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运用尝试教育重唤“新生”的教学经验,并企图通过这个既有的教学成果,对目前的创新性教育,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尝试教育;体会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运用尝试教育重唤“新生”的教学经验,并企图通过这个既有的教学成果,对目前的创新性教育,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故事的背景在2013年寒假。2013年寒假,一个师范同学对我说:“亲属家的孩子数学成绩很差,孩子对学数学也不感兴趣,请教过许多人给辅导,但考试成绩仍然不好。你就帮帮这孩子吧!”在这位同学和她的亲戚的多次恳求下,我终于答应了帮助这个五年级的孩子。
当我充满信心地来到她家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竟然不出房间,被家长叫了许久,才肯出来,坐到离我距离较远的位置,像秤砣一样陷进沙发里,脸埋进了膝盖。她的爸爸、妈妈都让她给我问好,过了许久,她终于难为情地说出两个字“您好”听到她这样说,我就赶快深入了解她。耐心地与她交谈,之后,我发现她渐渐抬起了头,我对她讲:“我只会指导你学习,不会像别的老师那样给你讲课,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你相信我吗?可是她对我的话充满了疑惑,眼神中映射出迷茫的目光,面无表情。我利用这个机会,给她拿出下学期才能用到的六年级数学教材“你试试看好吗?”
对于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来说,学习基础薄弱,但我为何不直接给她补欠缺的知识,而要她自己尝试掌握新知识呢?
30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补旧知识”会使学困生失败的心理受到重挫,学困生一般在心灵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伤,医治学困生心灵上的创伤,使她由自暴自卑到自主自强,这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转化过程,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从另一个角度想,她们会想自己只能是要用补习的手段才能学会,从而导致她们的求知欲望逐渐丧失,尝试学习的想法也将变成泡影。我认为对学困生的教育,首要任务是引导她们鼓起敢于尝试的勇气,找回自信。
可怎么填补旧知识的“漏洞”呢?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情绪,我经过再三斟酌,决定在讲授新知识前把旧知识预设进去,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这样能引起她的兴趣,在暂时成功的前提下,研究新知识。
“准备题”设计,是我在新知识尝试教学中重点突破之处。如:学习《分数乘法》一课中,我设计了下列两道准备题:(1)7+7+7+7+7+7等于几?你想怎么来计算?你知道加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吗?(2)1/3+ 1/3+ 1/3 +1/3等于几?你说可以用乘法计算吗?
他第一题用乘法和加法做都对了,成功与喜悦洋溢在她的脸上,第二题她说只能用加法,得出4/12,错误答案。从她的答案中我“诊断”出她会算整数的加法,可分数加法的算法却没有掌握,即“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于是趁热打铁,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结果她豁然开朗,把错误的计算结果改正过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接着,让她自主尝试做题了。我从教科书中精心选出一道题当作“尝试题,”并跟她说:“你试着自己尝试一下,如果做不出来,再去看相关教材你。”起初,她不习惯自己独立做题,不能聚精会神思考问题,看完例题后做一道“尝试题”要花费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我只能耐心等待,等她慢慢地消化理解,不急不躁。
因为我深知:学困生最大问题之一:学习能力较差,不善于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需要较长时间。问题之二:让老师真正为难的是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不高,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强化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过了20天,主动尝试的学习方法对于她来说逐渐适应了。一般15分钟左右就能愉快的从座位上跑过来并胸有成竹,我被她的喜悦所感染,我批阅着“尝试题”,不由自主的说:“对了,又对了”就在这时我会及时表扬她一番,帮她树立学习自信。不久之后,她就像上足劲的齿轮不停地学习,她變得乐学、爱学,开始享受学习的乐趣了。
通过对学困生的尝试教育培养出自信,端正了态度,接下来重在“锻炼思维”了。
