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于庆芝 月嫂
主要的困难是在客户家,客户有的事儿挺多的,不理解月嫂,对我们非常的挑剔,有的一个月换七八个月嫂。有的花低价格请月嫂,却希望享受最高端的服务,把我们当成超人,什么都得干,什么都得会。只要一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唠叨,怎么不干活了,完全把我们当做干活的机器。
案例二:
谷老师 家政经纪人
一些顾客胡搅蛮缠,不停地要求我们这些家政经纪人给她们换阿姨,有的甚至换十多个都不满意,他们普遍缺乏同理心,觉得付钱了阿姨们就应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旦不能满足了,就来找公司要求换人。
案例三:
闫振梅 育儿嫂
感觉雇主不太信任我们,有的客户思想比较陈旧,当告诉他们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清清楚楚讲明白原因,他们才信你,比如说有的客户不愿意用纸尿裤,觉得纸尿裤会让宝宝不舒服,这个时候要好好跟他们讲道理,告诉原因,如果不让他们信服,他们就会更加不信任你。
案例四:
邹玉玲 月嫂
做月嫂时间长了让我整个人变得成熟也衰老了,我认为月嫂一般要比正常工作的人衰老十岁。我做月嫂差不多有9年了,平均一年8户。
对于我来说,在户上最难的就是和雇主家的老人沟通,老人一般都是传统坐月子的思想,而现在都是提倡科学坐月子,这两种坐月子的方式差距很明显。比如传统坐月子提倡不洗头、不洗澡,而科学坐月子10天以后就可以洗澡,还有尿布和尿不湿的问题等。我和家中的老人沟通时他们一般不理解,有的老人的想法是:你是我们请来的,就要按照我说的做,我说什么你就要做什么。
案例点评
《家庭服务》记者 许婕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传统观念下的行业偏见基本上每个家政员都会遇到。长期以来,家政从业者的社会认可度一直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政员服务水平的提升。
2000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将“保姆”这一职业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家政服务和所有其他职业一样成为社会分工下的一种岗位。改变的不仅仅是称呼,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是平等的服务关系,不存在任何人身依附和身份差别。然而传统观念的影响仍在,部分雇主依旧认为这个行业“低人一等”,家政从业者是“下人”,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在潜意识里还是把家政服务人员与旧时代的“仆人”“佣人”混为一谈。
其实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雇主人群,在家政从业者中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管家帮研究院“家政服务雇佣关系调查分析”项目调研结果曾显示:超过90%的家政服务人员的从业感受是“又苦又累”“低人一等”。正是这种偏见的普遍存在,使得在家政雇佣关系形成后,雇佣双方地位不平等,导致雇佣双方矛盾频现,影响家政服务质量。同时,现阶段家政行业从业人员多来自农村,而产生家政服务需求的多是中产及以上城市家庭,雇佣双方生活习惯、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在服务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难以产生优质服务,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在家政服务行业,雇主的歧视和家政员的自卑,都会让家政服务从业者形成心理压力,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有媒体曾对月嫂、保洁员、护工等家政从业者进行随机调查,发现竟然有80%以上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烦躁易怒、压抑苦闷、有心理阴影等。
笔者认为,雇主不信任阿姨和对阿姨们比较挑剔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行业毕竟还处在发展阶段,家政员的职业化和标准化还有待提升,但是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首先,雇主们适当调整一下心态。因为把阿姨调整成自己完全满意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不要出了问题不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每一件事情的要求详细告知家政员,让家政员严格按照要求来做,雇主应该把这些要求尽量地细化,这样双方才能更好地进行磨合,家政员才能够更好地为雇主提供服务。
其次,家政员也应该从心理上做一些调试,应该放宽心。一是从心里接纳自己的职业,二是不要对雇主的要求抱有敌意,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雇主沟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最后,家政公司应该多对双方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当好调解员。可以建议雇主在说家政员不对的地方时注意方法和用词,不要动不动就甩脸色给家政员看。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如果有些话不好当面指出,可以通过公司的家政培训老师或者客服老师进行沟通,这样既避免了尴尬场面,也让家政员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同时,家政公司也应该多向雇主宣传科学的家庭生活观念,同样的观念,从公司口中说出来比从家政员口中说出来,会让雇主感觉更权威。
正是由于家政服务“伺候人”“低人一等”等观念根深蒂固,才会造成社会整体对家政服务行业认知存在偏差,阻碍人们从事家政服务职业,甚至阻碍创业者进入,造成行业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缺失,最终对家政企业的运营等各方面造成阻力。
80后、90后人群受上述社会观念影响,较难接受月嫂、养老护理员等“伺候人”的工作,长期来看或将造成家政服务行业劳动力供应不足,用工荒现象出现,对行业的持续发展不利。同时,这种观念会对高素质人群进入形成阻碍,影响家政服务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
目前家政服务市场上高端家政服务需求已经出现,家政服务分工愈加精细化、专业化。家政服务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程度与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习能力强、学历高的人群进入家政服务业。但是从目前家政服务市场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知识结构来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很低,近7成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来自农村的闲散劳动力、下岗再就业人员、退休人员是家政从业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达90%以上。这些人员整体知识水平与个人素质偏低,很难与高端家政服务职位匹配,成为高端家政服务人才。
