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春暖花开,礼赞连天涌;大地飘香,玉龙铺锦绣。
50年的风雨,50年的沧桑,50年的记忆,50年的辉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演变成今天举世闻名的民族自治县,玉龙50年的光荣历程,如同繁花盛开的梦境,成为中国走向富裕、团结、和谐的一道靓丽的缩影。50年,“玉璧金川”玉龙书写了一个神龙腾飞的现代传奇。
青青的山峦托出一片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悠然倚靠在玉龙雪山的腰际。
春暖花开的玉龙,新城披彩,文笔泛波。
金沙欢笑歌盛世,玉龙起舞颂和谐。2011年4月10日,中国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热烈庆祝自治县成立50周年。全县22万各族人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幸福的笑脸如花绽放,欢乐的歌舞汇成海洋,喜迎自治县又一发展新的里程碑。
玉龙县,她是中国惟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作为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她承载了一段悠久的历史;她是世界惟一存活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发源地;她曾是历史最古老的茶马经济通道;她是一个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于一体的世界三大遗产地;她是云南省惟一的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试点县;她是“云南旅游经济强县”建设试点之一……
玉龙巍巍五十载
“玉龙是古老的,她是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境内6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淀着浓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玉龙又是年轻的,她是丽江撤地设市时新成立的自治县,充满着蓬勃朝气和无穷活力。”中共玉龙县委书记木崇根感慨:玉龙县,一座厚重而年轻的县城。
神奇美丽的玉龙县,地处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是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重要门户。在这里,万里长江转了一个弯;在这里,纬度最低的现代冰川正在发育;在这里,纳西古乐悠扬;在这里,小河流水淌淌。她,就是东巴文化的故乡;她,就是纳西民族的家园。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中国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这里世代居住着纳西、汉、白、傈僳、彝、藏、普米等十多个少数民族。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交汇、悠久的历史积淀,使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玉龙县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巂郡,称遂久县;元时设丽江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1日,丽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10月1日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10日,在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困难的时刻,丽江县被确定为纳西族自治县,一座古城新的纪元开始了。新成立的这座城市,是配置了800年文明资源的“文化之邦”。自此以后,纳西人正式成为中华56个民族中的重要一员,翻开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新篇章。15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大地震,使丽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支援下,丽江人民化大灾难为大机遇,使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快速成长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作为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延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在巍巍玉龙雪山下诞生了。“玉砚文笔海,龙卧漾弓江”,在历经了三年“有县无城”的艰难岁月,通过“十一五”的顽强拼搏,一座以水为脉,集山、水、田、城、文化共生共融、富有特色、最适宜人居住和旅游休闲度假的玉龙纳西新城已矗立在丽江坝子最南端。玉龙纳西新城吸取自然力量,汇集遗产地特点、纳西族特色、新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生态与人文的完美组合,是人们理想中的“诗意栖居地”。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以来,这个城市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奋力拼搏,寻求突围,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克难奋进、开放包容的玉龙精神,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促进科学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文明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一是县域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玉龙县生产总值达22.34亿元,是“十五”末的2.27倍,年均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是“十五”末的4.35倍,年均增长33.9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9亿元,是“十五”末的3.47倍,年均增长27.91%;农民人均纯收入3586元,是“十五”末的2.28倍,年均增长17.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亿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5:20:45调整到2010年末的26.4:28.3:45.3,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有序推进,“中国旅游强县”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谈起玉龙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木崇根神采飞扬,神色间无限自豪。
二是城乡建设取得新成就。积极开展城市路网、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水系整治、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认真开展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丽江人家”等一批商业性开发住房和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建设。调整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布局,启动了玉龙县人民医院和县第一中学整体搬迁到县城工作。抓住建设丽江高校区的机遇,引进云南师大文理学院和云南丽江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到玉龙投资办学。强化城市管理,完善服务功能,一个具有“玉龙县特点、纳西族特色、遗产地特征”的风景园林城市轮廓初现。
三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2010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抽查验收并得到教育部领导高度称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十一五”末相比实现了翻番,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8年。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玉龙县文化馆和图书馆投入使用。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19.2万人,参合率达到95.93%。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争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县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按月领到了养老金。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低保人数超过1.7万。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5‰以内。
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启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土地整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生态建设项目,营林造林28.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3%。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配套改革,加快特色林产业发展。加强“两山两海一江一城”的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农村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展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工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
五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四项制度”全面推行。财税金融、投资融资、教育文化、收入分配、电力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玉龙。“十一五”时期,玉龙县累计利用县外资金58.3亿元,年均增长22%,完成预期目标50亿元的116.6%。
50年的征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从1961年到2011年的50年,是感动的五十年、奋进的五十年、峥嵘的五十年,在50年的生命历程中,玉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了多少风雨沧桑,最终走上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进步的康庄大道。
在木崇根看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50年来的辉煌成就,是一代代玉龙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克难奋进、开放包容的玉龙精神所铸就的,从艰难创业到刻意创新,玉龙人在最近10年的号角声里更加表现出了历史城邦的胸襟和智慧。一个和谐昌盛的玉龙在历经沧桑后又以骄人的姿态展现于新的纪元。
