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是个较新的课题,因此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然而,进行文学地理学研究时,不仅要借鉴相关学者已经提出的研究方法,还要注意到诸如研究理论、地方志、人口迁徙、民间文学、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等基本问题。
关键词:文学研究;地理学视角;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29-02
文学地理学在我国可以说既是一个十分新鲜的学科,又是一个相当悠久的学科。说它新鲜,是因为迄今为止,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并未建立起来;说它悠久,是因为自刘勰以来对文学在地理上的差异的关注至今没有停止。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文学史学业已建立,而文学地理学却尚未成型,就学术研究而言,这种“厚此薄彼”是不应该存在的。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的的确确存在着。这就要求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应当给文学地理学以充分的重视。可以说,自中国文学产生之日起,文学在地理上的差异就已经存在。《诗经》和《楚辞》就是两部典型的代表,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是在这两种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杰作。后来的南北朝民歌,又是一个典型。曾大兴先生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分别把南朝民歌称为“长江流域民歌”,北朝民歌称为“黄河流域民歌”,所论甚详[1]。这种文学地理上的差异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文学创作的演进而消逝。后世南曲北剧之别、“京派”“海派”之异都是文学在地理上差异的表现。
就目前研究而言,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大体上可以说是一个类型的研究——线性研究。当下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线性文学史”。这种文学史着重于线性上的梳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罗列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先后出现的重要文学家,以及与这些文学家有关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由于这种编排是一种线性的梳理,所以向前会考察承继关系,向后会考察影响接受的问题。这种形式的文学史有利于我们掌握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大略,对各朝代的文学发展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但这种文学史不能全面的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共时上,不能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学发展差异;历时上,同时地域一以贯之的某种地域文学精神也不能凸显。因此,我们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文学史,一种“面式文学史”——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当以研究各地域片区文学为主,在共时上研究各地域片区文学的发展状况,在历时上梳理该地域一以贯之的地域文学精神。文学地理学能够弥补文学史学的这些不足,能够在线性之外从空间上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只有把这种“面式文学史”与“线性文学史”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整地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面貌。
文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文学观念,应当用一种“大文学观”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杨义先生认为:“大文学观吸收了纯文学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兼顾了我们杂文学观所主张的那种博学深知和融会贯通,把文学生命和文化情态沟通起来,分合相参,内外互证。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着纯文学,过度强调文学,就是对文学与文化,对文学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阉割。”[2]建设文学地理学应当采用这种观念,应当用一种宏阔的视野来书写文学地理学。
在谈到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建构时,曾大兴先生曾谈道:“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文学地理学著作,或者论文,都没有对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进行‘通盘的梳理’并使之‘成体系’,都是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有的侧重于‘文学的地域性’;有的侧重于某个朝代某个地区的文学,有的侧重于某个时段某个家族的文学;有的侧重于某个文学流派,有的侧重于某一种文体;有的侧重于某个作家的某些作品。真正把‘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与‘文学的地域性’这两个具有因果关系或者连带关系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涵盖古今(不是局限于某个朝代或者时段),涵盖东西南北(不是局限于某个地域),涵盖各种文体(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文体)的宏观性质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至今并没有出现。诚然,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复杂的,它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所侧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必需的。但是有所侧重这个事实本身,就意味着这种研究并没有完成‘通盘的梳理’,并没有‘成体系’。”[3]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建构任重而道远。亦如杨义先生所说:“一旦进入重绘的操作过程,其间的学理逻辑就展现为诸多学术层面,起码牵涉到与文学相关的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化学、语言学和图志学等层面。”[4]这些观点都应斟酌参考。
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十分庞大,而且很复杂,因此,在建构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时应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文学地理学研究,为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关注于相关学者提出的观点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兼顾到以下几点。
一、理论问题
文学地理学研究理论的建设应当首先被考虑到,只有熟练掌握方法论才能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使研究有深度,才能揭示文学的本质。这里的理论应当兼顾到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地理上的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刘勰、杜佑到刘师培、王国维等,研究从未停止,对于这些人的观点、研究成果应当予以系统的梳理,总结他们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评判得失,为当下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文学是人文思想的结晶,文学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并非我国所独有,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学也有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如斯达尔夫人就写出《论文学》、《论德国》等著作,讨论欧洲南北两种类型的文学。对于西方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应当采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把它们系统地译介过来,为我们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地方志问题
地方志是一种系统记录一地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情况的文献。自宋元以来,官方十分重视地方志的修纂。目前,我国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地方文献。考察一区域文学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的地方志。它记录了这一区域历朝历代文学作家、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文学地理学研究注重的是文学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应当注重这些方志的价值,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为文学地理学的深入广泛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三、人口迁徙问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朝代的不断更迭,还有不断出现的战争、饥荒等都引发了的人口迁徙。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人,人的流动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的变化。十分明显的例子就是文学中心的三次转移都与人口迁徙有关[5]。这里提出人口迁徙问题是要提醒研究者应当关注迁入地的地理环境对迁入者的影响,以及迁入者在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学创作的变化;关注迁入者的文学创作对迁入地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共时的),以及迁入者后代(或家族)对迁入地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历时的),研究迁入地在迁入者迁来前后的文学创作的变化。人口迁徙问题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细致区分。
