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并对新员工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运用培训相关理论知识,对培训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估,为以后改进新员工培训方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利行业 新员工培训 创新方法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22-01
新员工培训对水利行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新员工的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及业务操作技能,同时可以有效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1 新员工培训现状
当前,水利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各个单位投入培训经费在逐渐加大,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员工培训可采用PDCA循环模型分为计划阶段(Plan)、执行阶段(Do)、评估阶段(Check)、问题处理阶段(Action)。下面主要从这四个环节分析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计划不完善
目前,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以成为新员工入职必不可少的一课,但普遍存在缺乏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后员工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1.2 培训的执行方式有待改进
新员工培训的具体执行阶段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新员工培训,仍以集中授课和实地参观为主。集中授课多是“填鸭式”教学,在实地参观新员工也基本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1.3 忽视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多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没有深入分析影响新员工培训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评估过程流于形式。
新员工培训需要根据单位及员工的需求进行分析来确定,
1.4 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
在新员工培训评估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加以总结并纠正,这些问题将会在下一次培训中再次出现,对培训效果造成影响。
2 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方法创新
为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本研究将新员工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户外拓展训练,旨在提高新员工的团队意识,同时提升个人的挑战意识与创新意识。第二个阶段是水利枢纽工程及水质监测实验室参观学习,旨在使新員工对水利工程及水质监测有直观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集中授课专题培训,旨在使新员工对单位文化、相关规章制度、项目申报、职场礼仪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
2.1 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不但不可以让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并熟悉即将共事的同事,同时能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项目任务的完成中,并帮助新员工将此激情延续到工作中去。
2.2 实地参观学习
选择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著名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参观,请水利枢纽工程的相关专家为大家进行现场讲解;安排新员工到与工作相关的岩土工程试验室、水质检测实验室等进行参观学习,帮助新职工更好地了解将要从事的工作,实现由在校学生到单位员工的角色转换。
2.3 专题集中授课
在集中授课阶段,重点安排单位文化、规章制度、水利科技、项目申报、成果管理、职场礼仪、职业规划等内容,帮助新员工更好地了解单位,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3 培训效果评估
我们对培训学习总体效果、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对培训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表明,新员工对培训的总体满意程度、培训的日程及课程安排的满意程度均较高,认为培训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新员工普遍认为采取拓展训练、参观学习、集中授课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单位基本制度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沟通、管理知识、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等课程是新员工最需要的,此次培训的拓展训练、专题讲座、参观学习使新员工受益较大。
意见与建议较为集中的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 将户外与室内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值得延续,建议室内课程的设置更加精炼,让新员工在遇到问题时知道找哪个部门或者查阅哪些资料可以解决问题。
(2)加强新员工职业规划培训,帮助新員工明确发展方向,有利于调动起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培训时间安排紧凑,课程安排得比较满,培训过程中安排更多的互动环节。
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此次培训基本达到了团结协作、帮助新员工尽快做好角色转变的培训目标,促进新员工快速融入新工作环境,适应各项科研工作。培训增强了新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使新员工对我院概况及相关规章制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下一步,将在课程设置上做相应改进,选择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研人员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职业规划,使新职工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2] 秦梅英.浅谈新员工培训的实施[J].经营管理者,2009(18).
[3] 赵占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方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
[关键词]水利行业 新员工培训 创新方法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22-01
新员工培训对水利行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新员工的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及业务操作技能,同时可以有效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1 新员工培训现状
当前,水利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各个单位投入培训经费在逐渐加大,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员工培训可采用PDCA循环模型分为计划阶段(Plan)、执行阶段(Do)、评估阶段(Check)、问题处理阶段(Action)。下面主要从这四个环节分析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计划不完善
目前,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以成为新员工入职必不可少的一课,但普遍存在缺乏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后员工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1.2 培训的执行方式有待改进
新员工培训的具体执行阶段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新员工培训,仍以集中授课和实地参观为主。集中授课多是“填鸭式”教学,在实地参观新员工也基本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1.3 忽视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多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没有深入分析影响新员工培训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评估过程流于形式。
新员工培训需要根据单位及员工的需求进行分析来确定,
1.4 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
在新员工培训评估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加以总结并纠正,这些问题将会在下一次培训中再次出现,对培训效果造成影响。
2 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方法创新
为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本研究将新员工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户外拓展训练,旨在提高新员工的团队意识,同时提升个人的挑战意识与创新意识。第二个阶段是水利枢纽工程及水质监测实验室参观学习,旨在使新員工对水利工程及水质监测有直观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集中授课专题培训,旨在使新员工对单位文化、相关规章制度、项目申报、职场礼仪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
2.1 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不但不可以让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并熟悉即将共事的同事,同时能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项目任务的完成中,并帮助新员工将此激情延续到工作中去。
2.2 实地参观学习
选择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著名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参观,请水利枢纽工程的相关专家为大家进行现场讲解;安排新员工到与工作相关的岩土工程试验室、水质检测实验室等进行参观学习,帮助新职工更好地了解将要从事的工作,实现由在校学生到单位员工的角色转换。
2.3 专题集中授课
在集中授课阶段,重点安排单位文化、规章制度、水利科技、项目申报、成果管理、职场礼仪、职业规划等内容,帮助新员工更好地了解单位,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3 培训效果评估
我们对培训学习总体效果、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对培训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表明,新员工对培训的总体满意程度、培训的日程及课程安排的满意程度均较高,认为培训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新员工普遍认为采取拓展训练、参观学习、集中授课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单位基本制度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沟通、管理知识、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等课程是新员工最需要的,此次培训的拓展训练、专题讲座、参观学习使新员工受益较大。
意见与建议较为集中的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 将户外与室内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值得延续,建议室内课程的设置更加精炼,让新员工在遇到问题时知道找哪个部门或者查阅哪些资料可以解决问题。
(2)加强新员工职业规划培训,帮助新員工明确发展方向,有利于调动起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培训时间安排紧凑,课程安排得比较满,培训过程中安排更多的互动环节。
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此次培训基本达到了团结协作、帮助新员工尽快做好角色转变的培训目标,促进新员工快速融入新工作环境,适应各项科研工作。培训增强了新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使新员工对我院概况及相关规章制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下一步,将在课程设置上做相应改进,选择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研人员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职业规划,使新职工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2] 秦梅英.浅谈新员工培训的实施[J].经营管理者,2009(18).
[3] 赵占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方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