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几年我国的物价快速上涨,通胀势头明显。但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进入调整阶段,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通胀压力暂时缓解,而国内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目前,经济形势有好转的态势,但欧美等国的经济疲弱和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还在对我国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国内物价上涨明显,通胀压力加剧。因此,应警惕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滞涨风险。
关键词:经济滞涨;金融危机;经济转型
一、 什么是经济滞涨
经济滞涨是一种较难治理的宏观经济现象,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涨是指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有: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凯恩斯认为增加货币供给有利于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但同时物价上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减少货币供给,则导致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因此,根据凯恩斯理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确实,在短期内由于人们货币幻觉的存在,名义收入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有利于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可是一旦人们形成了较强的通胀预期,高物价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就丧失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二、 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2009年2月份我国CPI六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同比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宏观经济已出现一定的通缩苗头。而总体来说,这种通缩更多地来自输入性因素。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出口渠道不畅使得众多商品出口转内销,国内商品供给增加,抑制了物价水平。同时,由于2008年上半年物价飙升,CPI基数效应放大,这直接导致2009年的物价指数下降。而一旦海外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输入性通缩因素将迅速转变为通胀因素,通胀将卷土重来。
同时,这种输入性通缩是否会发展成全面通缩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就外部因素来说,欧美等国通过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刺激经济,石油等重要物资的价格开始回升,通缩加剧的可能性已基本消除;而国内的通缩预期也在大大降低,中国政府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采用多种措施增加内需,减轻对出口的依赖。
三、 可能引发经济滞涨的潜在因素
1. 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目前全球经济已走过了次贷危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但距离全球经济真正复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国面临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结构双重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遭遇瓶颈。
(1)欧美等国的经济衰退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各国的经济联动性增强,尤其是贸易大国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他国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恶化,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美等国的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上升,国内需求大幅减少,进口随之锐减。而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的贡献最大,我国的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顺差。欧美又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外部经济的变化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高盛的预测模型显示,全球需求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6.2个百分点。
(2)美国贸易保护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政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惩罚性关税。以轮胎特保案为标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制造”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当年前三季度,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特别是美国,当年1月~9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仅9月份,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15次,其中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居第一位。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涉案产品金额达32亿美元。第二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又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美国已然发起了针对中国的全面贸易保护主义行动,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3)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政策效果。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已到了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其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内部结构问题,只是适逢世界经济危机把这内部矛盾加速激化而已。我国长久以来利用国内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大大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但由于国内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而且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提高了产品成本,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结构上和我国形成竞争,我国的出口压力大大增加。再加上目前的世界性经济衰退,赖以维持我国经济增长的进出口市场大幅萎缩,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而目前管理当局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重视不够,仅通过积极的大量资金投放和金融机构的放贷来保增长扩内需,这是行不通的。这些政策对于一时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奏效,但并未真正解决内需问题。因为内需市场是由消费决定的,而消费增加的关键是消费者的收入相对增加。大规模的资金投放和放贷在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可能会促进消费。但在目前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由于公众预期恶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起不了多大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投放又主要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消费。同时,银行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资金主要还是贷给大型国企,中小企业还是难以生存。因此,目前的经济政策是治标不治本,一方面大量资金投放造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刺激内需的效果有限。
2. 引发通缩向通胀转变的潜在因素。由于此次通缩的输入性特征,再加上各国大力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当前物价走势极容易发生逆转,通胀隐患不容忽视。