玉璧金川玉龙美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一起形成了“三江并流”的自然胜境。
在中国版图上犹如一条婀娜多姿的金飘带——金沙江,其滚滚洪涛在飞流中停驻于某地,因山崖阻挡突然来了个漂亮的甩尾,转向东北,然后有了一个属于世界的名字——“万里长江第一湾”。
自然造化之神奇,成就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玉龙。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地貌为山地、盆地、河谷,有玉龙雪山、老君山、金沙江等名山大川;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分布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动植物群落,年均降雨量959毫米;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举世闻名。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和河谷深切的金沙江构成了壮美神奇的自然景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素有“玉璧金川”美誉。
“同时,玉龙县又是一个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于一体,百业待举、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兴县。”在木崇根的描述中,玉龙就是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地方,就是宛如人间仙境的天堂。
一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玉龙县是云南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丽江市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在玉龙县。玉龙县文化深厚、资源富集、风光秀丽。在6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淀着被誉为纳西民族灵魂的东巴文化,共生共荣着其他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流传着被誉为“唐宋宫廷音乐活化石”的白沙细乐和享誉海内外的纳西古乐;有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户人家一巨石”奇观的宝山石头城和象征民族宗教文化大融合的白沙壁画。有着北半球离赤道最近、被称为“现代冰川博物馆”和“植物王国”的玉龙雪山;被誉为“珍稀植物基因库”的三江并流核心区和国内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的国家地质公园老君山;集险、奇、绝、秀为一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峡”、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有云南省第一个以“高原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被称为“候鸟乐园”的拉市海;有“环球第一树”之称的玉峰寺万朵山茶。85年前,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从万里长江第一湾石鼓附近渡金沙江北上,谱写了丽江各族人民拥护革命的红色诗篇。
据木崇根介绍,玉龙县旅游工作按照丽江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以“四个原则”和“六个转变”为指导,以旅游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妥善处理旅游投诉,扎实做好旅游业维稳信访、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持续推进区域合作,较好地推动了全县旅游工作。
“十一五”期间,玉龙县旅游工作按照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全县各级各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认真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不断开创玉龙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施好“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旅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假日旅游协调等机构,多次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玉龙雪山成功申报为中国首批5A级景区,老君山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12月2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云南省惟一的“中国旅游强县”。“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8万人次,年均增长20.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7亿元,年均增长25.75%。同时,玉龙县旅游接待人数从2006年的239.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506.78万人次,较2006翻了一番,为2006年的2.12倍。2010年玉龙县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大关,成为玉龙县旅游发展的又一崭新的起点。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6年的20.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74亿元,为2006年的2.5倍。
二是民族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这个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是一个风景秀丽,资源富集,历史悠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千百年来,纳西族为主的各民族兄弟,在这片雄奇秀丽的山川怀抱中和谐相处,共同努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独特的山水灵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享誉世界的人文景观。
玉龙县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聚居着纳西族等十多个民族,是东巴文化的发源地。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东巴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古老的文字。”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玉龙县有汉、藏、纳西文化结晶的玉峰寺、福国寺、文峰寺、普济寺等古建筑;有集多种宗教为一体,堪称象征民族宗教文化融合与民族团结经典之作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有保存了唐宋音乐原形而又自成风格,先后赴英国、挪威、日本、法国以及北京、香港、台湾等国内外演出而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以纳西族文化为题材的第一部影片《大东巴的女儿》在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三项大奖。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创作的《印象丽江·雪山篇》成功上演,成为丽江旅游的一张名片。玉龙县民族歌舞团多次到省内外参加比赛和交流演出,和金花、和秋香纳西姐妹组合参加2008 CCTV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原生态银奖,充分展示了纳西族文化风采。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木崇根告诉记者,近年来,玉龙县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融合力度,以旅游业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升打造一批以纳西族“三朵节”“棒棒会”等传统节日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文化品牌。依托纳西东巴文化数字化保护中心、东巴大剧院、纳西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民族歌舞团建设,引进国内顶尖文化企业,走民族文化创意和主题公园建设的路子,探索民族服饰生产、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习俗体验的商业运作模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发展“手绣丽江”纳西刺绣产业,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生产,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构建展示纳西文化的重要窗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申报、管理工作,研究建立东巴资格认定制度。积极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不断提高纳西文化研究的层次。依托遗产公园建设纳西文化展示带,收集金沙江两岸史前人类岩画、远古丽江人遗迹、历代文物古迹,适时启动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级原生态文化保护区。
三是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玉龙县境内江河纵横,水能资源蕴藏丰富。金沙江流经玉龙县364公里,在金沙江中游河段丽江市境内规划“一库八级”的大型水电站,玉龙县涉及一库(龙蟠水库)五个梯级电站(龙蟠、两家人、阿海、梨园、金安桥),总装机容量1520万千瓦。阿海电站、梨园电站开始建设。特别是龙蟠,有望在这里建造亚洲第一高坝,成为整个长江水利工程的龙头电站和调节水库。河流分属于金沙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1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河流水能资源9.14万千瓦。目前已开发水能资源2.112万千瓦,仅占全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9.4%。
四是生物和矿产资源独具特色。玉龙地处“三江并流”地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较大的海拔高差,形成多气候带和生物多样性,境内种籽植物有2900多种、花卉植物有200多种、药材2000多种,被誉为“高山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滇金丝猴、中华秋沙鸭、红豆杉、滇山茶等珍稀品种。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传统农作物粮食、烤烟、畜牧、芸豆等支柱产业得到不断巩固和提升。培育了药材、青梅、蔬菜、魔芋、山嵛菜、丽江雪桃等特色产业。有被列入云南省重点建设的30个园区之一的南口工业园区,目前已有九家企业入驻园区,产业包括生物加工产业、生物创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工艺加工产业等。同时,所培育的薯蓣皂素、青刺果、白芸豆、魔芋、螺旋藻等已形成一定规模,已建成全国较大的甾体激素药物生产基地。全县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有铜矿、铁矿、硅矿、大理石、花岗石、褐煤矿等30余种。