采用塔“梯子,”帮学生自己“爬”上去,构建出从已知到未知的跳跃的“垫脚石”。记得曾经有这样一道题,王奶奶买了100斤萝卜,晒干后,质量就减少1/5,问:王奶奶能剩多少萝卜干?她没有能力完成,老师就要把题降低难度,搭合适的“梯子”帮她爬上去。我在原题上加了个问号:“100斤萝卜干中有过少水?”形成一个思维结点。原题思维环节分成两步,于是第一步问题解决了,第二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起来的,并不是教师单一讲出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是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思维过程中留下枯燥的记忆,学生自主尝试的学习则是将思维的权力重新归还给学生,有了思维的参与,学习活动才会有乐趣,每次攻破难题的体验才鲜活起来,从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有些题目思维过程不难,但对于题目中有难理解的词,也会阻隔孩子的解题思路。如“一千瓦时电碳排放是500克,一吨自来水的碳排放量是一千瓦时电的2/5,一顿自来水的碳排放量是多少克?”她的思维陷入对“碳排放量”的理解上,这陌生词汇成为她不可逾越的思维高山。我完全能直接解释“碳排放量”的含义,这样她也会顺利地做出这一题,可是,这样就忽略了学困生思维不灵活审题困难,今后做题时遇到相似的情况她仍然不会“绕道”。
针对以上情况,我就运用尝试教学“改情景”的方法,如:编一道题,爸爸的体重有80kg,孩子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1/10,问:孩子多少kg?她轻松地做出来了。培养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求本舍末解析能力。
尝试教学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重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新知识结构。
对于学生来讲,尝试教育這个教学改革的心理,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勇于战胜自我的精神,它正是中国孩子最缺乏而又最为需要的一种未来成长和竞争的能力。这个当初从抗拒学习,到能自学,也能学会了,从当初的灰心,疑惑到乐观而自信,那位见了老师就胆怯,羞涩的女孩,变成了善讲好谈的小说客。
在一次相遇中她对我说:“老师,您的教法改变了我的学习状况,唤起我学习的热情,现在我期盼考试”。现在这个女孩已经步入初中,对于她学习成绩的获得,其父母非常感激,并对老师的尝试教育方法给予高度的称赞。对于那位受益匪浅的学生,则是学习成绩逐渐上升,并且每天都使用这种尝试的方法进行超前学习。
作者简介
胡敬贤,女,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为沈阳市铁西区艳粉一校高级教师。
作者单位
沈阳市铁西区艳粉一校 辽宁省沈阳市 110020
【关键词】尝试教育;体会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运用尝试教育重唤“新生”的教学经验,并企图通过这个既有的教学成果,对目前的创新性教育,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故事的背景在2013年寒假。2013年寒假,一个师范同学对我说:“亲属家的孩子数学成绩很差,孩子对学数学也不感兴趣,请教过许多人给辅导,但考试成绩仍然不好。你就帮帮这孩子吧!”在这位同学和她的亲戚的多次恳求下,我终于答应了帮助这个五年级的孩子。
当我充满信心地来到她家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竟然不出房间,被家长叫了许久,才肯出来,坐到离我距离较远的位置,像秤砣一样陷进沙发里,脸埋进了膝盖。她的爸爸、妈妈都让她给我问好,过了许久,她终于难为情地说出两个字“您好”听到她这样说,我就赶快深入了解她。耐心地与她交谈,之后,我发现她渐渐抬起了头,我对她讲:“我只会指导你学习,不会像别的老师那样给你讲课,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你相信我吗?可是她对我的话充满了疑惑,眼神中映射出迷茫的目光,面无表情。我利用这个机会,给她拿出下学期才能用到的六年级数学教材“你试试看好吗?”
对于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来说,学习基础薄弱,但我为何不直接给她补欠缺的知识,而要她自己尝试掌握新知识呢?
30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补旧知识”会使学困生失败的心理受到重挫,学困生一般在心灵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伤,医治学困生心灵上的创伤,使她由自暴自卑到自主自强,这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转化过程,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从另一个角度想,她们会想自己只能是要用补习的手段才能学会,从而导致她们的求知欲望逐渐丧失,尝试学习的想法也将变成泡影。我认为对学困生的教育,首要任务是引导她们鼓起敢于尝试的勇气,找回自信。
可怎么填补旧知识的“漏洞”呢?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情绪,我经过再三斟酌,决定在讲授新知识前把旧知识预设进去,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这样能引起她的兴趣,在暂时成功的前提下,研究新知识。
“准备题”设计,是我在新知识尝试教学中重点突破之处。如:学习《分数乘法》一课中,我设计了下列两道准备题:(1)7+7+7+7+7+7等于几?你想怎么来计算?你知道加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吗?(2)1/3+ 1/3+ 1/3 +1/3等于几?你说可以用乘法计算吗?