(1)美联储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导致美元面临巨大贬值压力。次贷危机爆发后,为挽救陷于衰退的经济,美国采用了多项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7 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开始,一系列措施被不断推出。如美联储3月18日出人意料地再次推出重磅救市措施: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到0.25%区间不变,同时一次性向市场投放1.05万亿美元的货币供应量,其中7 500亿美元用于增持房利美、房地美两家公司债券;3 000亿美元用于购买长期美国国债。之后,美元指数盘中一度下挫3.6%,创出历史盘中最大跌幅,收盘下跌2.68%。美元下跌根源在于市场对“债务货币化”的担忧,美国通过印钞票的策略来人为制造通胀,将使得美元陷入贬值通道。“印钞票”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元贬值,并为未来世界性通胀埋下祸根。
(2)国际能源价格开始企稳回升。近两年国际油价经历了急速上扬和大幅回调的过山车行情,低点的价格只有高点时的1/4不到。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2008年12月19日触及每桶32.40美元的低点后回升,震荡反弹至目前的80美元左右,价格已翻番;大金属锌、铜等价格也大幅反弹。能源价格的止跌回升,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并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我国上游产品价格,进而向下游传导。如国内成品油价格、燃气价格等都在上调。
(3)巨额民间游资向股市和房市等泡沫行业回流。随着2007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外部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股价和房价从高位跌落,大量资金从这些领域抽逃,也进一步加剧了股价和房价的暴跌。但这些投机资金并未找到更好的领域,一直在寻求重新冲杀进去的机会。目前,国内股市和房市已经出现重新积聚泡沫的迹象,股价和房价快速上涨,涨速甚至超过前期。其主要原因还是资金推动,股价并不完全具备上市公司业绩的支撑。因此,股市和房市极有可能只是一种虚假复苏。
(4)国内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埋下通胀隐患。
①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信贷需求,将提升物价水平。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广义货币M2增速领先CPI12个月,狭义货币M1领先CPI6个月。当局为保持经济增长,鼓励银行放松信贷,2009年信贷额度大幅高于往年,可以预期我国货币供给增速可能已经见底。经济数据也表明信贷额度和货币供给都在增长,CPI等物价指数开始由负转正,由此可以预期物价见底回升已为时不远。
②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拉动物价上涨。2009年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我们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占有相当比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带动的都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钢铁、水泥等产业。巨额资金投在大规模基建上,这恰恰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两次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而在信贷方面,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规避政策的行为,信贷资金还是基本流进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而这些大企业本身并不太缺资金,当这些企业拿到贷款后,必然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性投资,并利用资金和规模优势抢占市场。大量中小企业却在国外的经济不景气和国内的竞争不对称双重压力之下加快倒闭,造成更高的失业率。这又将进一步加剧大企业对市场的垄断,缺乏竞争的市场更容易出现物价高企。而现在的大量资金在市场上的流动最终也会导致整体价格水平的提高,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在我国经济内部既存在发展瓶颈,又面临通胀压力,不乐观地说发生经济滞涨并非杞人忧天。而发现隐患,有利于及早治理。由于各项政策要产生效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货币政策存在很强的效果滞后的特征,当经济问题真正出现后再决定调控,就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也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难度。因此,调控当局应未雨绸缪,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如适当收紧过松的银根,做好财政资金的使用,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是当前应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文渊.近忧通缩.远虑通胀[N/OL].2009-03-27 中国证券报.http://hi.baidu.com/ʢ
关键词:经济滞涨;金融危机;经济转型
一、 什么是经济滞涨
经济滞涨是一种较难治理的宏观经济现象,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涨是指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有: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凯恩斯认为增加货币供给有利于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但同时物价上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减少货币供给,则导致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因此,根据凯恩斯理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确实,在短期内由于人们货币幻觉的存在,名义收入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有利于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可是一旦人们形成了较强的通胀预期,高物价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就丧失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二、 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2009年2月份我国CPI六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同比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宏观经济已出现一定的通缩苗头。而总体来说,这种通缩更多地来自输入性因素。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出口渠道不畅使得众多商品出口转内销,国内商品供给增加,抑制了物价水平。同时,由于2008年上半年物价飙升,CPI基数效应放大,这直接导致2009年的物价指数下降。而一旦海外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输入性通缩因素将迅速转变为通胀因素,通胀将卷土重来。
同时,这种输入性通缩是否会发展成全面通缩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就外部因素来说,欧美等国通过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刺激经济,石油等重要物资的价格开始回升,通缩加剧的可能性已基本消除;而国内的通缩预期也在大大降低,中国政府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采用多种措施增加内需,减轻对出口的依赖。
三、 可能引发经济滞涨的潜在因素
1. 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目前全球经济已走过了次贷危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但距离全球经济真正复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国面临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结构双重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遭遇瓶颈。
(1)欧美等国的经济衰退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各国的经济联动性增强,尤其是贸易大国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他国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恶化,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美等国的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上升,国内需求大幅减少,进口随之锐减。而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的贡献最大,我国的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顺差。欧美又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外部经济的变化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高盛的预测模型显示,全球需求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6.2个百分点。