五是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要致富,先修路;想发展,修好路”。为实现玉龙交通网络化、立体化,在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县之力,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的玉龙县公路四通八达,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交通网络。距离新县城只有22公里的丽江机场,可直达北京、上海、昆明、成都、重庆、深圳、广州等地。目前,随着大丽铁路顺利通车,丽江机场改扩建、大丽高速、丽攀高速、丽香铁路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便捷、通畅的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形成,这将为玉龙的新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玉垒千年存古雪,金山万里走波澜。雪山、绿水、花园、东巴文字、新城,“万里长江第一湾”孕育的玉龙县,披着彩云的灵动,带着丽日蓝天的福音,拨动着生命的色彩,从遥远的岁月中,扑进每一个身临其境的游人胸怀,巍巍玉龙山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风采依然,而融古纳今的玉龙新城则光彩照人,诠释者一个个经典的画卷,展示着玉龙的魅力。
招商引资硕果丰
50年间,玉龙人以睿智、激情和胆魄,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但不应回避的是,目前,作为集世界三大遗产,拥有中国旅游强县桂冠的玉龙县身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体系脆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究其原因,木崇根认为主要是很多优势资源没有开发,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玉龙县委、县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在玉龙崛起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区县分设以来8年多的时间里,玉龙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以优势资源开发项目为重点,切实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来抓,用足用活扶贫攻坚、西部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来玉龙投资兴业,在遵循国家相关招商引资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玉龙实际的优惠政策。”据木崇根介绍,2010年5月制定下发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通告,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定位准确、投入多元、政策优惠、机构精简、体制顺畅、服务高效”原则,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凡来玉龙新城投资兴业的国内外客商,除享受国家、省和市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再给予以下优惠政策:1、2010年6月1日起,一定时期内凡在玉龙新县城“丽江街”样板段投资的企业,自企业经营之日起一年半内,以企业营业税先征后返的方式,按每季度交多少返多少的方式实行税收优惠。2、对玉龙新县城内投资新办具有一定规模的餐饮、购物企业的,由政府实行挂牌重点保护,并给予政府定点、旅游定点接待、购物支持。3、凡来玉龙县投资的企业,投资者子女入户、入学、就业等给予与玉龙县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凡在新县城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或高新技术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由政府常务会议或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努力,玉龙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木崇根介绍,“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43个,其中,已竣工的项目有65个。招商引资实施的项目数、合同引进资金、项目到位资金、实际完成投资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及实际完成投资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招商引资实施项目数由2006年的52个增至2010年的62个,增19%;项目到位资金由2006年的83701万元增至2010年12月的172133万元,增105%;项目实际完成投资由2006年的76960万元增至2010年12月的172133万元,增124%;期间实际完成投资占全县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均占55%以上。2006年至2010 年12月全县累计实施的143个招商引资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达582852万元。2006年到2010年期间全县引进并实施的投资项目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就有11个,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20个。
依托丰富的资源和与日俱增的知名度,玉龙县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每年实施的招商引资项目呈现了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点。一批批设计城市开发建设、旅游发展、生物资源开发、矿电、能源、医药、种植、畜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的项目纷纷落户玉龙。特别是在2010年签约的由北京星光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投资47亿元的丽江星光国际传媒度假村项目和由云南西铁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丽江纳西岭海国际商务度假基地项目是自区县分设以来玉龙县招商引资引进的单体投资最大的两个项目。还引进了第一家央企中国西南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入驻玉龙县。与云南师范大学建立了校县合作,已意向签约2所高校落户玉龙。从近年来引进的项目单体投资来分析,引进项目中平均单体投资规模由2003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2000多万元。
呵护民生幸福花
“三农”问题一直是现今探讨的热点,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参照依据。玉龙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21.9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93%,大都分布在金沙江畔,部分散居在玉龙雪山、老君山等山区。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6元。全县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片区,各片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总的来看,“中部乡(镇)城镇化进程较快,旅游带动辐射力较强;西部乡(镇)农业基础牢固,金沙江畔烤烟产业、鲁甸药材产业已形成区域品牌;玉龙雪山背后的东部四个乡(镇)和老君山腹地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木崇根告诉记者,强基础、兴产业、重民生、促增收、保稳定,始终是玉龙县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全面落实“农业稳县”战略,积极争取县乡道路畅通、乡村道路通达、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清洁改造、人畜安全饮水、烟水配套、中低产田改造、石漠化治理、整乡(村)推进等上级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三农资金达19.79亿元。县级投入1500万元实施了10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投入10万吨水泥实施了村道、庭院硬化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塔城整乡推进项目。认真研究市场、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企业、研究机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培育了中心乡(镇)参与旅游和金沙江畔6.89万亩特色优质烟叶基地两个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形成了鲁甸药材、拉市雪桃、太安洋芋、大具玉米制种四个区域优势产业。雪桃已打造成了一张新的丽江名片,作为纳西人民向党中央、国务院的献礼,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村实用技术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人口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授予了“全国科技考核先进县”称号。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有了明显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2010年,玉龙县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农村人口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作为中国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县境内有10多个世居民族,是个多民族聚居县,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很高,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共创民族繁荣是维护社会稳定、全县稳步发展的关键。为此,木崇根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经济及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宗教领域团结稳定,各民族在玉龙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处处呈现出团结进步的繁荣景象。