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公正实现的程度和状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公正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高校进行公正校园建设,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必要和可行的,而建构公正的高校校园,重在公正制度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正校园 公正制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结合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提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着力生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形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博爱情怀和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自觉地为祖国的强大、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作贡献;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规范。
要真正在大学生头脑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思想的教育、理论的灌输之外,必须以教育生态的视点来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即全面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而在各种社会生态要素中,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状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社会公正的全面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会公正全面实现之前,实现局部的社会公正即校园公正不仅可行,而且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必要。因此,建构公正校园不失为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路径。
公正校园的内涵和要求
一般而言,所谓公正就是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利益分配公平合理、处事待人一视同仁。具体到社会关系之中,公正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司法的公正和人道主义的公平,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具体到高校校园,公正就是指所有的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平等、利益合理分配并得到切实保障、机会均等、处罚公平合理,每个主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得到善待,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共享学校发展带来的成果。达成上述公正状态的校园就可以称之为公正校园。一个公正校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公正校园应该是充满自由和平等的校园。一、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在校园中所有个体享有权利与其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必须对等,不存在某些群体享有更多的权利而少履行义务的特权现象;二、机会的均等。校园内所有获取身份、职务、荣誉和物质待遇的机会应该向条件相同的群体开放,不存在歧视和漠视某些个体获取这些权益的现象;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在校园内所有的成员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存在对法律赋予的自由权利进行打压的现象,并且这种自由权利对于每个个体完全平等。
其次,公正校园应该使校园内的利益在各个群体和个体之间得以合理分配并能得到充分保障。这里所说的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荣誉、职位、权力等精神性利益。具体说来:一、所有的利益应该严格按贡献进行分配,避免人情、裙带、权势等因素在分配过程中发生作用,更要杜绝钱权交易影响分配过程和结果的现象发生;二、在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在承认一定分配差距的同时,避免分配差距过大而出现两极分化;三、分配的结果能够得到普遍而公开的监督,并能使不合理的分配结果能够得到纠正。
第三,公正校园还应该具有善待个体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人格,尊重他们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主体性、创造性能得到释放;二、关怀校园内的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三、对违规者的处罚应该公平合理,并能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建设公正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如前所述,社会公正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具有决定作用,但是,社会公正的全面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情况下,通过建设公正校园来生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必要和可行的替代路径选择。
之所以说其具有必要性,是因为校园公正实现的程度如何,对大学生是否能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校园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缩影;如果校园中出现不公正的现象,他们将会耳闻目睹,并将其作为他们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深刻的判断依据,同时也将成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客观依据。在大学生日益增强的主体性作用下,无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正面宣传和引导,都很难改变他们自己对社会、对党和国家宣示的价值体系的评价和判断。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期望培养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都将成为空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作任务也就很难实现。
其可行性则在于:首先,高校校园聚集着中国社会绝大部分的知识精英,他们是中国社会理性和良知的象征,也应该是社会公正的倡导者和代言人。因此,相比较其他社会生态圈而言,高校校园更容易产生公正的精神因子,形成公正的道德氛围;其次,相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建立一个公正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而言,在高校中对校园环境着手进行改善、建立一个公正的校园环境是易于实现的。这是因为,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利益关系也比较单纯,只要高校领导层认识到建构公正校园的重要意义,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神,对现行不公正现象进行治理,并加大公正制度建设的力度,建构一个公正的校园环境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公正的校园环境中,他们对社会公正的看法和全面实现社会公正的信心都会得到极大的改观,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生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以公正制度建设促进公正校园的建构
在加强公正校园建构过程中,领导者的关注和身体力行,对校园成员的公正品德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根本的路径选择应该是校园公正制度建设。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对于公正而言,公正的制度可以使不公正的行为无法横行,不公正的制度可以使公正的人无法公正。因此,加强公正校园建设重在公正制度建设。
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看,加强以下制度的公正性建设尤为紧迫:一、领导制度方面,要建立公开民主的决策机制、财务和人事监督机制,以防止权利大于义务的特权现象以及滥用职权以谋取私利的现象发生。二、分配制度方面,首先要严格贯彻功绩制原则,既要防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又要杜绝人情、裙带和权势因素在分配中发生作用;其次要建立分配中的调剂机制,防止分配差距过大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第三要建立起分配中的纠错机制,对不合理的分配结果及时纠正。三、招生收费制度方面,在招生时应该确保录取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机会平等原则招录合格生源,杜绝“人情生”、“金钱生”的产生;在收费上,要严格执行国家管理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在入校和毕业时对贫困学生建立“绿色通道”,避免出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入不了学或毕不了业的现象。四、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首先要以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避免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漠视和压制;其次在学业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学业管理制度,严防学生通过考试作弊或贿赂手段获取成绩现象的产生;第三,在学生评优、入党、提干过程中,要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评选机制,确保优秀、积极、能干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荣誉和身份,防止评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第四,在资助和保障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人性化的学生资助和保障制度,使学生中的贫困群体真正能得到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防止资助过程中设置门槛或者挪用、克扣资助款等现象的发生;最后,在违纪处罚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和具有人性化的处罚制度,既要防止严罚重惩、以罚促管、以罚代教的倾向,使违规学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又要防止以钱代罚现象的发生。