他第一题用乘法和加法做都对了,成功与喜悦洋溢在她的脸上,第二题她说只能用加法,得出4/12,错误答案。从她的答案中我“诊断”出她会算整数的加法,可分数加法的算法却没有掌握,即“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于是趁热打铁,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结果她豁然开朗,把错误的计算结果改正过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接着,让她自主尝试做题了。我从教科书中精心选出一道题当作“尝试题,”并跟她说:“你试着自己尝试一下,如果做不出来,再去看相关教材你。”起初,她不习惯自己独立做题,不能聚精会神思考问题,看完例题后做一道“尝试题”要花费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我只能耐心等待,等她慢慢地消化理解,不急不躁。
因为我深知:学困生最大问题之一:学习能力较差,不善于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需要较长时间。问题之二:让老师真正为难的是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不高,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强化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过了20天,主动尝试的学习方法对于她来说逐渐适应了。一般15分钟左右就能愉快的从座位上跑过来并胸有成竹,我被她的喜悦所感染,我批阅着“尝试题”,不由自主的说:“对了,又对了”就在这时我会及时表扬她一番,帮她树立学习自信。不久之后,她就像上足劲的齿轮不停地学习,她變得乐学、爱学,开始享受学习的乐趣了。
通过对学困生的尝试教育培养出自信,端正了态度,接下来重在“锻炼思维”了。
采用塔“梯子,”帮学生自己“爬”上去,构建出从已知到未知的跳跃的“垫脚石”。记得曾经有这样一道题,王奶奶买了100斤萝卜,晒干后,质量就减少1/5,问:王奶奶能剩多少萝卜干?她没有能力完成,老师就要把题降低难度,搭合适的“梯子”帮她爬上去。我在原题上加了个问号:“100斤萝卜干中有过少水?”形成一个思维结点。原题思维环节分成两步,于是第一步问题解决了,第二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起来的,并不是教师单一讲出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是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思维过程中留下枯燥的记忆,学生自主尝试的学习则是将思维的权力重新归还给学生,有了思维的参与,学习活动才会有乐趣,每次攻破难题的体验才鲜活起来,从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有些题目思维过程不难,但对于题目中有难理解的词,也会阻隔孩子的解题思路。如“一千瓦时电碳排放是500克,一吨自来水的碳排放量是一千瓦时电的2/5,一顿自来水的碳排放量是多少克?”她的思维陷入对“碳排放量”的理解上,这陌生词汇成为她不可逾越的思维高山。我完全能直接解释“碳排放量”的含义,这样她也会顺利地做出这一题,可是,这样就忽略了学困生思维不灵活审题困难,今后做题时遇到相似的情况她仍然不会“绕道”。
针对以上情况,我就运用尝试教学“改情景”的方法,如:编一道题,爸爸的体重有80kg,孩子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1/10,问:孩子多少kg?她轻松地做出来了。培养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求本舍末解析能力。
尝试教学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重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新知识结构。
对于学生来讲,尝试教育這个教学改革的心理,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勇于战胜自我的精神,它正是中国孩子最缺乏而又最为需要的一种未来成长和竞争的能力。这个当初从抗拒学习,到能自学,也能学会了,从当初的灰心,疑惑到乐观而自信,那位见了老师就胆怯,羞涩的女孩,变成了善讲好谈的小说客。
在一次相遇中她对我说:“老师,您的教法改变了我的学习状况,唤起我学习的热情,现在我期盼考试”。现在这个女孩已经步入初中,对于她学习成绩的获得,其父母非常感激,并对老师的尝试教育方法给予高度的称赞。对于那位受益匪浅的学生,则是学习成绩逐渐上升,并且每天都使用这种尝试的方法进行超前学习。
作者简介
胡敬贤,女,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为沈阳市铁西区艳粉一校高级教师。
作者单位
沈阳市铁西区艳粉一校 辽宁省沈阳市 1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