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潘神的迷宫》故事背景是二战时期的西班牙,电影同时讲述了法西斯独裁者对游击队的剿杀和小女孩奥菲利亚漫游魔幻世界的故事。虽然带有魔幻色彩,但该影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魔幻或童话电影。影片甚至带有惊悚色彩,其悲剧结尾更是表明这是一部颠覆传统童话故事的黑色童话。本文试图通过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批评方法,分析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圣经》原型,并探讨电影所展现的反传统童话的黑色童话对于表达该电影主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潘神的迷宫》 《圣经》 原型 黑色童话
一 引言
由墨西哥著名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西班牙语电影《潘神的迷宫》是一部被称为是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童话电影。它不像一般童话那样,有着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圆满结局,而是一部少见的、带有惊悚色彩和悲剧结尾的黑色童话。该影片的故事通过两条主线同时展开,它叙述了魔幻和现实两个世界的故事。在魔幻的世界中,12岁的小姑娘奥菲利亚意外发现了一个迷宫。迷宫中的潘神告诉奥菲利亚,她其实是地下王国的公主,并答应要带她重返她曾出走的地下王国。不过,奥菲利亚必须严格按照潘神的要求完成三个艰巨的任务才有权利重返地下王国。于是,奥菲利亚开始了她的魔幻世界之旅,并且经历了重重考验。而在现实世界中,影片则描述了在二战期间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一位凶横残忍的法西斯上尉军官,也就是奥菲利亚的继父剿杀游击队员的故事。1944年,西班牙处在法西斯独裁统治下,当权者对反法西斯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运动实行了异常残酷的镇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奥菲利亚随她临产的母亲来到继父的营地,电影中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本文将从《圣经》原型入手,分析该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以进一步探究电影中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童话是怎样更好地向观众传达了电影批判二战的这一主旨的。
二 《潘神的迷宫》中的《圣经》原型
1 “伊甸园”和“原罪”原型
根据《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第三章的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们不听从上帝的告诫,在撒旦的引诱下,偷偷食了善恶树上的果实而犯下了原罪,从此失去上帝的宠爱,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并受到男人必须努力劳作、女人必须经历生娩之苦的惩罚。《圣经》中写道:“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在电影《潘神的迷宫》的一开头,画外音讲述了一个及其相似的童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没有谎言欺骗和痛苦的地下王国,住着一位小公主。她一直向往地上的人间世界,于是违背禁令,偷偷跑到人间。结果,地上强烈的太阳光抹消了小公主的记忆,使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电影中,小奥菲利亚到达法西斯军官营地的当晚,在附近的一个迷宫中见到了潘神。潘神告诉小奥菲利亚,她其实就是从地下王国跑出来的小公主。影片中所说的地下王国正是来自于《圣经》中的“伊甸园”这一原型,而公主奥菲利亚的形象则与犯了原罪的亚当和夏娃的原型一致。
基督教认为,人类由于原罪必须在人间经历磨难,以赎清自己的罪孽,最终在死后重返伊甸园,即上帝所在的天堂。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必须在尘世辛勤劳作,经历众多磨难来赎清自己的原罪,只有这样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同样地,电影中的潘神答应带奥菲利亚回她的地下王国。但是为确保她的本性依旧,她必须在月圆之夜前完成交给她的三个任务。奥菲利亚在执行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历经艰难,最后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正与亚当夏娃赎原罪的情节完全一致。
2 “基督——替罪羊”原型
根据《圣经》旧约中利未记的记载,因为以色列人的罪孽深重,所以上帝告诉摩西,让亚伦和他的子孙前来献祭。所有祭祀中,有一项赎罪祭,即杀掉活山羊来献祭,以求得上帝对人类罪孽的宽恕。赎罪祭中的山羊其实就是替人类赎罪的替罪羊。尽管如此,人类的罪行还是太过深重,于是上帝决定派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亲自降临到人间,为世人赎罪。耶稣基督来到人间后,处处行善讲道,并最终作为世人的替罪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基督这一形象便成为了“基督——替罪羊”的原型。
电影中的奥菲利亚在执行潘神交给的第三个任务时,即使知道继父随时可能赶到,她仍然拒绝将弟弟交给拿着匕首、准备用婴儿的鲜血打开地下王国之门的潘神。她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是愿意为了弟弟的生命安全而放弃自己回地下王国的机会。生气的潘神转身离去,将奥菲利亚独自留在了迷宫。这时,残暴的继父赶来将自己儿子抱走,并枪杀了奥菲利亚。当游击队员和善良的女管家赶到时,奥菲利亚正倒在迷宫的中心,满身鲜血。她在女管家的摇篮曲中,安静地离去。在奥菲利亚死前,看到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巨大宫殿,她的父亲和母亲坐在高高的宝座上欢迎她。父亲说:“你用自己的血而不是无辜之人的血开启了大门,那才是最后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任务。”这句话与《圣经》新约希伯来书中的描述耶稣基督的话十分相似:“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可见,电影最后的高潮:奥菲利亚的死是来源于“基督——替罪羊”这一原型。与耶稣基督一样,她背负着人类的罪孽,自愿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来达到救赎众人的目的。
