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中软腭音和双唇音的交替在南方汉语方言的遗留——以“父”声符与“古”声符的通假为例

来源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古汉语中,“父”(或“夫”“甫”)经常可以用来作为词缀,表示雄性以及某类人,如“牛父”(表示“公牛”)、“渔父”(表示打鱼的人).而在南方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一个表示雄性以及与人有关的后缀——ku3,一般写作“牯”,语源不详.从句法功能看,上古汉语中的“父”和南方汉语方言中的“牯”完全对应,但是出现年代和地域很不一样.根据出土战国楚简中“父”经常写作“古”,如“造父”在战国楚简中写作“造古”,本文认为南方汉语方言的词缀“牯”在语源上与上古汉语的“父”和“甫”相关.
其他文献
《清文鉴》与《康熙字典》有先后顺序,分别代表清文与汉字的典范,为两种文字对译提供了标准,也诠释了“同文之治”在清代的具体内涵.康熙特别重视声音之学,对《佩文韵府》的
民国抄本《各样文约款式》是一本汇集当时多种契约文书格式的民用书,其中的俗字反映了当时民间真实的汉字使用情况.本文对该抄本中的五则俗字进行考释,指出书写变易对俗字产
正篆与重文是《说文》中的一对固定用语.《说文·叙》称“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其中的“文”就是正篆,即位于每条说解之首的字形,而重文是附于说解之末,与
《汉语大字典》无论从手还是从扌的字统归《手部》;《中华字海》从手的字归《手部》,从扌的字归《扌部》.本文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考字方法,对《汉语大字典·手部》
古代文献中关于修辞现象的训诂材料由揭示字词句的特殊表达方式延及篇章结构.篇章修辞的训诂关注点主要在于与主题相应的谋篇布局、前后衔接、文脉连贯等问题.本文选择《春秋
语言中同义词的聚合是有层次性的.根据模糊集合论的观点,词语的同义关系是一种模糊关系,故而词语具有同义关系的程度可以用0到1之间的数值来度量.该数值体现的是同义词之间的
“大/小+名(为称说方便,下文有时记作大/小X)”组合分为两类:分化组合和强化组合.“大/小X”在强化构词时可以出现在两种情况中,序列名词和非序列名词.序列名词是以民族经验
利用敦煌变文和《祖堂集》两类文献,并结合唐宋时期的其他语料和现代方言,挖掘出一批地域色彩鲜明的方言词,为考察晚唐五代时期南北方言的词汇差异提供样本.在此基础上,充分
文章根据方言、古籍和外语资料说明“后”有厕所义,同时对学界存在争议的与“后”相关的例证进行分析.并解释了“后”厕所义的来源,通过对考古资料与文献例证的考察证明古代
《说文解字注》中以“联绵字”等术语指称的一批复音词,有多个异形.段玉裁对这些异形进行了共时认同,并从文字和语音两方面解释了形成异形的原因.同时,段玉裁还对这些异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