总结多年来的民族团结工作,木崇根主要有以下体会和经验: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与各乡(镇)、办事处签订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将民族团结稳定工作纳入目标化管理,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民族工作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从2010年起,民族宗教工作经费从原来每年10万元增加到每年30万元,为解决民族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经费保障,也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二是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玉龙县始终把社会热点、难点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以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发展全局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维稳制度,积极组织开展社会热点、难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和发放宣传资料、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和民族工作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和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思想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区县分设以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从2004年起,创建了7个民族团结示范村,按照“领导班子好,民族关系好,经济发展好,社会治安好,村容村貌好,教育科普好”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今,7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已起到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典范作用。2005年以来,九河乡金普村、石鼓镇仁和村和宝山乡住古村被列入云南省175个七个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村。在“十一五”期间,玉龙县整合资源,集中扶持,先后扶持金普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各项建设资金756万元,仁和村扶持建设资金971万元,住古村扶持建设资金650万元。通过五年的努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三个村委会,基本达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建设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水平。2003年至2010年8年间,玉龙县民族工作部门共争取各类资金1527万元,实施了大小项目157个。这些民族专项资金是联系各族群众的“连心钱”,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
2011年,在中央和云南省的“两会”上,民生问题依旧被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检验发展与构建和谐的重要标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县城开发。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构骨架、三年出成效”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总体建设思路,按照把玉龙县城建设成具有“遗产地特点、纳西族特色、新时代特征”的目标,全力推进县城的开发建设。目前,县城开发建设累计已完成投资60多亿元,已逐步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此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农业稳县”战略。积极争取县乡道路畅通、乡村道路通达、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清洁改造、人畜安全饮水、烟水配套、中低产田改造、石漠化治理、整乡(村)推进等上级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继续做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提标扩面工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成果。第二,进一步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困难人员和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认真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输出。开展用工督查,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三,从2011年起实施民有所劳、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六有”民生建设工程。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走过的这50年,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昂首践行的50年。无数人的福利因此而增进,无数人的幸福感因此而提升。从农民到市民,从年轻的蓝领白领到退休老人,受惠于一项项民生德政,他们的生活变迁,见证着“经济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一峰独秀玉龙舞,万紫千红百花开。一曲曲谱写恢弘的民族团结乐章,一枝枝呵护民生幸福的花朵,汇成了七彩日子七彩霞。
最具特色谱新篇
在木崇根看来,如果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50年来的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来之于改革开放,来之于“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不断进取精神,来之于勤劳智慧的纳西族人民,那么,如何让这种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更多群体,所彰显的则是一种“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善政理念。
2011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亦是下一个五十年的继承之年。下个五年、五十年,玉龙能不能走出GDP“王道”的城市发展价值观,让民生幸福从构想的纸上走到公众生活的现实?新的规划、新的战略,值得期待。
“建设云南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核心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清洁能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展示纳西文化的重要窗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玉龙县现任领导班子为玉龙县的发展定下了更加宏伟的目标,沿着这一目标,去追寻更大的光荣 。
随着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家、省发展文化旅游的政策,玉龙县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良好的机遇,加之城镇建设日趋改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完善,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玉龙正在崛起。对今后的发展,木崇根认为应以庆祝自治县成立50周年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共玉龙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两强一堡”战略机遇,以建设云南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科技人才为动力,按照“134”的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工业、水能和全面开放“七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教育现代化和城镇化,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纳西文化产业基地,努力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核心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清洁能源开发重点区域和展示纳西文化重要窗口,不断开创玉龙科学发展新局面。
根据玉龙区位、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突出“一个核心”——以玉龙县城为载体的经济增长核心,带动“三个片区” ——中部率先发展、西部加快发展、东部积极发展,打造“四个基地”——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纳西文化产业基地,形成“134”战略布局,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总体要求和战略布局,木崇根认为“十二五”时期必须做到“四个重点突破、三个保护利用、两个切实加强、一个务必提高”。
——四个重点突破:重点突破县城开发建设、重点突破以特色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重点突破以烤烟等优势产业为主的规模与效益、重点突破民族教育现代化。
——三个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
——两个切实加强: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加强招商引资。
——一个务必提高:务必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
50年间,从种田放牧求温饱到今天的高产高效图致富,从油灯柴火穷欢乐到今天的丰富多彩夜生活,从山道小路人背马驮到今天的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地方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三遗产地和开放的重要窗口。50年前的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就发生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县城里,是这里每一个人正在过着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老年精神生活的总结。‘知天命’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了,就只是消极坐守,无所作为。玉龙现在50岁了,但是对玉龙而言,却并非‘知天命’之年,而是一个开始。”作为一名纳西族的儿子,身为中共玉龙县委书记的木崇根更加强烈地意识到,50年后的今天,在对珍贵历史的回忆与品味中,玉龙将更加充满信心地创造未来,因为,更大的光荣,正在拼搏之路上等待着。玉龙的音符已律定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境界上,伴随着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的铿锵鼓点,这座城市奏响了“突破与超越”的历史新声。
责任编辑:张丽芬
相关链接
木崇根简历
木崇根,男,1965年8月出生,纳西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共玉龙县委书记。2006年5月,木崇根担任丽江市永胜县人民政府县长,2010年6月,木崇根离开永胜到玉龙县担任中共玉龙县委书记。
春暖花开,礼赞连天涌;大地飘香,玉龙铺锦绣。