四、民间文学问题
杨义先生提出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重绘”不仅是文人文学创作的重绘,也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绘,更是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绘。《诗经》中十五国风就汇集了各地的民歌,可以说都是各地的民间文学;南北朝民歌更是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似乎更多的体现为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的影响上。书写文学地理学不能单单地考察历代文人文学,也要关注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之间的关系,要考察各地民间文学对当地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民族文学问题
黑格尔在《美学》提出了“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在中国疆域之下的,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内,除了有汉民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汉民族缺乏史诗,但少数民族中却流传这许多优秀的民族史诗,比如《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民族史诗,怎么能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呢?研究文学地理学要厘清中华民族和汉民族的区别,在优秀的汉民族文学之外还存在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不能把文学地理学研究推演成“汉族文学地理学”研究。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汉民族文学和各少数民族文学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要考察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六、对外国文学影响问题
在书写文学地理学时,怎样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对在周边国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唐代时就有不少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对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国家也存有大量的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创作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向外输出的线路,这些线路应当成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任重道远,除了要关注到各位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设性观点外,还应兼顾到以上的几个方面。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的补充,需要朝着既定方向共同努力。只有奠定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各项基础,才能扬帆起航,使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更迅速的展开,才能使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共同展现完整的中国文学面貌。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5-223.
〔2〕杨义.通向大文学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
〔4〕杨义.通向大文学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6.
〔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1-2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文学研究;地理学视角;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29-02
文学地理学在我国可以说既是一个十分新鲜的学科,又是一个相当悠久的学科。说它新鲜,是因为迄今为止,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并未建立起来;说它悠久,是因为自刘勰以来对文学在地理上的差异的关注至今没有停止。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文学史学业已建立,而文学地理学却尚未成型,就学术研究而言,这种“厚此薄彼”是不应该存在的。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的的确确存在着。这就要求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应当给文学地理学以充分的重视。可以说,自中国文学产生之日起,文学在地理上的差异就已经存在。《诗经》和《楚辞》就是两部典型的代表,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是在这两种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杰作。后来的南北朝民歌,又是一个典型。曾大兴先生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分别把南朝民歌称为“长江流域民歌”,北朝民歌称为“黄河流域民歌”,所论甚详[1]。这种文学地理上的差异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文学创作的演进而消逝。后世南曲北剧之别、“京派”“海派”之异都是文学在地理上差异的表现。
就目前研究而言,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大体上可以说是一个类型的研究——线性研究。当下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线性文学史”。这种文学史着重于线性上的梳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罗列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先后出现的重要文学家,以及与这些文学家有关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由于这种编排是一种线性的梳理,所以向前会考察承继关系,向后会考察影响接受的问题。这种形式的文学史有利于我们掌握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大略,对各朝代的文学发展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但这种文学史不能全面的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共时上,不能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学发展差异;历时上,同时地域一以贯之的某种地域文学精神也不能凸显。因此,我们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文学史,一种“面式文学史”——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当以研究各地域片区文学为主,在共时上研究各地域片区文学的发展状况,在历时上梳理该地域一以贯之的地域文学精神。文学地理学能够弥补文学史学的这些不足,能够在线性之外从空间上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只有把这种“面式文学史”与“线性文学史”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整地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面貌。
文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文学观念,应当用一种“大文学观”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杨义先生认为:“大文学观吸收了纯文学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兼顾了我们杂文学观所主张的那种博学深知和融会贯通,把文学生命和文化情态沟通起来,分合相参,内外互证。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着纯文学,过度强调文学,就是对文学与文化,对文学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阉割。”[2]建设文学地理学应当采用这种观念,应当用一种宏阔的视野来书写文学地理学。
