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赠礼画研究

来源 :美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以文徵明的书画赠礼活动为取径,将作为礼物的绘画——赠礼画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徵明的社交生活与艺术实践进行合理重构,检视文徵明处理书画请索的方式,探寻其作品制作与流通的具体运作过程,尝试分析赠礼画图式的表意结构,较完整地理解画家在面对关系亲疏、时机和场合各异的不同情况时,如何借由特定主题、风格类型、技法、结构、意境的塑造以及形制、尺寸及制作时长等多种策略与修辞,将绘画作品塑造成“恰如其分”的礼物,并借助礼物的流动来维持、强化、创造,抑或中止社会联结.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是18世纪日本长崎的湖州“来舶画人”费晴湖.首先考察了长崎清代来舶画人的历史背景和群体身份,第二对费晴湖的前辈族人费汉源的创作及评价做了讨论,第三对费晴湖的东渡等相关问题做了整理,第四则以费晴湖的米法山水为中心,讨论其创作与日本趣味之间的关联,以此勾勒以费晴湖为中心的来舶画人在日活动的历史面貌.
真实世界本身的实存性,是通过符号与人的感知打交道实现的,因而必然是符号化、媒介化的.鲍德里亚称这些媒介生成物为超真实(hyperreality).视觉图像是一种有弹性的变形,突破像似的都是一种“超真实”,任何一种再现的结果都是对时间、空间的切割.今天,现实本身就是超真实的,电子图像融合了视觉与听觉,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及真实与虚假的二元对立,进而让人感知错乱.媒介制造了超真实.如今现实就是超现实主义的.当生活转化为图像与景观,它自身就成为了审美.而这种超真实的符号世界在新媒体艺术里有着最为明显的显现
文化艺术创新网络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艺术家与艺术资本之间最尖锐的关系.当代艺术家都要获得自身作品的“独特性”,而这个独特性又依赖于文化艺术创新网络“滋养”然后被“识别”,成为标志性的艺术作品.而艺术资本则希望艺术家作品能够拥有更多社会意识形态的挑战,引发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文化效果,让艺术品“社会升值”.本文以摄影艺术家辛迪·雪曼作品为例,试图说明“图片一代”文化创新网络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在文化资本的引导下,艺术家如何产生“艺术样式-社会材料-艺术策略”的当代艺术创新策略,以及当代艺术创新策略将面
在清前期宫廷绘画中,文人画和西洋画是统治者极为看重的艺术形式,分别代表对文化正统的继承和对实学精神的支持.《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是康熙朝的一项文化工程,宫廷画家王原祁、沈蝓及洋画家马国贤(Matteo Ripa)都参与其中,这里面不仅涉及到文人画和西洋画的对立与融合,也展现出皇权对文化艺术的干预.宫廷艺术以统治者为中心,将相关人才聚集起来,正因如此,才给“中法”和“西法”创造了一次合作机会.然而,这里也存在迎合上意的行为,对“西法”的曲解和对“中法”诡辩,最终导致了精英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偏见,也妨碍了
《三友图》,一幅小画,却有大气象,挺有派的.rn妥贴的人物安排、景物配置及大片空白,都让人十分舒服.三位主人公形各有自,同款宽绰的僧袍、相似的盘坐和发式,平添了视觉的顺畅.概括精炼的表述显出画者剪裁的匠心,没有多余的话.
期刊
大英博物馆现藏以中国媒材绘制的英女王维多利亚肖像一幅.本文从该画题跋入手,梳理了《南京条约》签订之时,作为英方代表团成员的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订制该幅画作赠送中国官吏的始末和原由.通过大量画作比对,作者锁定了较有可能作为该画原型的女王肖像.通过考查李氏所著出版于同一时间的《真实的中国人》一书中对于中国女性的描述和总结,作者认为该肖像在保留维多利亚外在特征的同时,也以中国品味为参照,体现出19世纪上半叶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与融合.同时,这一以艺术品为手段的沟通活动显然受到基督教
大卫·霍克尼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中国传统绘画对他的艺术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1983年,霍克尼读到乔治·罗利的《中国画原理》一书,该书中提到“移动焦点碌则令霍克尼大受启发.在此基础上,霍克尼形成了以”移动焦点“为核心的艺术观念.本文重点阐释霍克尼”移动焦点\"观念的内涵,以及他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观念和作品,如何给出的自己独特的应对方案.
《点石斋画报》从办刊动机到图像生产,民族情感的传播策略始终贯穿其中.图像的线描形式将诸实体形象统合成一个整体的意义体系,成为唤起民族情感的契机.而读者产生的情感唤醒与文化认同,亦演化为读者与国家形象之间情感关系的确认与不断凝聚.在情感策略的统摄下,其图像叙事在显性与隐形两方面展开图像修辞.画家的底层身份与底层视角事实上呈现了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社会深刻结构与生活真实逻辑,其以自觉的主体意识对国家形象塑造进行历史与现实书写,使情感与图式共同参与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职贡图”是反映中国古代四夷前来朝贡的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创作手法.“职贡图”不仅昭示着艺术观念、创作技法的变迁,而且也是跨民族、跨文化艺术传播效果的有力佐证.从艺术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传)李公麟《万方职贡图》中两帧图像的分析表明:图像的“视觉性”和“图画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思想内涵可以揭示两宋绘画艺术传播之于不同阶层受众群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不同效果,从而把图像研究纳入到艺术传播学等交叉学科,进而拓展和深化图像学、传播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对于材料的探索正在涉及越来越多的艺术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可触摸的材料,甚至由此延伸出的电子信息等新媒体介质,都成为连接当代社会与艺术创作的新媒介.本文将从雕塑的角度对当代艺术材料的选择来进行讨论,并且探讨新的分类方法将如何为材料体系的建立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