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考点一览
  2.分析解读
   从考查内容上看,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重点考查的考点,通常会单独设题。从命题形式看,多为单项选择题,也有少数地方卷设置主观题。由于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这里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文中主要阐述的专业性的概念。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离不开对句子含意的理解。所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体现了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3备考措施
   1.精选优秀试题,定向强化训练
   选取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各地模拟试题和质检试题,选取那些文化性强的阅读文本;从开始进入复习,就要尽可能有计划,先定向训练“理解概念、句子”两个考点,训练十几套题之后,就应把所有题型练完,做到熟悉所有考点。要不断总结规律,探究命题趋势,不断增强训练的针对性。
   2.储备解题技巧,掌握命题规律
   平时注意积累此考点解题技巧,了解命题规律及误项设置类型。命题设置误项陷阱常见的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等。
   3.知晓解题步骤,善于质疑解难
   解题步骤: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关键词、中心句、过渡句、人物等);审清题目,弄清题目要求;寻找题干涉及内容,大体确定范围;选项与原文逐字逐句仔细对照,确定两者的异同;把四个选项做认真比较,找出最有可能是答案的一个。要善于质疑探究,以此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4.典例剖析
  命题探究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考查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规律】该考点往往单独设题,或与其他考点结合加以考查,出现频率较高。
   【答题技巧】审清题干要求,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解析】A、B、D项分别源自文章第一、二、四段。C.“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对象化的自我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变成“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答案】C
  5.真题解码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譜”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节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本第3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
   【答案】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改)
   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整体理解文本,找到回答此题的关键:“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即言语不能完全表达思维;“他人将如何理解”,即思维交流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即思维并不总表达为言语。因此,“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答案】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其他文献
在哀牢山里,鹰飞翔的高度不算高,借着山的坡度,有时它们在村庄上空盘旋、飞过,人站在坡顶上,鹰盘旋飞翔的身影就像从飞机上看机翼下面飘浮的云朵,它们常常只是一道阳光下的掠影,为岑寂的村庄画上一道流动的符号。  鷹抵达半山上的村庄上空常常是在阳光和暖的中午或下午,村庄附近“叽叽喳喳”鸟的叫声不断,村人们还忙着在山上做活,憨鸡们防不胜防的时候,一切都让人觉得无比美好的时候,鹰常常就会出其不意地来到了村庄的
期刊
莱斯特大学物理系的一群学生通过对水晶鞋的研究,建议灰姑娘如果要想获得王子的心,一定不要穿水晶高跟鞋,因为它易碎,论文最终还在校刊上发表。诚然,他们的研究合理,但这会让多少像灰姑娘一样怀揣梦想的孩子失望呢?   童话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开拓者,我们的世界需要童话。它引领着满怀童心的孩子们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健康成长,其本意与最终意图都是纯洁的,美丽的。   灰姑娘这个故事是教导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灰姑娘的
期刊
因為是17-20合刊,所以数据都在17期中,如有需要请前往17期查看。
期刊
什么是善呢?  你站在一座小山之上,看到山下一片黑暗,于是费尽千辛万苦,将所谓的光明投向每个角落,自以为功成名就,于是转身而去。  这是善吗?若是山下众人正呼呼大睡,你这“光明”反惊扰了他们的美梦呢!  珍妮特·温特森曾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描述了一个场景:站在山顶,望向下方的小村庄,然后大呼“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  没错,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  你认为是“光明”,于
期刊
【实战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灯再亮,光照也有边缘,甚至还有照不到的地方;但有些时候,灯光不是用来照亮的,而是用来引路的。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提供的是一则比喻型材料,以复句形式呈现。前半句讲述的是灯的基本属性,即能发“光”,但有照不到的地方。由此可见,“灯”对于人有益处但不是全能的,有其局限。后半句是一个转
期刊
杨绛小时候,有一次,她的父亲问她:“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可见,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已经将书籍当作自己形影不离的伙伴了。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的脚步也被推搡得越来越匆忙,于是,许多人越来越“忙碌”,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少得连“阅读”这两个字都不会出现在脑海中。难道真的是忙得没时间读书吗?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
期刊
聚焦热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新时代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言行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生存的家园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社会道德、民俗民风亦会发生巨大变化!  中文按键,体现文化自信  在国内,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汽车上的按键标注用的都
期刊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
期刊
路,道也,从足从各。徐铉曰:“道路,人各有适也。”  ——题记   “巴拉姆——”   这里的人都叫儿子“巴拉姆”。   听到父亲的呼唤,奎尼吐艾迪跑了过来。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太阳出来了”,正如这名字,少年爱登上高处,顺着路的方向,远眺太阳升起的地方。这片土地北望天山,南临塔里木河。每天早晨,太阳仿佛从遥远的路面上升起——这是一条很老很老的路,老得和它本身一样,没有尽头……   父亲把炭火烧得旺旺
期刊
世间万物的魅力在于它们无一不在争相奋进,自生而始,至死而终。动物的优胜劣汰,植物的光合作用,没有一刻懈怠,它们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本心在奋进着。人也是一样的,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英谚中有一句话:“年老而勿衰。”年老之人尚不能衰颓,更何况青年?人人都知“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而我要说“少年青春则国青春”。如果人人都保持一颗青春的“狂心”,则人人皆少年,时代也将朝气蓬勃。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