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相继设立文物保护修复学科,其制定的培养目标不断从学术理论型向应用型或技术型转变,文物修复实验室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配套设施之一。然而,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并不理想,存在仪器设备缺乏、配置不当以及不适用于教学实践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对文物修复实验室硬件设施的配置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建设文物修复教学实验室的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院校;文物修复;仪器装备;实验室
近年来,培养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内容之一,许多高等院校不失时机地设立了文物保护专业,此专业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文理交叉、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独立新兴学科,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由于文物修复属于重实践和应用的专业,想要逐步完善文物修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加强文物修复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这不仅需要配备精良的师资和课程,还要有完备的实验室硬件设施。
一、高校文物修复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最基本的实验设施
目前,我国已有近70所高校开办了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但实验室建设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经费投入不足,最基本的设备器具还不齐全,有的在教学时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停留在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模式,学生不能体验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操作,也难以学到真正的文物保护技术。
(二)设施配置不合理
随着我国文物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文物种类的修复理念和技术路线都已逐渐成熟,若干标准和规范得到公布,因此,文物修复设施的配置不是没有依据的,即所修复文物的用途和属性决定其修复理念,修复理念决定修复路线,修复路线决定使用的仪器装备。但仍有一部分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其办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不准确,盲目购置仪器,设施、工器具配置五花八门。还有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兼职老师,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或是将恢复器物使用功能的锯瓷、金缮等传统手工艺当成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设置成专业课程,实际上文物科学保护这个行业内根本不存在这种“商业修复”。
(三)设施配备重科研而轻教学
高校文物修复实验室硬件设施配备与文博单位有着较大不同,比如博物馆配置的文物修复装备,是根据该馆所藏文物的主要病害和日常维护需求而来;各省均设置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心,是根据本省的出土文物特點,侧重于攻克前沿的文物科技疑难问题来配置设施的。目前高校建设的实验室,大多是参照这些文博单位来进行配置的。高等院校实验室应该主要用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承担的科研项目是来辅助教学的,与文博单位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完全不同。因此,照搬配置是不适用的,高校的实验室配置应该以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传授、普及成熟的修复技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思维为指导。
二、完善实验室设施配置的必要性
(一)完善实验室设施,以科研促进教学
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病害,保护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文物科技保护专业性较强,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根据趋势,高校必定会以社会服务职能来大量参与并承担这些工作。因此,应通过规范建设实验室,加强与地方文博单位的文物保护项目合作,开展文物修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来解决文物保护技术难题,且不断用实际的实施过程和成果案例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逐步构建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专业。
(二)完善实验室设施,积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早在2017年,《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推进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中就着重强调:“实施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制定文博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将文物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纳入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文博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①。高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功能,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阵地,特别是像文物修复这种需要特殊操作工艺的专业,其重要的技术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只有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实验室硬件设施的配置
(一)实验室的功能分区
高等院校应着力加强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的实践教学,并依据文物保护类型的特性和工作任务来规划实验室场地(见表1)。
1.办公室