(2)美国贸易保护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政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惩罚性关税。以轮胎特保案为标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制造”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当年前三季度,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特别是美国,当年1月~9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仅9月份,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15次,其中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居第一位。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涉案产品金额达32亿美元。第二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又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美国已然发起了针对中国的全面贸易保护主义行动,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3)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政策效果。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已到了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其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内部结构问题,只是适逢世界经济危机把这内部矛盾加速激化而已。我国长久以来利用国内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大大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但由于国内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而且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提高了产品成本,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结构上和我国形成竞争,我国的出口压力大大增加。再加上目前的世界性经济衰退,赖以维持我国经济增长的进出口市场大幅萎缩,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而目前管理当局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重视不够,仅通过积极的大量资金投放和金融机构的放贷来保增长扩内需,这是行不通的。这些政策对于一时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奏效,但并未真正解决内需问题。因为内需市场是由消费决定的,而消费增加的关键是消费者的收入相对增加。大规模的资金投放和放贷在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可能会促进消费。但在目前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由于公众预期恶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起不了多大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投放又主要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消费。同时,银行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资金主要还是贷给大型国企,中小企业还是难以生存。因此,目前的经济政策是治标不治本,一方面大量资金投放造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刺激内需的效果有限。
2. 引发通缩向通胀转变的潜在因素。由于此次通缩的输入性特征,再加上各国大力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当前物价走势极容易发生逆转,通胀隐患不容忽视。
(1)美联储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导致美元面临巨大贬值压力。次贷危机爆发后,为挽救陷于衰退的经济,美国采用了多项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7 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开始,一系列措施被不断推出。如美联储3月18日出人意料地再次推出重磅救市措施: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到0.25%区间不变,同时一次性向市场投放1.05万亿美元的货币供应量,其中7 500亿美元用于增持房利美、房地美两家公司债券;3 000亿美元用于购买长期美国国债。之后,美元指数盘中一度下挫3.6%,创出历史盘中最大跌幅,收盘下跌2.68%。美元下跌根源在于市场对“债务货币化”的担忧,美国通过印钞票的策略来人为制造通胀,将使得美元陷入贬值通道。“印钞票”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元贬值,并为未来世界性通胀埋下祸根。
(2)国际能源价格开始企稳回升。近两年国际油价经历了急速上扬和大幅回调的过山车行情,低点的价格只有高点时的1/4不到。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2008年12月19日触及每桶32.40美元的低点后回升,震荡反弹至目前的80美元左右,价格已翻番;大金属锌、铜等价格也大幅反弹。能源价格的止跌回升,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并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我国上游产品价格,进而向下游传导。如国内成品油价格、燃气价格等都在上调。
(3)巨额民间游资向股市和房市等泡沫行业回流。随着2007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外部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股价和房价从高位跌落,大量资金从这些领域抽逃,也进一步加剧了股价和房价的暴跌。但这些投机资金并未找到更好的领域,一直在寻求重新冲杀进去的机会。目前,国内股市和房市已经出现重新积聚泡沫的迹象,股价和房价快速上涨,涨速甚至超过前期。其主要原因还是资金推动,股价并不完全具备上市公司业绩的支撑。因此,股市和房市极有可能只是一种虚假复苏。
(4)国内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埋下通胀隐患。
①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信贷需求,将提升物价水平。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广义货币M2增速领先CPI12个月,狭义货币M1领先CPI6个月。当局为保持经济增长,鼓励银行放松信贷,2009年信贷额度大幅高于往年,可以预期我国货币供给增速可能已经见底。经济数据也表明信贷额度和货币供给都在增长,CPI等物价指数开始由负转正,由此可以预期物价见底回升已为时不远。
②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拉动物价上涨。2009年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我们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占有相当比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带动的都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钢铁、水泥等产业。巨额资金投在大规模基建上,这恰恰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两次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而在信贷方面,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规避政策的行为,信贷资金还是基本流进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而这些大企业本身并不太缺资金,当这些企业拿到贷款后,必然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性投资,并利用资金和规模优势抢占市场。大量中小企业却在国外的经济不景气和国内的竞争不对称双重压力之下加快倒闭,造成更高的失业率。这又将进一步加剧大企业对市场的垄断,缺乏竞争的市场更容易出现物价高企。而现在的大量资金在市场上的流动最终也会导致整体价格水平的提高,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在我国经济内部既存在发展瓶颈,又面临通胀压力,不乐观地说发生经济滞涨并非杞人忧天。而发现隐患,有利于及早治理。由于各项政策要产生效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货币政策存在很强的效果滞后的特征,当经济问题真正出现后再决定调控,就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也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难度。因此,调控当局应未雨绸缪,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如适当收紧过松的银根,做好财政资金的使用,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是当前应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文渊.近忧通缩.远虑通胀[N/OL].2009-03-27 中国证券报.http://hi.baidu.com/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