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至独立前的马华短篇小说明显带有中国现代“问题小说”的印迹。虽或文字略为细密,题材略有递变,但其中的叙事视野与书写技术或显或隐还是与“问题小说”模式有着内在关联。以平/贫民叙事为主,揭示社会问题,一样是希望以文艺引起疗救的注意;也偶有一二篇章,不乏“问题小说”的启蒙意味、理性态度以及对“将来的道德”的追求与表达。这种书写模式的挪用并非有意识的照搬,而是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整体横向继承与吸收的必然效应使然,同时也是将居于在地诸多问题生发出来的启蒙与教化意识显现于“此时此地”的写作实践中。不过,就整体来看,战后马华短篇小说即便带有“问题小说”的意味,大部分终究还是缺少真正的启蒙认识与能力,也缺乏较高层次的哲理性探讨。因此,充其量只能称为一种广义的“问题小说”或“类问题小说”。而“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最为显著的便是问题的在地性,而非思想性或哲理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