办公室是工作人员召开小型会议和实施业务管理的场所,实验室建设、设备的运营和流转、安全规范等应设专人负责,空间面积以不低于40 m2为宜。
2.文物病害分析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文物病害检测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文物显微组织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质结构分析、无损探伤分析、图像数据分析、文物环境检测、样品制备及预处理学习以及仪器基本操作实验。空间应分为形貌观察、化学分析两个部分,总面积应不低于80 m2。
3.生物实验室
生物实验室主要是针对抑制文物生物病害及相关课程而设置,为学生提供霉菌鉴定与防治技术、文物害虫监控技术、白蚁防治与监控技术、文物消毒杀虫技术的学习和基本操作实验,该空间应分为仪器室、无菌室、操作间三个部分,总面积应不低于90 m2。
4.文物环境调控实验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调控和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课程,为学生提供文物的微环境、库藏环境、展示环境、运输环境、外展环境调控的学习,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5.材料实验室
该空间主要用于存放文物本身以及修复材料的物理、化学属性等相关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文物本体材质和结构性能变化规律、修复补配新材料筛选、修复介质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6.有机质文物修复操作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纸制品、纺织品、漆木器类文物的修复实践,提供书画、古籍、古代服装、木器、漆器、骨角文物的材料和工艺研究学习,以及保護修复的操作实践等。该空间总面积一般不低于200 m2。其中纸质文物修复区配备裱画台、活动裱墙、清洗池等,独立面积应不低于80 m2,以满足较大书画的揭裱和修复。
7.无机质文物修复操作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金属、陶瓷、砖石类文物的修复实践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无机质文物的材料工艺研究,以及保护修复技术操作实践,该空间应根据学生数量或实验小组数量设置工作位,总面积一般不低于120 m2。
8.文物信息采集和档案室
采集文物信息来建立文物档案是文物修复的首要步骤,即给文物建立“病历”,以完整记录后续的“治疗”过程。该环节的目的,一是保留文物修复前的最原始资料,也是实现文物修复“可逆性”的重要手段;二是采集详实的文物信息,为进一步做价值、病害等各项评估提供依据。该空间应分为照相间、测量间、存储间三个部分,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9.文物标本室
文物标本室应设置展示空间,展示各种典型病害的文物标本和修复示范作品,便于学生观摩学习。标本室内分间应设置小型临时文物库房,为以后承担实际的修复项目做好文物临时储藏工作。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80 m2。
10.工器具和化学试剂库
该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学生用成套修复工器具。另外,分间应设置化学试剂库,分类存放通用试剂、高纯试剂、分析试剂、仪器专用试剂和实验器皿等。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二)实验室主要配置仪器设备
按照常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的仪器、工器具装备分为三类(表2)。第一类是基础设备,主要是针对常见的大型文物进行修复的通用设备,比如光学观测仪器、切割打磨机械、纯水制备等,都是适用于有机和无机多种文物修复的通用设备。第二类是保护修复专业设备,是在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针对性修复某一质地或某一类文物的必须特殊设备,如书画装裱机,仅针对书画修复所配备,再如文物整形机,也是单独为修复金属器这个类别的文物专门配备的特殊工具。第三类是分析检测设备,有形貌观测类、热分析类、光谱类等仪器,主要用来进行文物和材料的探伤检测、成分分析、结构组织分析研究②。
(三)实验室环境和基础设施
1.室内地面
实验室地面推荐使用防静电、防火、耐酸碱、耐腐蚀性,同时耐污耐磨、易清理、防滑、无味、环保的材料,建议使用PVC卷材地面或环氧树脂自流坪地面,颜色选择以色相较弱的浅色为宜。
2.门窗
实验场门窗必须具有足够的通风透气、隔音性能,门应带锁,属外开方式,可以自动关闭。门宽应不低于1.5 m,以方便仪器设备和文物的进出。窗户应具有高密闭性,利于自然采光,目前多采用铝合金、塑钢材质的中空玻璃单层密闭窗。
3.室内供水和排放
应按功能合理安装高纯水设备,布置进出水管管道,服务于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文物病害分析室、生物实验室应具有废气、污水处理排放设施和污物处理措施。
4.供电及照明
实验室灯光需要亮度适当,照度均匀,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应以自然光照明为主。布置实验仪器较多的房间以及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均应配备专用地线。文物标本室展示区需要按博物馆展示照明标准配备灯光。
5.实验和修复工作台
修复室工作台应按各类文物保护修复室和实验室具体工作需求进行定制,有机和无机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应各配置工作位20个,工作位配备工具架,用来放置常用设备及常用修复材料。工作台上部安置通风设备,随时吸纳操作产生的粉尘和烟雾。
6.室内温湿度控制和强制通风
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文物标本室的室内环境温湿度应可被调节控制。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文物环境调控实验室应设计安装专用通风橱以及配套的通风管路设施。
7.安防及消防设施
文物保护修复室、仪器室和实验室的安全防范和消防要求应适用GA 27—2002、GB 50348—2004和GB 50016—2006等国家标准,并符合校园安全消防设计和管理标准。
四、结论
文物保护修复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手工艺操作实践能力。因此,针对教学培养目标,构建适用高效、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教学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文物保护人才的基础。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改革《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修复教学实验室建设标准研究》(2019Z01)项目阶段性成果,并推广应用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文物修复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
