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考点一览
2.分析解读
从考查内容上看,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重点考查的考点,通常会单独设题。从命题形式看,多为单项选择题,也有少数地方卷设置主观题。由于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这里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文中主要阐述的专业性的概念。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离不开对句子含意的理解。所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体现了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3备考措施
1.精选优秀试题,定向强化训练
选取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各地模拟试题和质检试题,选取那些文化性强的阅读文本;从开始进入复习,就要尽可能有计划,先定向训练“理解概念、句子”两个考点,训练十几套题之后,就应把所有题型练完,做到熟悉所有考点。要不断总结规律,探究命题趋势,不断增强训练的针对性。
2.储备解题技巧,掌握命题规律
平时注意积累此考点解题技巧,了解命题规律及误项设置类型。命题设置误项陷阱常见的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等。
3.知晓解题步骤,善于质疑解难
解题步骤: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关键词、中心句、过渡句、人物等);审清题目,弄清题目要求;寻找题干涉及内容,大体确定范围;选项与原文逐字逐句仔细对照,确定两者的异同;把四个选项做认真比较,找出最有可能是答案的一个。要善于质疑探究,以此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4.典例剖析
命题探究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考查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规律】该考点往往单独设题,或与其他考点结合加以考查,出现频率较高。
【答题技巧】审清题干要求,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解析】A、B、D项分别源自文章第一、二、四段。C.“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对象化的自我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变成“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答案】C
5.真题解码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譜”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节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本第3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
【答案】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改)
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整体理解文本,找到回答此题的关键:“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即言语不能完全表达思维;“他人将如何理解”,即思维交流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即思维并不总表达为言语。因此,“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答案】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2.分析解读
从考查内容上看,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重点考查的考点,通常会单独设题。从命题形式看,多为单项选择题,也有少数地方卷设置主观题。由于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这里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文中主要阐述的专业性的概念。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离不开对句子含意的理解。所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体现了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3备考措施
1.精选优秀试题,定向强化训练
选取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各地模拟试题和质检试题,选取那些文化性强的阅读文本;从开始进入复习,就要尽可能有计划,先定向训练“理解概念、句子”两个考点,训练十几套题之后,就应把所有题型练完,做到熟悉所有考点。要不断总结规律,探究命题趋势,不断增强训练的针对性。
2.储备解题技巧,掌握命题规律
平时注意积累此考点解题技巧,了解命题规律及误项设置类型。命题设置误项陷阱常见的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等。
3.知晓解题步骤,善于质疑解难
解题步骤: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关键词、中心句、过渡句、人物等);审清题目,弄清题目要求;寻找题干涉及内容,大体确定范围;选项与原文逐字逐句仔细对照,确定两者的异同;把四个选项做认真比较,找出最有可能是答案的一个。要善于质疑探究,以此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4.典例剖析
命题探究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考查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规律】该考点往往单独设题,或与其他考点结合加以考查,出现频率较高。
【答题技巧】审清题干要求,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解析】A、B、D项分别源自文章第一、二、四段。C.“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对象化的自我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变成“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答案】C
5.真题解码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譜”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节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本第3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
【答案】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改)
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整体理解文本,找到回答此题的关键:“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即言语不能完全表达思维;“他人将如何理解”,即思维交流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即思维并不总表达为言语。因此,“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答案】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