50年的风雨,50年的沧桑,50年的记忆,50年的辉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演变成今天举世闻名的民族自治县,玉龙50年的光荣历程,如同繁花盛开的梦境,成为中国走向富裕、团结、和谐的一道靓丽的缩影。50年,“玉璧金川”玉龙书写了一个神龙腾飞的现代传奇。
青青的山峦托出一片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悠然倚靠在玉龙雪山的腰际。
春暖花开的玉龙,新城披彩,文笔泛波。
金沙欢笑歌盛世,玉龙起舞颂和谐。2011年4月10日,中国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热烈庆祝自治县成立50周年。全县22万各族人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幸福的笑脸如花绽放,欢乐的歌舞汇成海洋,喜迎自治县又一发展新的里程碑。
玉龙县,她是中国惟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作为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她承载了一段悠久的历史;她是世界惟一存活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发源地;她曾是历史最古老的茶马经济通道;她是一个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于一体的世界三大遗产地;她是云南省惟一的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试点县;她是“云南旅游经济强县”建设试点之一……
玉龙巍巍五十载
“玉龙是古老的,她是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境内6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淀着浓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玉龙又是年轻的,她是丽江撤地设市时新成立的自治县,充满着蓬勃朝气和无穷活力。”中共玉龙县委书记木崇根感慨:玉龙县,一座厚重而年轻的县城。
神奇美丽的玉龙县,地处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是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重要门户。在这里,万里长江转了一个弯;在这里,纬度最低的现代冰川正在发育;在这里,纳西古乐悠扬;在这里,小河流水淌淌。她,就是东巴文化的故乡;她,就是纳西民族的家园。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中国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这里世代居住着纳西、汉、白、傈僳、彝、藏、普米等十多个少数民族。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交汇、悠久的历史积淀,使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玉龙县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巂郡,称遂久县;元时设丽江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1日,丽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10月1日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10日,在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困难的时刻,丽江县被确定为纳西族自治县,一座古城新的纪元开始了。新成立的这座城市,是配置了800年文明资源的“文化之邦”。自此以后,纳西人正式成为中华56个民族中的重要一员,翻开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新篇章。15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大地震,使丽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支援下,丽江人民化大灾难为大机遇,使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快速成长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作为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延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在巍巍玉龙雪山下诞生了。“玉砚文笔海,龙卧漾弓江”,在历经了三年“有县无城”的艰难岁月,通过“十一五”的顽强拼搏,一座以水为脉,集山、水、田、城、文化共生共融、富有特色、最适宜人居住和旅游休闲度假的玉龙纳西新城已矗立在丽江坝子最南端。玉龙纳西新城吸取自然力量,汇集遗产地特点、纳西族特色、新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生态与人文的完美组合,是人们理想中的“诗意栖居地”。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以来,这个城市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奋力拼搏,寻求突围,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克难奋进、开放包容的玉龙精神,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促进科学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文明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一是县域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玉龙县生产总值达22.34亿元,是“十五”末的2.27倍,年均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是“十五”末的4.35倍,年均增长33.9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9亿元,是“十五”末的3.47倍,年均增长27.91%;农民人均纯收入3586元,是“十五”末的2.28倍,年均增长17.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亿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5:20:45调整到2010年末的26.4:28.3:45.3,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有序推进,“中国旅游强县”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谈起玉龙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木崇根神采飞扬,神色间无限自豪。
二是城乡建设取得新成就。积极开展城市路网、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水系整治、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认真开展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丽江人家”等一批商业性开发住房和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建设。调整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布局,启动了玉龙县人民医院和县第一中学整体搬迁到县城工作。抓住建设丽江高校区的机遇,引进云南师大文理学院和云南丽江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到玉龙投资办学。强化城市管理,完善服务功能,一个具有“玉龙县特点、纳西族特色、遗产地特征”的风景园林城市轮廓初现。
三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2010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抽查验收并得到教育部领导高度称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十一五”末相比实现了翻番,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8年。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玉龙县文化馆和图书馆投入使用。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19.2万人,参合率达到95.93%。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争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县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按月领到了养老金。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低保人数超过1.7万。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5‰以内。
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启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土地整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生态建设项目,营林造林28.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3%。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配套改革,加快特色林产业发展。加强“两山两海一江一城”的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农村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展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工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
五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四项制度”全面推行。财税金融、投资融资、教育文化、收入分配、电力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玉龙。“十一五”时期,玉龙县累计利用县外资金58.3亿元,年均增长22%,完成预期目标50亿元的116.6%。
50年的征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从1961年到2011年的50年,是感动的五十年、奋进的五十年、峥嵘的五十年,在50年的生命历程中,玉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了多少风雨沧桑,最终走上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进步的康庄大道。
在木崇根看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50年来的辉煌成就,是一代代玉龙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克难奋进、开放包容的玉龙精神所铸就的,从艰难创业到刻意创新,玉龙人在最近10年的号角声里更加表现出了历史城邦的胸襟和智慧。一个和谐昌盛的玉龙在历经沧桑后又以骄人的姿态展现于新的纪元。
玉璧金川玉龙美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一起形成了“三江并流”的自然胜境。
