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积极探索,因地制宜走出新路
2005年,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进入课改实验;2008年全省普通高中开始全面进入课改实验。但早在1983年,开封高中就开始了探索,按运动专项分班上体育课,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了27年。该校坚持在体育专项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比例的必学内容,以保证学生接受较全面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和20多年后的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体育新课改理念殊途同归,可以想见当时我们的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多么的有远见啊!”面对记者的采访,开封高中校长常跃进言谈中流露出自豪和骄傲。
然而,在那样一个按循规蹈矩的时代,何以会出现开封高中这样的课程改革?据校长常跃进介绍: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有着文革之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文化课学习的重压和体育课程本身的缺陷使得学生喜爱的球类活动不开展或极少开展,体育课成了逃课人数最多的课,原本教师、教材、时间最为集中且锻炼效果最好的体育课变成了活动课。学生身体出现了明显的“软、硬、笨、晕”(肌肉无力,关节不灵活,动作不协调,平衡系统出现问题)的现象。面对这一状况,学校以孙庚白为首的一批体育人忧心忡忡,他们希望通过体育改革来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按学生兴趣选项分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当时学校一个年级有8个行政教学班,4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按同学们的兴趣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选项教学班共6个,教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不逃课了、锻炼效果显现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场地硬件设施的提高和体育教师的引进,学校又开设了乒乓球、女子健美操、跆拳道等选项。”年已七旬的孙庚白老师回忆起这段往事,好似昨天发生的事情。孙老师说,“兴趣问题解决了,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学生的身体不能均衡发展等问题,例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下降,我校根据此情况又将田径、体操、技巧等必修项目请进了课堂,这里的必修项目不仅仅是作为一堂课,更是作为提高篮、排、足等运动水平提高的必修课,同学们的身体整体素质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一项改革持续27年,依然坚持在做,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开封高中?当记者抛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常跃进校长飞快地接道:“是因为我们尝到了课改的甜头,而与新课改理念的不谋而合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20多年的改革实践,开封高中最对得起的是广大学生:体质明显增强了;更加自信了;交际能力明显增强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强化了成功、失败、抗挫折能力教育。同样,教师的收获也非常大:专项业务明显提高,除几位新进大学生外,几乎所有的教师均获得过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开封高中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只是河南省3万多所中小学校的缩影。在河南省,许多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都走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
如濮阳高新区实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把体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研发并推广了三步球体育项目,使体育活动得到创新。安阳市第二十中学,将2004年9月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北校区8个教学班作为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实验组,南校区12个班作为对照组,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实验结果表明,每天一节体育课,不仅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方面提高效果显著,同时还改善了学生体质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终身体育能力。郑州七中在高中部实行了分项教学。该校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项特长。分项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带有明确的目的去锻炼身体,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奔向社会时体育也陪伴他们,从而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 开拓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河南省的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之路,不仅在学校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在区域推进方面,也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郑州市金水区是第一批课改试验区,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已经成为了河南省的一面旗帜。该区非常重视对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重点在体育教师理论和技能基本功培训上下功夫。近些年,该区对所有体育教师都进行了培训,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并形成了人才梯队。
在抓好教师培训的同时,该区逐渐形成了具有金水特色的体育学科教研模式。
特色之一:“课例研究”。就是各校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形成一课多上、多研的教研方式。具体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教研组全体参与下,一人多次上一节课,全组多次研讨,解决课中发生的问题。二是教研组成员多人上同一节课,共同研究课的结构、方法。引导体育教师关注课堂,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培养良好的研究意识和初步的研究能力。
特色之二:“案例推介”。教研人员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经典案例,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形成高质量的发言稿。利用专题讲座形式,在全区各学校进行推介。通过推介,广大体育教师了解了案例的形成、作用、写作方法等常识,并在听别人经典案例的同时,了解了其他学校的做法。这对课例研究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特色之三:“课堂教学大对话”。就是在较长的时段内,全校围绕一个课例,教师全员参与,与教研人员组成课堂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教研员、教学领导、教师之间的全方位、全过程对话。这种教研形式,各学科交互渗透,多向生成,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了各科教师的优势,不断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智慧,促使体育教学课堂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
特色之四:实施“精品课例研究”。“课堂大对话”虽有广度,但深度不足。为了促使体育教师加强深度教研,形成研究习惯,金水区实施了“精品课例研究”。学校以教研组力量为主体,聚焦课堂,针对具体的课例,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不断地打磨、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深挖课堂教学环节的变迁过程,让大家感受过程,引发思考,从中受益,使体育教师能够进行深度的课堂教学研究。
特色之五:开展“专题教研”。就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深层次的问题,形成专题,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系列性的研究,以问题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学习、反思、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验证。精品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进行,专题研究则是围绕一个课题展开。在这样的研究中,体育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加深刻,研究的目标更明确,关注点更集中,更加趋于理性。
特色之六:进行“课型系列研讨”。就是以各校体育教研组为基础单位,以最亟待掌握的课型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体育课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选取一节或几节该课型的课例进行研究。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改进策略——行动跟进——理论提升的模式,发现每一种课型的特点,总结每一种课型的模式,把握每一种课型的规律。在形成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区域联动的形式,以学区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实行资源、成果共享。
这些教研形式,以研究课堂教学为核心,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金水区通过实施体育卫生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阳光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工程;率先在全省解决学校冬季长跑场地小与学生多的矛盾,初步建立具有金水特色的冬季长跑评价机制;阳光体育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学生体质健康及安全卫生保健工作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推动阳光体育的开展,这些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目前该区88%以上的中小学生体质达到了及格以上等级。
洛阳市洛龙区这几年推行的“大课间行为艺术”,已在全市乃至全省创出了品牌。据洛龙区教育局局长张欣介绍,“大课间行为艺术”是从其他学科中每节课切出5分钟,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二节课后统一安排大课间活动来推行的。从课堂切出5分钟来,对教师而言,就要向课堂要效率。因此,各科教师除认真备课,提高压缩后的课堂教学质量外,在自己的大课间项目开发上都下足了功夫。积极进行学科知识与肢体游戏活动的创新融合,重点探索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别看小小5分钟时间的调整,却给学校的课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玩中学,学中玩,练中学,这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促使课堂更注重效率。正如洛阳市教育局局长侯超英所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与学习成绩并不冲突,除了制度化推广,还要上升到办学理念,从而向品质教育进发。”
洛龙区古城中学刘爱贤校长说:“‘大课间行为艺术’是我们校长的公开课,每节课我都会亲自筹划备课,和老师沟通、共同研究,有学期计划,有课时计划,有教学计划,有教学反思,有优质课评比等,就连活动路线图我都得想好、设计好。”“一开始校长们想不通,教师也认为有负担,但经过实践大家看到学生们体质增强了,学习也没有耽误,认识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魏明奎说:“主讲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我深有感触啊,在实施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一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体育教学活动,它与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的处理、学生德育以及素质教育等联系密切,可以说,校长作为一校的管理者,他会将这一课程赋予更多的功能来开展工作。”
实施“大课间行为艺术”三年来,不仅保证了洛龙区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还让该区收获了更多:“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成为了德智体美各项教育相融的综合平台,有效实施了生理、心理、伦理、学科理论的“五理教育”;为其他学科教学搭建了行为彰显的有效载体;为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的改革拓宽了空间,有可能使二者有一个质的飞跃。
十年磨一剑。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河南省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级政府认识到位,高度重视;注重实际,政策措施强劲有力;投入逐步加大,设施得到改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形成了体育品牌。当前,该省正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为契机,更新观念,扎实工作,为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