刘国庆,1974年9月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文物鉴定与修复、古建筑保护)。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
②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30238—2013,《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规范化建设和仪器设备基本要求》,2013年。
关键词:高等院校;文物修复;仪器装备;实验室
近年来,培养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内容之一,许多高等院校不失时机地设立了文物保护专业,此专业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文理交叉、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独立新兴学科,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由于文物修复属于重实践和应用的专业,想要逐步完善文物修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加强文物修复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这不仅需要配备精良的师资和课程,还要有完备的实验室硬件设施。
一、高校文物修复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最基本的实验设施
目前,我国已有近70所高校开办了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但实验室建设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经费投入不足,最基本的设备器具还不齐全,有的在教学时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停留在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模式,学生不能体验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操作,也难以学到真正的文物保护技术。
(二)设施配置不合理
随着我国文物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文物种类的修复理念和技术路线都已逐渐成熟,若干标准和规范得到公布,因此,文物修复设施的配置不是没有依据的,即所修复文物的用途和属性决定其修复理念,修复理念决定修复路线,修复路线决定使用的仪器装备。但仍有一部分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其办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不准确,盲目购置仪器,设施、工器具配置五花八门。还有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兼职老师,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或是将恢复器物使用功能的锯瓷、金缮等传统手工艺当成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设置成专业课程,实际上文物科学保护这个行业内根本不存在这种“商业修复”。
(三)设施配备重科研而轻教学
高校文物修复实验室硬件设施配备与文博单位有着较大不同,比如博物馆配置的文物修复装备,是根据该馆所藏文物的主要病害和日常维护需求而来;各省均设置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心,是根据本省的出土文物特點,侧重于攻克前沿的文物科技疑难问题来配置设施的。目前高校建设的实验室,大多是参照这些文博单位来进行配置的。高等院校实验室应该主要用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承担的科研项目是来辅助教学的,与文博单位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完全不同。因此,照搬配置是不适用的,高校的实验室配置应该以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传授、普及成熟的修复技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思维为指导。
二、完善实验室设施配置的必要性
(一)完善实验室设施,以科研促进教学
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病害,保护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文物科技保护专业性较强,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根据趋势,高校必定会以社会服务职能来大量参与并承担这些工作。因此,应通过规范建设实验室,加强与地方文博单位的文物保护项目合作,开展文物修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来解决文物保护技术难题,且不断用实际的实施过程和成果案例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逐步构建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专业。
(二)完善实验室设施,积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早在2017年,《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推进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中就着重强调:“实施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制定文博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将文物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纳入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文博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①。高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功能,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阵地,特别是像文物修复这种需要特殊操作工艺的专业,其重要的技术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只有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实验室硬件设施的配置
(一)实验室的功能分区
高等院校应着力加强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的实践教学,并依据文物保护类型的特性和工作任务来规划实验室场地(见表1)。
1.办公室
办公室是工作人员召开小型会议和实施业务管理的场所,实验室建设、设备的运营和流转、安全规范等应设专人负责,空间面积以不低于40 m2为宜。