在中国版图上犹如一条婀娜多姿的金飘带——金沙江,其滚滚洪涛在飞流中停驻于某地,因山崖阻挡突然来了个漂亮的甩尾,转向东北,然后有了一个属于世界的名字——“万里长江第一湾”。
自然造化之神奇,成就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玉龙。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地貌为山地、盆地、河谷,有玉龙雪山、老君山、金沙江等名山大川;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分布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动植物群落,年均降雨量959毫米;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举世闻名。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和河谷深切的金沙江构成了壮美神奇的自然景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素有“玉璧金川”美誉。
“同时,玉龙县又是一个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于一体,百业待举、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兴县。”在木崇根的描述中,玉龙就是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地方,就是宛如人间仙境的天堂。
一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玉龙县是云南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丽江市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在玉龙县。玉龙县文化深厚、资源富集、风光秀丽。在6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淀着被誉为纳西民族灵魂的东巴文化,共生共荣着其他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流传着被誉为“唐宋宫廷音乐活化石”的白沙细乐和享誉海内外的纳西古乐;有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户人家一巨石”奇观的宝山石头城和象征民族宗教文化大融合的白沙壁画。有着北半球离赤道最近、被称为“现代冰川博物馆”和“植物王国”的玉龙雪山;被誉为“珍稀植物基因库”的三江并流核心区和国内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的国家地质公园老君山;集险、奇、绝、秀为一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峡”、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有云南省第一个以“高原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被称为“候鸟乐园”的拉市海;有“环球第一树”之称的玉峰寺万朵山茶。85年前,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从万里长江第一湾石鼓附近渡金沙江北上,谱写了丽江各族人民拥护革命的红色诗篇。
据木崇根介绍,玉龙县旅游工作按照丽江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以“四个原则”和“六个转变”为指导,以旅游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妥善处理旅游投诉,扎实做好旅游业维稳信访、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持续推进区域合作,较好地推动了全县旅游工作。
“十一五”期间,玉龙县旅游工作按照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全县各级各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认真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不断开创玉龙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施好“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旅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假日旅游协调等机构,多次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玉龙雪山成功申报为中国首批5A级景区,老君山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12月2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云南省惟一的“中国旅游强县”。“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8万人次,年均增长20.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7亿元,年均增长25.75%。同时,玉龙县旅游接待人数从2006年的239.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506.78万人次,较2006翻了一番,为2006年的2.12倍。2010年玉龙县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大关,成为玉龙县旅游发展的又一崭新的起点。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6年的20.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74亿元,为2006年的2.5倍。
二是民族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这个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是一个风景秀丽,资源富集,历史悠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千百年来,纳西族为主的各民族兄弟,在这片雄奇秀丽的山川怀抱中和谐相处,共同努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独特的山水灵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享誉世界的人文景观。
玉龙县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聚居着纳西族等十多个民族,是东巴文化的发源地。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东巴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古老的文字。”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玉龙县有汉、藏、纳西文化结晶的玉峰寺、福国寺、文峰寺、普济寺等古建筑;有集多种宗教为一体,堪称象征民族宗教文化融合与民族团结经典之作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有保存了唐宋音乐原形而又自成风格,先后赴英国、挪威、日本、法国以及北京、香港、台湾等国内外演出而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以纳西族文化为题材的第一部影片《大东巴的女儿》在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三项大奖。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创作的《印象丽江·雪山篇》成功上演,成为丽江旅游的一张名片。玉龙县民族歌舞团多次到省内外参加比赛和交流演出,和金花、和秋香纳西姐妹组合参加2008 CCTV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原生态银奖,充分展示了纳西族文化风采。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木崇根告诉记者,近年来,玉龙县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融合力度,以旅游业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升打造一批以纳西族“三朵节”“棒棒会”等传统节日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文化品牌。依托纳西东巴文化数字化保护中心、东巴大剧院、纳西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民族歌舞团建设,引进国内顶尖文化企业,走民族文化创意和主题公园建设的路子,探索民族服饰生产、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习俗体验的商业运作模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发展“手绣丽江”纳西刺绣产业,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生产,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构建展示纳西文化的重要窗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申报、管理工作,研究建立东巴资格认定制度。积极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不断提高纳西文化研究的层次。依托遗产公园建设纳西文化展示带,收集金沙江两岸史前人类岩画、远古丽江人遗迹、历代文物古迹,适时启动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级原生态文化保护区。
三是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玉龙县境内江河纵横,水能资源蕴藏丰富。金沙江流经玉龙县364公里,在金沙江中游河段丽江市境内规划“一库八级”的大型水电站,玉龙县涉及一库(龙蟠水库)五个梯级电站(龙蟠、两家人、阿海、梨园、金安桥),总装机容量1520万千瓦。阿海电站、梨园电站开始建设。特别是龙蟠,有望在这里建造亚洲第一高坝,成为整个长江水利工程的龙头电站和调节水库。河流分属于金沙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1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河流水能资源9.14万千瓦。目前已开发水能资源2.112万千瓦,仅占全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9.4%。
四是生物和矿产资源独具特色。玉龙地处“三江并流”地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较大的海拔高差,形成多气候带和生物多样性,境内种籽植物有2900多种、花卉植物有200多种、药材2000多种,被誉为“高山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滇金丝猴、中华秋沙鸭、红豆杉、滇山茶等珍稀品种。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传统农作物粮食、烤烟、畜牧、芸豆等支柱产业得到不断巩固和提升。培育了药材、青梅、蔬菜、魔芋、山嵛菜、丽江雪桃等特色产业。有被列入云南省重点建设的30个园区之一的南口工业园区,目前已有九家企业入驻园区,产业包括生物加工产业、生物创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工艺加工产业等。同时,所培育的薯蓣皂素、青刺果、白芸豆、魔芋、螺旋藻等已形成一定规模,已建成全国较大的甾体激素药物生产基地。全县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有铜矿、铁矿、硅矿、大理石、花岗石、褐煤矿等30余种。
