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内涵的解读和其思想内容的阐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及其理论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局限性;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06-1.5
马克思在前人对异化研究的基础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且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及其思想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贫困的生活状况得出了工人的产品变成了他以外的异己力量与他对立,并反过来统治他的结论,这表明工人和他的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异化关系。这在马克思看来是工人的生产活动和他相异化的结果。这种生产活动的异化,就是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据核心地位,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由劳动者生产的,但却异化为同劳动者相对抗的东西。马克思首先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外在对象,使其发生变化并且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产品被剥削者占有,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异化。这意味着劳动者给予对象的力量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
(二)劳动者与劳动自身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三)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作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都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变成了工人用以谋生的手段,这样人就越来越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变得与动物没有区别。
(四)人与人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由于同劳动产品、劳动自身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失去了作为人的类特性,他就同其他人相对立。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脱离了劳动,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他们同从事自觉的劳动的人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是同真正的人相异化的。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异化劳动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还不能对现实的物质生产做出科学的分析,并从这种分析出发去说明历史。它是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从人的本质异化的观点出发去说明历史。
(一)它只是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外部关系而不能揭示其内在规律
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劳动不断生产出工人和资本家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压迫和剥削的关系。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内在经济过程。因此,它也就不指出异化劳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怎样创造出扬弃异化即私有财产的条件,不能揭示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内在必然性。
(二)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从否定方面去考察物质生产
这样,它也就看不到物质生产的肯定方面,只能抽象地承认异化劳动包含着积极成果。从异化劳动出发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只能看到它们的异化性质,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使无产阶级成为奴隶的同时如何把无产阶级锤炼成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创造者。
(三)异化劳动理论是从理想的人出发去说明异化
从理想的人出发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关系,容易造成混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后果。
三、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它既蕴含着产生唯物史观的新的思想因素,又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的痕迹,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异化劳动理论开创了唯物史观的开端
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关系和生产劳动的分析,发现了物质生产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到了社会物质关系对社会精神现象具有决定作用,并且试图利用物质关系来说明精神关系。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研究由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意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开始对社会关系和生产劳动进行经济学的解析。
(二)异化劳动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异化劳动理论从方法论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本质和最初的形式,揭示了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抗就在于资本家支配和统治劳动者,奴役并压迫劳动者,这表明阶级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为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使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以及人的各种创造力的极大提高的同时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某种张力或冲突而导致了异化普遍强化的现象。不仅人的具体劳动产品可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甚至许多文化力量,例如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等也都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异化力量。人完全沦为按技术理性要求行事的简单工具。
面对以上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社会上存在的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运用他们的人——人没有把自身真正作为社会现代化的目的。我们应该牢记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最终目的是人。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才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发展。
中国正处在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我们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的同时,要不断地思考人作为一切发展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使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全社会都有必要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研读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从更深层面思考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
总之,全面而准确地解读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乾胜.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历史演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杨德安.高校基层党建必须与时俱进[J].中国电力教育,2003(2).
【作者简介】张静:女,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1级。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局限性;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06-1.5
马克思在前人对异化研究的基础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且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及其思想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贫困的生活状况得出了工人的产品变成了他以外的异己力量与他对立,并反过来统治他的结论,这表明工人和他的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异化关系。这在马克思看来是工人的生产活动和他相异化的结果。这种生产活动的异化,就是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据核心地位,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由劳动者生产的,但却异化为同劳动者相对抗的东西。马克思首先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外在对象,使其发生变化并且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产品被剥削者占有,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异化。这意味着劳动者给予对象的力量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
(二)劳动者与劳动自身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三)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作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都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变成了工人用以谋生的手段,这样人就越来越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变得与动物没有区别。
(四)人与人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由于同劳动产品、劳动自身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失去了作为人的类特性,他就同其他人相对立。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脱离了劳动,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他们同从事自觉的劳动的人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是同真正的人相异化的。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异化劳动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还不能对现实的物质生产做出科学的分析,并从这种分析出发去说明历史。它是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从人的本质异化的观点出发去说明历史。
(一)它只是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外部关系而不能揭示其内在规律
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劳动不断生产出工人和资本家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压迫和剥削的关系。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内在经济过程。因此,它也就不指出异化劳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怎样创造出扬弃异化即私有财产的条件,不能揭示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内在必然性。
(二)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从否定方面去考察物质生产
这样,它也就看不到物质生产的肯定方面,只能抽象地承认异化劳动包含着积极成果。从异化劳动出发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只能看到它们的异化性质,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使无产阶级成为奴隶的同时如何把无产阶级锤炼成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创造者。
(三)异化劳动理论是从理想的人出发去说明异化
从理想的人出发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关系,容易造成混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后果。
三、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它既蕴含着产生唯物史观的新的思想因素,又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的痕迹,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异化劳动理论开创了唯物史观的开端
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关系和生产劳动的分析,发现了物质生产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到了社会物质关系对社会精神现象具有决定作用,并且试图利用物质关系来说明精神关系。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研究由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意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开始对社会关系和生产劳动进行经济学的解析。
(二)异化劳动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异化劳动理论从方法论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本质和最初的形式,揭示了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抗就在于资本家支配和统治劳动者,奴役并压迫劳动者,这表明阶级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为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使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以及人的各种创造力的极大提高的同时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某种张力或冲突而导致了异化普遍强化的现象。不仅人的具体劳动产品可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甚至许多文化力量,例如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等也都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异化力量。人完全沦为按技术理性要求行事的简单工具。
面对以上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社会上存在的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运用他们的人——人没有把自身真正作为社会现代化的目的。我们应该牢记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最终目的是人。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才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发展。
中国正处在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我们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的同时,要不断地思考人作为一切发展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使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全社会都有必要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研读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从更深层面思考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
总之,全面而准确地解读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乾胜.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历史演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杨德安.高校基层党建必须与时俱进[J].中国电力教育,2003(2).
【作者简介】张静:女,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