总之,高校只有加强校园公正制度建设,一个公正的校园才会得以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任务终会真正实现。(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D395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正校园 公正制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结合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提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着力生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形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博爱情怀和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自觉地为祖国的强大、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作贡献;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规范。
要真正在大学生头脑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思想的教育、理论的灌输之外,必须以教育生态的视点来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即全面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而在各种社会生态要素中,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状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社会公正的全面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会公正全面实现之前,实现局部的社会公正即校园公正不仅可行,而且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必要。因此,建构公正校园不失为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路径。
公正校园的内涵和要求
一般而言,所谓公正就是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利益分配公平合理、处事待人一视同仁。具体到社会关系之中,公正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司法的公正和人道主义的公平,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具体到高校校园,公正就是指所有的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平等、利益合理分配并得到切实保障、机会均等、处罚公平合理,每个主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得到善待,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共享学校发展带来的成果。达成上述公正状态的校园就可以称之为公正校园。一个公正校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公正校园应该是充满自由和平等的校园。一、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在校园中所有个体享有权利与其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必须对等,不存在某些群体享有更多的权利而少履行义务的特权现象;二、机会的均等。校园内所有获取身份、职务、荣誉和物质待遇的机会应该向条件相同的群体开放,不存在歧视和漠视某些个体获取这些权益的现象;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在校园内所有的成员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存在对法律赋予的自由权利进行打压的现象,并且这种自由权利对于每个个体完全平等。
其次,公正校园应该使校园内的利益在各个群体和个体之间得以合理分配并能得到充分保障。这里所说的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荣誉、职位、权力等精神性利益。具体说来:一、所有的利益应该严格按贡献进行分配,避免人情、裙带、权势等因素在分配过程中发生作用,更要杜绝钱权交易影响分配过程和结果的现象发生;二、在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在承认一定分配差距的同时,避免分配差距过大而出现两极分化;三、分配的结果能够得到普遍而公开的监督,并能使不合理的分配结果能够得到纠正。
第三,公正校园还应该具有善待个体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人格,尊重他们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主体性、创造性能得到释放;二、关怀校园内的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三、对违规者的处罚应该公平合理,并能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建设公正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如前所述,社会公正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具有决定作用,但是,社会公正的全面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情况下,通过建设公正校园来生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必要和可行的替代路径选择。
之所以说其具有必要性,是因为校园公正实现的程度如何,对大学生是否能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校园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缩影;如果校园中出现不公正的现象,他们将会耳闻目睹,并将其作为他们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深刻的判断依据,同时也将成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客观依据。在大学生日益增强的主体性作用下,无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正面宣传和引导,都很难改变他们自己对社会、对党和国家宣示的价值体系的评价和判断。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期望培养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都将成为空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作任务也就很难实现。
其可行性则在于:首先,高校校园聚集着中国社会绝大部分的知识精英,他们是中国社会理性和良知的象征,也应该是社会公正的倡导者和代言人。因此,相比较其他社会生态圈而言,高校校园更容易产生公正的精神因子,形成公正的道德氛围;其次,相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建立一个公正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而言,在高校中对校园环境着手进行改善、建立一个公正的校园环境是易于实现的。这是因为,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利益关系也比较单纯,只要高校领导层认识到建构公正校园的重要意义,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神,对现行不公正现象进行治理,并加大公正制度建设的力度,建构一个公正的校园环境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公正的校园环境中,他们对社会公正的看法和全面实现社会公正的信心都会得到极大的改观,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生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以公正制度建设促进公正校园的建构
在加强公正校园建构过程中,领导者的关注和身体力行,对校园成员的公正品德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根本的路径选择应该是校园公正制度建设。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对于公正而言,公正的制度可以使不公正的行为无法横行,不公正的制度可以使公正的人无法公正。因此,加强公正校园建设重在公正制度建设。
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看,加强以下制度的公正性建设尤为紧迫:一、领导制度方面,要建立公开民主的决策机制、财务和人事监督机制,以防止权利大于义务的特权现象以及滥用职权以谋取私利的现象发生。二、分配制度方面,首先要严格贯彻功绩制原则,既要防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又要杜绝人情、裙带和权势因素在分配中发生作用;其次要建立分配中的调剂机制,防止分配差距过大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第三要建立起分配中的纠错机制,对不合理的分配结果及时纠正。三、招生收费制度方面,在招生时应该确保录取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机会平等原则招录合格生源,杜绝“人情生”、“金钱生”的产生;在收费上,要严格执行国家管理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在入校和毕业时对贫困学生建立“绿色通道”,避免出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入不了学或毕不了业的现象。四、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首先要以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避免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漠视和压制;其次在学业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学业管理制度,严防学生通过考试作弊或贿赂手段获取成绩现象的产生;第三,在学生评优、入党、提干过程中,要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评选机制,确保优秀、积极、能干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荣誉和身份,防止评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第四,在资助和保障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人性化的学生资助和保障制度,使学生中的贫困群体真正能得到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防止资助过程中设置门槛或者挪用、克扣资助款等现象的发生;最后,在违纪处罚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和具有人性化的处罚制度,既要防止严罚重惩、以罚促管、以罚代教的倾向,使违规学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又要防止以钱代罚现象的发生。
总之,高校只有加强校园公正制度建设,一个公正的校园才会得以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任务终会真正实现。(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D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