五是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要致富,先修路;想发展,修好路”。为实现玉龙交通网络化、立体化,在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县之力,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的玉龙县公路四通八达,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交通网络。距离新县城只有22公里的丽江机场,可直达北京、上海、昆明、成都、重庆、深圳、广州等地。目前,随着大丽铁路顺利通车,丽江机场改扩建、大丽高速、丽攀高速、丽香铁路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便捷、通畅的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形成,这将为玉龙的新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玉垒千年存古雪,金山万里走波澜。雪山、绿水、花园、东巴文字、新城,“万里长江第一湾”孕育的玉龙县,披着彩云的灵动,带着丽日蓝天的福音,拨动着生命的色彩,从遥远的岁月中,扑进每一个身临其境的游人胸怀,巍巍玉龙山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风采依然,而融古纳今的玉龙新城则光彩照人,诠释者一个个经典的画卷,展示着玉龙的魅力。
招商引资硕果丰
50年间,玉龙人以睿智、激情和胆魄,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但不应回避的是,目前,作为集世界三大遗产,拥有中国旅游强县桂冠的玉龙县身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体系脆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究其原因,木崇根认为主要是很多优势资源没有开发,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玉龙县委、县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在玉龙崛起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区县分设以来8年多的时间里,玉龙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以优势资源开发项目为重点,切实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来抓,用足用活扶贫攻坚、西部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来玉龙投资兴业,在遵循国家相关招商引资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玉龙实际的优惠政策。”据木崇根介绍,2010年5月制定下发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通告,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定位准确、投入多元、政策优惠、机构精简、体制顺畅、服务高效”原则,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凡来玉龙新城投资兴业的国内外客商,除享受国家、省和市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再给予以下优惠政策:1、2010年6月1日起,一定时期内凡在玉龙新县城“丽江街”样板段投资的企业,自企业经营之日起一年半内,以企业营业税先征后返的方式,按每季度交多少返多少的方式实行税收优惠。2、对玉龙新县城内投资新办具有一定规模的餐饮、购物企业的,由政府实行挂牌重点保护,并给予政府定点、旅游定点接待、购物支持。3、凡来玉龙县投资的企业,投资者子女入户、入学、就业等给予与玉龙县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凡在新县城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或高新技术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由政府常务会议或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努力,玉龙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木崇根介绍,“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43个,其中,已竣工的项目有65个。招商引资实施的项目数、合同引进资金、项目到位资金、实际完成投资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及实际完成投资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招商引资实施项目数由2006年的52个增至2010年的62个,增19%;项目到位资金由2006年的83701万元增至2010年12月的172133万元,增105%;项目实际完成投资由2006年的76960万元增至2010年12月的172133万元,增124%;期间实际完成投资占全县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均占55%以上。2006年至2010 年12月全县累计实施的143个招商引资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达582852万元。2006年到2010年期间全县引进并实施的投资项目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就有11个,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20个。
依托丰富的资源和与日俱增的知名度,玉龙县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每年实施的招商引资项目呈现了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点。一批批设计城市开发建设、旅游发展、生物资源开发、矿电、能源、医药、种植、畜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的项目纷纷落户玉龙。特别是在2010年签约的由北京星光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投资47亿元的丽江星光国际传媒度假村项目和由云南西铁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丽江纳西岭海国际商务度假基地项目是自区县分设以来玉龙县招商引资引进的单体投资最大的两个项目。还引进了第一家央企中国西南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入驻玉龙县。与云南师范大学建立了校县合作,已意向签约2所高校落户玉龙。从近年来引进的项目单体投资来分析,引进项目中平均单体投资规模由2003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2000多万元。
呵护民生幸福花
“三农”问题一直是现今探讨的热点,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参照依据。玉龙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21.9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93%,大都分布在金沙江畔,部分散居在玉龙雪山、老君山等山区。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6元。全县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片区,各片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总的来看,“中部乡(镇)城镇化进程较快,旅游带动辐射力较强;西部乡(镇)农业基础牢固,金沙江畔烤烟产业、鲁甸药材产业已形成区域品牌;玉龙雪山背后的东部四个乡(镇)和老君山腹地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木崇根告诉记者,强基础、兴产业、重民生、促增收、保稳定,始终是玉龙县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全面落实“农业稳县”战略,积极争取县乡道路畅通、乡村道路通达、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清洁改造、人畜安全饮水、烟水配套、中低产田改造、石漠化治理、整乡(村)推进等上级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三农资金达19.79亿元。县级投入1500万元实施了10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投入10万吨水泥实施了村道、庭院硬化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塔城整乡推进项目。认真研究市场、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企业、研究机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培育了中心乡(镇)参与旅游和金沙江畔6.89万亩特色优质烟叶基地两个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形成了鲁甸药材、拉市雪桃、太安洋芋、大具玉米制种四个区域优势产业。雪桃已打造成了一张新的丽江名片,作为纳西人民向党中央、国务院的献礼,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村实用技术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人口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授予了“全国科技考核先进县”称号。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有了明显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2010年,玉龙县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农村人口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作为中国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县境内有10多个世居民族,是个多民族聚居县,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很高,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共创民族繁荣是维护社会稳定、全县稳步发展的关键。为此,木崇根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经济及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宗教领域团结稳定,各民族在玉龙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处处呈现出团结进步的繁荣景象。