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增强课程意识,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评价。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有很大提高,教师观念要转变,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先导,任何成功的教学改革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并反映于教学方法上。
一、教师观念要转变
1.教师要转变学生观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不能用老一套单向度信息的传递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
第一,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利于加深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和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或学科科目,它还是一种过程和意识。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可以超越原有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的做法,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组织活动以丰富经验,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第二,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传统地,实现课程目标就像“接力棒”,课程由专家设计出来后,再由教师对课程进行解释和实施,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程解释与实施的质量。要实现课程目标,教师既要理解设计者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涵义,设计者选择现有内容的原因,又要理解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所蘊含的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
二、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方法
1.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课堂教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实践、试验等方面的能力,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如我们界首市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了较多名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实地开展调查,访问有关老人、专家,一起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事迹。
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辩和探索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携手联合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如果学生个体探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必须组织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进一步冲击传统的、教师一昧讲述教材的教学模式。
3.采用现实参与法,培养学生发现历史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坦言:组织编者《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可以看出,历史要维持永久的魅力,必须与现实联系。历史教师的使命还应包括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
4.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过程,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意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运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主体知识体系和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灵活的、开放的联想、迁移和重组,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说明新的问题,这便是联想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主要表现为结合其他各学科知识和结合课外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如结合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报纸新闻、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等进行联想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概念,积极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新的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金海亮.新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J].甘肃教育,2015.20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有很大提高,教师观念要转变,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先导,任何成功的教学改革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并反映于教学方法上。
一、教师观念要转变
1.教师要转变学生观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不能用老一套单向度信息的传递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
第一,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利于加深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和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或学科科目,它还是一种过程和意识。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可以超越原有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的做法,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组织活动以丰富经验,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第二,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传统地,实现课程目标就像“接力棒”,课程由专家设计出来后,再由教师对课程进行解释和实施,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程解释与实施的质量。要实现课程目标,教师既要理解设计者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涵义,设计者选择现有内容的原因,又要理解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所蘊含的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
二、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方法
1.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课堂教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实践、试验等方面的能力,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如我们界首市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了较多名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实地开展调查,访问有关老人、专家,一起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事迹。
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辩和探索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携手联合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如果学生个体探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必须组织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进一步冲击传统的、教师一昧讲述教材的教学模式。
3.采用现实参与法,培养学生发现历史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坦言:组织编者《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可以看出,历史要维持永久的魅力,必须与现实联系。历史教师的使命还应包括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
4.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过程,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意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运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主体知识体系和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灵活的、开放的联想、迁移和重组,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说明新的问题,这便是联想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主要表现为结合其他各学科知识和结合课外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如结合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报纸新闻、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等进行联想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概念,积极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新的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金海亮.新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J].甘肃教育,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