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许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值得小学语文老师们深入研究的热门问题。尤其是如何上好一堂作文课,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们更是各显神通,观点各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我认为一堂好的作文课必须做到“五忌”。
1 忌教师满堂灌,讲得过多
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很多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老想到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害怕他们写不好,仍然要给学生详细地讲审题、立意、组材、构思;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甚至为学生划分段落,要求每段写什么;有的老师还煞费苦心地在每段后面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美词佳句,以备学生作文之用。往往一节课花费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其结果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由于每次作文时独立审题、构思的时间都被教师占去了,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作文靠老师的惡习,平时不认真观察、思考,作文时就依样画葫芦,习作质量当然高不了。
2 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习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里强调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训练作文。离开了实际生活的作文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找不到习作材料,就无法下笔,无话可写。比如:学习《赵州桥》后,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假如将题目命作《XX》大桥,城市的孩子就会感到比较好写;相反农村的孩子就会感到较难一些。因为城市的孩子相对比农村的孩子对桥的感受更真切一些。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在指导习作时,不能搞一刀切,可以要求城市的孩子写好《XX大桥》,同时要求农村的孩子写自己喜欢的一处家乡的建筑之类,这样更容易激活思维,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如果长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调动学生积蓄,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使他们很容易地写出一篇篇合乎要求的作文来,而且能较容易地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3 忌教师没有全局观念,写作训练缺乏系统性
对于作文教学,教材是按照年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习作系统训练的,在安排上注重了整体性和阶段性。教师上作文课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位教师都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周密地安排,扎实地训练。即按阶段目标的要求各有侧重,根据作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比如:低年级的作文指导应以学生多读多说为重点,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中年级作文指导应以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为侧重点,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高年级的作文指导应在中年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学生的写作探索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同时在布局谋篇上多下功夫。若能如此周密地按计划坚持训练,定能稳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忌不注重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作文训练的凭借。教材每单元习作内容就是有意识地根据这单元阅读教学主题安排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正是学生习作的好蓝本,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读写结合,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可是一些教师在上习作指导课时,不联系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好的文章结构形式、好的写作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甚至完全将阅读教学与写作分家,读归读,写归写,井水不犯河水,结果那些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好写法、好境界都还给了作者,而写出的文章词不达意,结构零乱,叫人目不忍睹。将直接导致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时间一长,写作文失去标准,写作水平当然难以提高。
5 重写作指导,轻写作评价
学生进行一次习作之后,老师总能从其习作过程及文章中发现点滴的进步以及不足之处,如果抓住契机对学生的习作过程与习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更增添写作的信心,还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认清努力的方向。而有些老师却只重视写作指导,轻视写作评价,以为评价就是批改作文,打个分数,再写上几句评语就万事大吉了。在进行写作评价前不认真观察学生的习作过程,不仔细分析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不够中肯、详尽。新课标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老师在每次习作后都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进行评价,让评价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又一有效手段。
1 忌教师满堂灌,讲得过多
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很多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老想到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害怕他们写不好,仍然要给学生详细地讲审题、立意、组材、构思;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甚至为学生划分段落,要求每段写什么;有的老师还煞费苦心地在每段后面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美词佳句,以备学生作文之用。往往一节课花费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其结果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由于每次作文时独立审题、构思的时间都被教师占去了,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作文靠老师的惡习,平时不认真观察、思考,作文时就依样画葫芦,习作质量当然高不了。
2 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习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里强调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训练作文。离开了实际生活的作文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找不到习作材料,就无法下笔,无话可写。比如:学习《赵州桥》后,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假如将题目命作《XX》大桥,城市的孩子就会感到比较好写;相反农村的孩子就会感到较难一些。因为城市的孩子相对比农村的孩子对桥的感受更真切一些。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在指导习作时,不能搞一刀切,可以要求城市的孩子写好《XX大桥》,同时要求农村的孩子写自己喜欢的一处家乡的建筑之类,这样更容易激活思维,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如果长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调动学生积蓄,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使他们很容易地写出一篇篇合乎要求的作文来,而且能较容易地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3 忌教师没有全局观念,写作训练缺乏系统性
对于作文教学,教材是按照年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习作系统训练的,在安排上注重了整体性和阶段性。教师上作文课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位教师都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周密地安排,扎实地训练。即按阶段目标的要求各有侧重,根据作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比如:低年级的作文指导应以学生多读多说为重点,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中年级作文指导应以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为侧重点,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高年级的作文指导应在中年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学生的写作探索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同时在布局谋篇上多下功夫。若能如此周密地按计划坚持训练,定能稳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忌不注重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作文训练的凭借。教材每单元习作内容就是有意识地根据这单元阅读教学主题安排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正是学生习作的好蓝本,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读写结合,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可是一些教师在上习作指导课时,不联系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好的文章结构形式、好的写作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甚至完全将阅读教学与写作分家,读归读,写归写,井水不犯河水,结果那些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好写法、好境界都还给了作者,而写出的文章词不达意,结构零乱,叫人目不忍睹。将直接导致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时间一长,写作文失去标准,写作水平当然难以提高。
5 重写作指导,轻写作评价
学生进行一次习作之后,老师总能从其习作过程及文章中发现点滴的进步以及不足之处,如果抓住契机对学生的习作过程与习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更增添写作的信心,还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认清努力的方向。而有些老师却只重视写作指导,轻视写作评价,以为评价就是批改作文,打个分数,再写上几句评语就万事大吉了。在进行写作评价前不认真观察学生的习作过程,不仔细分析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不够中肯、详尽。新课标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老师在每次习作后都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进行评价,让评价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又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