于庆芝 月嫂
主要的困难是在客户家,客户有的事儿挺多的,不理解月嫂,对我们非常的挑剔,有的一个月换七八个月嫂。有的花低价格请月嫂,却希望享受最高端的服务,把我们当成超人,什么都得干,什么都得会。只要一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唠叨,怎么不干活了,完全把我们当做干活的机器。
案例二:
谷老师 家政经纪人
一些顾客胡搅蛮缠,不停地要求我们这些家政经纪人给她们换阿姨,有的甚至换十多个都不满意,他们普遍缺乏同理心,觉得付钱了阿姨们就应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旦不能满足了,就来找公司要求换人。
案例三:
闫振梅 育儿嫂
感觉雇主不太信任我们,有的客户思想比较陈旧,当告诉他们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清清楚楚讲明白原因,他们才信你,比如说有的客户不愿意用纸尿裤,觉得纸尿裤会让宝宝不舒服,这个时候要好好跟他们讲道理,告诉原因,如果不让他们信服,他们就会更加不信任你。
案例四:
邹玉玲 月嫂
做月嫂时间长了让我整个人变得成熟也衰老了,我认为月嫂一般要比正常工作的人衰老十岁。我做月嫂差不多有9年了,平均一年8户。
对于我来说,在户上最难的就是和雇主家的老人沟通,老人一般都是传统坐月子的思想,而现在都是提倡科学坐月子,这两种坐月子的方式差距很明显。比如传统坐月子提倡不洗头、不洗澡,而科学坐月子10天以后就可以洗澡,还有尿布和尿不湿的问题等。我和家中的老人沟通时他们一般不理解,有的老人的想法是:你是我们请来的,就要按照我说的做,我说什么你就要做什么。
案例点评
《家庭服务》记者 许婕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传统观念下的行业偏见基本上每个家政员都会遇到。长期以来,家政从业者的社会认可度一直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政员服务水平的提升。
2000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将“保姆”这一职业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家政服务和所有其他职业一样成为社会分工下的一种岗位。改变的不仅仅是称呼,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是平等的服务关系,不存在任何人身依附和身份差别。然而传统观念的影响仍在,部分雇主依旧认为这个行业“低人一等”,家政从业者是“下人”,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在潜意识里还是把家政服务人员与旧时代的“仆人”“佣人”混为一谈。
其实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雇主人群,在家政从业者中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管家帮研究院“家政服务雇佣关系调查分析”项目调研结果曾显示:超过90%的家政服务人员的从业感受是“又苦又累”“低人一等”。正是这种偏见的普遍存在,使得在家政雇佣关系形成后,雇佣双方地位不平等,导致雇佣双方矛盾频现,影响家政服务质量。同时,现阶段家政行业从业人员多来自农村,而产生家政服务需求的多是中产及以上城市家庭,雇佣双方生活习惯、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在服务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难以产生优质服务,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在家政服务行业,雇主的歧视和家政员的自卑,都会让家政服务从业者形成心理压力,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有媒体曾对月嫂、保洁员、护工等家政从业者进行随机调查,发现竟然有80%以上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烦躁易怒、压抑苦闷、有心理阴影等。
笔者认为,雇主不信任阿姨和对阿姨们比较挑剔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行业毕竟还处在发展阶段,家政员的职业化和标准化还有待提升,但是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首先,雇主们适当调整一下心态。因为把阿姨调整成自己完全满意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不要出了问题不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每一件事情的要求详细告知家政员,让家政员严格按照要求来做,雇主应该把这些要求尽量地细化,这样双方才能更好地进行磨合,家政员才能够更好地为雇主提供服务。
其次,家政员也应该从心理上做一些调试,应该放宽心。一是从心里接纳自己的职业,二是不要对雇主的要求抱有敌意,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雇主沟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最后,家政公司应该多对双方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当好调解员。可以建议雇主在说家政员不对的地方时注意方法和用词,不要动不动就甩脸色给家政员看。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如果有些话不好当面指出,可以通过公司的家政培训老师或者客服老师进行沟通,这样既避免了尴尬场面,也让家政员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同时,家政公司也应该多向雇主宣传科学的家庭生活观念,同样的观念,从公司口中说出来比从家政员口中说出来,会让雇主感觉更权威。
正是由于家政服务“伺候人”“低人一等”等观念根深蒂固,才会造成社会整体对家政服务行业认知存在偏差,阻碍人们从事家政服务职业,甚至阻碍创业者进入,造成行业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缺失,最终对家政企业的运营等各方面造成阻力。
80后、90后人群受上述社会观念影响,较难接受月嫂、养老护理员等“伺候人”的工作,长期来看或将造成家政服务行业劳动力供应不足,用工荒现象出现,对行业的持续发展不利。同时,这种观念会对高素质人群进入形成阻碍,影响家政服务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
目前家政服务市场上高端家政服务需求已经出现,家政服务分工愈加精细化、专业化。家政服务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程度与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习能力强、学历高的人群进入家政服务业。但是从目前家政服务市场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知识结构来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很低,近7成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来自农村的闲散劳动力、下岗再就业人员、退休人员是家政从业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达90%以上。这些人员整体知识水平与个人素质偏低,很难与高端家政服务职位匹配,成为高端家政服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