在谈到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建构时,曾大兴先生曾谈道:“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文学地理学著作,或者论文,都没有对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进行‘通盘的梳理’并使之‘成体系’,都是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有的侧重于‘文学的地域性’;有的侧重于某个朝代某个地区的文学,有的侧重于某个时段某个家族的文学;有的侧重于某个文学流派,有的侧重于某一种文体;有的侧重于某个作家的某些作品。真正把‘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与‘文学的地域性’这两个具有因果关系或者连带关系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涵盖古今(不是局限于某个朝代或者时段),涵盖东西南北(不是局限于某个地域),涵盖各种文体(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文体)的宏观性质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至今并没有出现。诚然,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复杂的,它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所侧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必需的。但是有所侧重这个事实本身,就意味着这种研究并没有完成‘通盘的梳理’,并没有‘成体系’。”[3]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建构任重而道远。亦如杨义先生所说:“一旦进入重绘的操作过程,其间的学理逻辑就展现为诸多学术层面,起码牵涉到与文学相关的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化学、语言学和图志学等层面。”[4]这些观点都应斟酌参考。
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十分庞大,而且很复杂,因此,在建构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时应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文学地理学研究,为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关注于相关学者提出的观点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兼顾到以下几点。
一、理论问题
文学地理学研究理论的建设应当首先被考虑到,只有熟练掌握方法论才能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使研究有深度,才能揭示文学的本质。这里的理论应当兼顾到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地理上的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刘勰、杜佑到刘师培、王国维等,研究从未停止,对于这些人的观点、研究成果应当予以系统的梳理,总结他们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评判得失,为当下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文学是人文思想的结晶,文学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并非我国所独有,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学也有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如斯达尔夫人就写出《论文学》、《论德国》等著作,讨论欧洲南北两种类型的文学。对于西方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应当采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把它们系统地译介过来,为我们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地方志问题
地方志是一种系统记录一地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情况的文献。自宋元以来,官方十分重视地方志的修纂。目前,我国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地方文献。考察一区域文学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的地方志。它记录了这一区域历朝历代文学作家、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文学地理学研究注重的是文学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应当注重这些方志的价值,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为文学地理学的深入广泛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三、人口迁徙问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朝代的不断更迭,还有不断出现的战争、饥荒等都引发了的人口迁徙。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人,人的流动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的变化。十分明显的例子就是文学中心的三次转移都与人口迁徙有关[5]。这里提出人口迁徙问题是要提醒研究者应当关注迁入地的地理环境对迁入者的影响,以及迁入者在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学创作的变化;关注迁入者的文学创作对迁入地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共时的),以及迁入者后代(或家族)对迁入地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历时的),研究迁入地在迁入者迁来前后的文学创作的变化。人口迁徙问题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细致区分。
四、民间文学问题
杨义先生提出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重绘”不仅是文人文学创作的重绘,也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绘,更是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绘。《诗经》中十五国风就汇集了各地的民歌,可以说都是各地的民间文学;南北朝民歌更是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似乎更多的体现为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的影响上。书写文学地理学不能单单地考察历代文人文学,也要关注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之间的关系,要考察各地民间文学对当地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民族文学问题
黑格尔在《美学》提出了“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在中国疆域之下的,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内,除了有汉民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汉民族缺乏史诗,但少数民族中却流传这许多优秀的民族史诗,比如《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民族史诗,怎么能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呢?研究文学地理学要厘清中华民族和汉民族的区别,在优秀的汉民族文学之外还存在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不能把文学地理学研究推演成“汉族文学地理学”研究。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汉民族文学和各少数民族文学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要考察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六、对外国文学影响问题
在书写文学地理学时,怎样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对在周边国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唐代时就有不少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对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国家也存有大量的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创作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向外输出的线路,这些线路应当成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任重道远,除了要关注到各位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设性观点外,还应兼顾到以上的几个方面。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的补充,需要朝着既定方向共同努力。只有奠定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各项基础,才能扬帆起航,使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更迅速的展开,才能使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共同展现完整的中国文学面貌。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5-223.
〔2〕杨义.通向大文学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
〔4〕杨义.通向大文学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6.
〔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1-2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