选择,创业资金难以保障,创业教育缺乏,政策扶持有限。因此,必须为高职大
文献检索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实用课程,对创新教育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各种原因,民办院校的文献检索课正处在起步阶段。该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重点
各级政府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服务其辖区内其他竞争实体,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政府竞争情报系统。三线城市地区政府在此方面具有其鲜明的优势与劣势,整个层次中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摘 要:实验中医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中医药实验研究的能力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中医药实验研究。传统的实验中医学教学模式是从理论到临床,即先进行理论讲授,采用师带徒式的临床教学方式,其实验教学长期来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科学实验与临床诊疗能力较薄弱。因此,需要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实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