2.文物病害分析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文物病害检测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文物显微组织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质结构分析、无损探伤分析、图像数据分析、文物环境检测、样品制备及预处理学习以及仪器基本操作实验。空间应分为形貌观察、化学分析两个部分,总面积应不低于80 m2。
3.生物实验室
生物实验室主要是针对抑制文物生物病害及相关课程而设置,为学生提供霉菌鉴定与防治技术、文物害虫监控技术、白蚁防治与监控技术、文物消毒杀虫技术的学习和基本操作实验,该空间应分为仪器室、无菌室、操作间三个部分,总面积应不低于90 m2。
4.文物环境调控实验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调控和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课程,为学生提供文物的微环境、库藏环境、展示环境、运输环境、外展环境调控的学习,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5.材料实验室
该空间主要用于存放文物本身以及修复材料的物理、化学属性等相关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文物本体材质和结构性能变化规律、修复补配新材料筛选、修复介质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6.有机质文物修复操作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纸制品、纺织品、漆木器类文物的修复实践,提供书画、古籍、古代服装、木器、漆器、骨角文物的材料和工艺研究学习,以及保護修复的操作实践等。该空间总面积一般不低于200 m2。其中纸质文物修复区配备裱画台、活动裱墙、清洗池等,独立面积应不低于80 m2,以满足较大书画的揭裱和修复。
7.无机质文物修复操作室
该空间主要针对金属、陶瓷、砖石类文物的修复实践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无机质文物的材料工艺研究,以及保护修复技术操作实践,该空间应根据学生数量或实验小组数量设置工作位,总面积一般不低于120 m2。
8.文物信息采集和档案室
采集文物信息来建立文物档案是文物修复的首要步骤,即给文物建立“病历”,以完整记录后续的“治疗”过程。该环节的目的,一是保留文物修复前的最原始资料,也是实现文物修复“可逆性”的重要手段;二是采集详实的文物信息,为进一步做价值、病害等各项评估提供依据。该空间应分为照相间、测量间、存储间三个部分,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9.文物标本室
文物标本室应设置展示空间,展示各种典型病害的文物标本和修复示范作品,便于学生观摩学习。标本室内分间应设置小型临时文物库房,为以后承担实际的修复项目做好文物临时储藏工作。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80 m2。
10.工器具和化学试剂库
该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学生用成套修复工器具。另外,分间应设置化学试剂库,分类存放通用试剂、高纯试剂、分析试剂、仪器专用试剂和实验器皿等。该空间总面积应不低于60 m2。
(二)实验室主要配置仪器设备
按照常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的仪器、工器具装备分为三类(表2)。第一类是基础设备,主要是针对常见的大型文物进行修复的通用设备,比如光学观测仪器、切割打磨机械、纯水制备等,都是适用于有机和无机多种文物修复的通用设备。第二类是保护修复专业设备,是在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针对性修复某一质地或某一类文物的必须特殊设备,如书画装裱机,仅针对书画修复所配备,再如文物整形机,也是单独为修复金属器这个类别的文物专门配备的特殊工具。第三类是分析检测设备,有形貌观测类、热分析类、光谱类等仪器,主要用来进行文物和材料的探伤检测、成分分析、结构组织分析研究②。
(三)实验室环境和基础设施
1.室内地面
实验室地面推荐使用防静电、防火、耐酸碱、耐腐蚀性,同时耐污耐磨、易清理、防滑、无味、环保的材料,建议使用PVC卷材地面或环氧树脂自流坪地面,颜色选择以色相较弱的浅色为宜。
2.门窗
实验场门窗必须具有足够的通风透气、隔音性能,门应带锁,属外开方式,可以自动关闭。门宽应不低于1.5 m,以方便仪器设备和文物的进出。窗户应具有高密闭性,利于自然采光,目前多采用铝合金、塑钢材质的中空玻璃单层密闭窗。
3.室内供水和排放
应按功能合理安装高纯水设备,布置进出水管管道,服务于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文物病害分析室、生物实验室应具有废气、污水处理排放设施和污物处理措施。
4.供电及照明
实验室灯光需要亮度适当,照度均匀,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应以自然光照明为主。布置实验仪器较多的房间以及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均应配备专用地线。文物标本室展示区需要按博物馆展示照明标准配备灯光。
5.实验和修复工作台
修复室工作台应按各类文物保护修复室和实验室具体工作需求进行定制,有机和无机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应各配置工作位20个,工作位配备工具架,用来放置常用设备及常用修复材料。工作台上部安置通风设备,随时吸纳操作产生的粉尘和烟雾。
6.室内温湿度控制和强制通风
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文物标本室的室内环境温湿度应可被调节控制。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文物环境调控实验室应设计安装专用通风橱以及配套的通风管路设施。
7.安防及消防设施
文物保护修复室、仪器室和实验室的安全防范和消防要求应适用GA 27—2002、GB 50348—2004和GB 50016—2006等国家标准,并符合校园安全消防设计和管理标准。
四、结论
文物保护修复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手工艺操作实践能力。因此,针对教学培养目标,构建适用高效、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教学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文物保护人才的基础。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改革《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修复教学实验室建设标准研究》(2019Z01)项目阶段性成果,并推广应用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文物修复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
刘国庆,1974年9月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文物鉴定与修复、古建筑保护)。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
②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30238—2013,《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规范化建设和仪器设备基本要求》,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