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时,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日益增大。本文对照“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及特征,对照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子,提出中国经济原有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保证,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分析 风险因子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为: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增长率出现回落,被锁定在中等收入区间,无法跨越并进入为高收入高家行列。
按世界银行2015年的最新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1997年以前属于低收入国家,1998年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010年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特点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失败的结果。中等收入国家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其发展战略和增长模式必须随环境约束和需求变化而调整。更多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水平徘徊时,还面临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政局震荡、社会混乱等问题。这些非经济因素其本身是经济增长失去动力的结果,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例如,经过多年经济增长并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的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他们最终未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是经历了1990年的大变局,出现了政权解体和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曾经位于全球最富裕国家之列,但最终因经济和社会因素而出现增长长期停滞、社会持续动荡等局面。这些国家都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未能及时改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
三、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子
随着全球经济震荡调整,中国经济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约束上都面临较大压力。“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日益凸显。
第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中国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低成本要素推动下的投资和外需推动。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过去在高速经济增长下长期掩盖的问题就会全面暴露,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的后遗症。
第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乡收入比在1978年为2.57:1,2010年达3.23:1。目前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二代农民工”的出现,表明中国出现了社会社会流动性在下降,阶层固化的苗头。
第三、公共服务品短缺。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模式调整时期,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品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教育、医疗等发展水平显著滞后,社会公共服务品缺位正是政府职能界线不清,公共服务不到位,职能尚未转变的结果。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
1. 跨越增长陷阱,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由上面分析可知,大多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是由于增长模式未能成功转变,落入“增长陷阱”。因此,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必须转变增长模式,改变对低成本粗放型增长模式的依赖,铸就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增长模式。这即是外部生存空间缩小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2. 跨越福利陷阱,保障公民福利与经济增长同步
历史经验证明,目前发达国家主要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几乎都是这些国家在其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处于上升期逐步渐立的。例如,法国1970年代首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GDP增长率在4.3%——7.0%左右。而拉美国家在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时,则普遍落后于经济增长步伐。因此,中国社保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这即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公民福利与经济增长同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道义要求。
3. 跨越体制障碍,实现体制创新
中国目前存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障碍,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如下弊端:即存在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提高微观经济活力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
[2](日)吉尔《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 中信出版社,2008年
[3]Ohno. K.,“Overcom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The Challenge for East Asian High Performers”, Working Paper,Presented at WB Conference. 2009
[4]全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经验及启示 [J].《世界经济研究》2012.2
[5]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对策 [J].《研究学动态》2009.7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分析 风险因子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为: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增长率出现回落,被锁定在中等收入区间,无法跨越并进入为高收入高家行列。
按世界银行2015年的最新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1997年以前属于低收入国家,1998年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010年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特点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失败的结果。中等收入国家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其发展战略和增长模式必须随环境约束和需求变化而调整。更多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水平徘徊时,还面临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政局震荡、社会混乱等问题。这些非经济因素其本身是经济增长失去动力的结果,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例如,经过多年经济增长并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的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他们最终未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是经历了1990年的大变局,出现了政权解体和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曾经位于全球最富裕国家之列,但最终因经济和社会因素而出现增长长期停滞、社会持续动荡等局面。这些国家都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未能及时改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
三、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子
随着全球经济震荡调整,中国经济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约束上都面临较大压力。“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日益凸显。
第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中国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低成本要素推动下的投资和外需推动。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过去在高速经济增长下长期掩盖的问题就会全面暴露,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的后遗症。
第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乡收入比在1978年为2.57:1,2010年达3.23:1。目前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二代农民工”的出现,表明中国出现了社会社会流动性在下降,阶层固化的苗头。
第三、公共服务品短缺。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模式调整时期,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品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教育、医疗等发展水平显著滞后,社会公共服务品缺位正是政府职能界线不清,公共服务不到位,职能尚未转变的结果。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
1. 跨越增长陷阱,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由上面分析可知,大多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是由于增长模式未能成功转变,落入“增长陷阱”。因此,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必须转变增长模式,改变对低成本粗放型增长模式的依赖,铸就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增长模式。这即是外部生存空间缩小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2. 跨越福利陷阱,保障公民福利与经济增长同步
历史经验证明,目前发达国家主要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几乎都是这些国家在其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处于上升期逐步渐立的。例如,法国1970年代首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GDP增长率在4.3%——7.0%左右。而拉美国家在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时,则普遍落后于经济增长步伐。因此,中国社保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这即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公民福利与经济增长同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道义要求。
3. 跨越体制障碍,实现体制创新
中国目前存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障碍,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如下弊端:即存在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提高微观经济活力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
[2](日)吉尔《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 中信出版社,2008年
[3]Ohno. K.,“Overcom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The Challenge for East Asian High Performers”, Working Paper,Presented at WB Conference. 2009
[4]全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经验及启示 [J].《世界经济研究》2012.2
[5]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对策 [J].《研究学动态》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