总结多年来的民族团结工作,木崇根主要有以下体会和经验: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与各乡(镇)、办事处签订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将民族团结稳定工作纳入目标化管理,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民族工作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从2010年起,民族宗教工作经费从原来每年10万元增加到每年30万元,为解决民族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经费保障,也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二是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玉龙县始终把社会热点、难点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以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发展全局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维稳制度,积极组织开展社会热点、难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和发放宣传资料、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和民族工作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和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思想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区县分设以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从2004年起,创建了7个民族团结示范村,按照“领导班子好,民族关系好,经济发展好,社会治安好,村容村貌好,教育科普好”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今,7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已起到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典范作用。2005年以来,九河乡金普村、石鼓镇仁和村和宝山乡住古村被列入云南省175个七个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村。在“十一五”期间,玉龙县整合资源,集中扶持,先后扶持金普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各项建设资金756万元,仁和村扶持建设资金971万元,住古村扶持建设资金650万元。通过五年的努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三个村委会,基本达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建设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水平。2003年至2010年8年间,玉龙县民族工作部门共争取各类资金1527万元,实施了大小项目157个。这些民族专项资金是联系各族群众的“连心钱”,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
2011年,在中央和云南省的“两会”上,民生问题依旧被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中共玉龙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检验发展与构建和谐的重要标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县城开发。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构骨架、三年出成效”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总体建设思路,按照把玉龙县城建设成具有“遗产地特点、纳西族特色、新时代特征”的目标,全力推进县城的开发建设。目前,县城开发建设累计已完成投资60多亿元,已逐步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此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农业稳县”战略。积极争取县乡道路畅通、乡村道路通达、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清洁改造、人畜安全饮水、烟水配套、中低产田改造、石漠化治理、整乡(村)推进等上级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继续做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提标扩面工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成果。第二,进一步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困难人员和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认真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输出。开展用工督查,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三,从2011年起实施民有所劳、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六有”民生建设工程。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走过的这50年,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昂首践行的50年。无数人的福利因此而增进,无数人的幸福感因此而提升。从农民到市民,从年轻的蓝领白领到退休老人,受惠于一项项民生德政,他们的生活变迁,见证着“经济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一峰独秀玉龙舞,万紫千红百花开。一曲曲谱写恢弘的民族团结乐章,一枝枝呵护民生幸福的花朵,汇成了七彩日子七彩霞。
最具特色谱新篇
在木崇根看来,如果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50年来的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来之于改革开放,来之于“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不断进取精神,来之于勤劳智慧的纳西族人民,那么,如何让这种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更多群体,所彰显的则是一种“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善政理念。
2011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亦是下一个五十年的继承之年。下个五年、五十年,玉龙能不能走出GDP“王道”的城市发展价值观,让民生幸福从构想的纸上走到公众生活的现实?新的规划、新的战略,值得期待。
“建设云南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核心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清洁能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展示纳西文化的重要窗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玉龙县现任领导班子为玉龙县的发展定下了更加宏伟的目标,沿着这一目标,去追寻更大的光荣 。
随着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家、省发展文化旅游的政策,玉龙县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良好的机遇,加之城镇建设日趋改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完善,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玉龙正在崛起。对今后的发展,木崇根认为应以庆祝自治县成立50周年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共玉龙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两强一堡”战略机遇,以建设云南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科技人才为动力,按照“134”的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工业、水能和全面开放“七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教育现代化和城镇化,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纳西文化产业基地,努力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核心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清洁能源开发重点区域和展示纳西文化重要窗口,不断开创玉龙科学发展新局面。
根据玉龙区位、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突出“一个核心”——以玉龙县城为载体的经济增长核心,带动“三个片区” ——中部率先发展、西部加快发展、东部积极发展,打造“四个基地”——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纳西文化产业基地,形成“134”战略布局,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总体要求和战略布局,木崇根认为“十二五”时期必须做到“四个重点突破、三个保护利用、两个切实加强、一个务必提高”。
——四个重点突破:重点突破县城开发建设、重点突破以特色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重点突破以烤烟等优势产业为主的规模与效益、重点突破民族教育现代化。
——三个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
——两个切实加强: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加强招商引资。
——一个务必提高:务必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
50年间,从种田放牧求温饱到今天的高产高效图致富,从油灯柴火穷欢乐到今天的丰富多彩夜生活,从山道小路人背马驮到今天的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地方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三遗产地和开放的重要窗口。50年前的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就发生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县城里,是这里每一个人正在过着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老年精神生活的总结。‘知天命’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了,就只是消极坐守,无所作为。玉龙现在50岁了,但是对玉龙而言,却并非‘知天命’之年,而是一个开始。”作为一名纳西族的儿子,身为中共玉龙县委书记的木崇根更加强烈地意识到,50年后的今天,在对珍贵历史的回忆与品味中,玉龙将更加充满信心地创造未来,因为,更大的光荣,正在拼搏之路上等待着。玉龙的音符已律定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境界上,伴随着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的铿锵鼓点,这座城市奏响了“突破与超越”的历史新声。
责任编辑:张丽芬
相关链接
木崇根简历
木崇根,男,1965年8月出生,纳西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共玉龙县委书记。2006年5月,木崇根担任丽江市永胜县人民政府县长,2010年6月,木崇根离开永胜到玉龙县担任中共玉龙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