原型是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和众多文艺作品的传承流传下来的。它具有非凡的艺术力量,正如荣格所说,“一个原型的影响力……之所以激动我们是因为它发出了比我们自己的声音强烈得多的声音……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类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多个《圣经》原型,会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有一种亲切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慨叹不已的同时,也思索人性的善与恶。
三 对传统童话模式的解构
电影《潘神的迷宫》之所以被称作是一部不适宜儿童观看的童话故事片,除了因为其个别血腥的暴力场面和惊悚情节,更多的是由于影片中的魔幻世界不再是儿童向往的、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童话。“童话来自幻想,同样也来源于现实,童话世界向来是一个独立的神奇世界。”但是,在《潘神的迷宫》中,没有“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美满结局。这部影片借助于《圣经》原型,将传统模式的童话故事进行了解构,以向观众们展示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创伤。电影让残酷的、充满罪恶和欺骗的人类世界通过这一黑色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它的主旨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1 传统童话模式
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通常是主人公与恶势力作斗争,经历重重考验和磨难最终取得胜利,并重返自己的家园,从此与自己所爱的人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例如,格林童话中有名的童话故事《糖果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韩塞尔和格蕾特这对可怜的兄妹被狠心的继母遗弃在大森林中,他们饥饿难耐,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后来在大森林中闯进了一座糖果屋,兄妹俩便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不幸的是,这座糖果屋的主人是一个邪恶的女巫。她将兄妹俩关起来,打算将他们养胖后吃掉。这对小兄妹通过与女巫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最终脱离了魔掌,并且也找到了自己回家的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小姑娘。她梦见从一个兔子洞掉入一个奇妙的仙境,并在一只会说话的兔子的带领下一步步进入仙境,见到了很多荒诞好笑的人物或动物。在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爱丽丝还是回到了人间世界,结束了自己的梦中游历。20世纪英国魔幻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中,四个小孩无意间进入了另一个叫做纳尼亚的奇幻世界。他们在那里经历了重重历险,并和统治纳尼亚的恶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之后,终于使纳尼亚重归和平,他们也重新返回了人类世界。这些故事中,英雄们要么是在魔界或鬼怪居住之地经过英勇无畏的斗争后,凯旋而归,要么是在经历了奇幻的历险和游历后,最终回归人间世界。不论如何,他们最终的归宿都是与奇幻世界相比更让他们想念的故里:人类世界。
2 解构传统模式的黑色童话
电影《潘神的迷宫》中,上述传统的童话模式却被完全地解构了。童话的主角不再是人类世界的英雄或历险者,而是一位来自地下王国奇幻世界的公主。她所经历考验和磨难的世界也不再是魔幻世界或鬼怪之地,而变成了人类世界。人类变成了奥菲利亚要与之决斗的魔鬼或怪物。主人公千辛万苦想要逃离的也正是传统童话故事中人们最终的理想归宿之地:人类社会。这一点在电影所使用的《圣经》原型中也有所体现。电影中的地下王国采用了“伊甸园”的原型,说明它是个无忧无虑、没有罪恶和痛苦的理想世界。正如电影中所说:“那里不存在谎言欺骗,也没有痛苦。”而主人公奥菲利亚所经历的人间世界却充满谎言欺骗和痛苦:父亲死于战争,母亲身怀六甲,患病在床,最终死于难产。冷酷残忍的继父只关心自己即将出生的儿子,对妻子漠不关心,对奥菲利亚更是不闻不问。奥菲利亚的继父非常喜欢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抓捕到的革命分子。奥菲极力想要从这个世界逃离,她听从潘神安排,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任务,却因不愿牺牲弟弟生命而死在了继父的枪下。童话没有圆满的结局,却以主人公牺牲的悲剧收场。虽然电影中的恶势力维达尔最终被游击队击毙,但奥菲利亚的死表明《潘神的迷宫》是一部不同于以往童话的黑色童话。
年仅12岁的奥菲利亚看透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世的疾苦。她努力按照潘神的指示去完成任务,却依然逃离不了让她绝望的人类社会。正如奥菲利亚的妈妈卡门所说:“你一天天长大,不久你就会发现生活并非童话里描述的那般美好。这个世界很残酷,你会明白的,即使那很痛苦。”对传统的童话模式进行这样的解构,显然是想将充斥着谎言、罪恶和战争的人类社会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以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竟然变成了童话中主人公竭力想要逃离的“魔界”,人类的罪孽是何其深重啊!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潘神的迷宫》巧妙地运用了《圣经》中“伊甸园”、“原罪”和“基督——替罪羊”的原型,来安排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通过这些深入人心,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型意象,电影向我们讲述了小女孩奥菲利亚悲剧的魔幻之旅。其悲剧的结局说明,该影片一部解构传统模式的震撼人心的黑色童话。电影以出乎意料的悲惨结局,让观众痛苦地领悟到,奥菲利亚的魔幻世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甜美的童话世界。观众能从电影中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伤痛,电影批判和反思二战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不论是电影所使用的圣经原型,还是它向我们所展示的颠覆传统的黑色童话,都达到了电影最初的目的,也就是它的宣传口号中所说的:“以另类而纯洁的角度审视二战”。
参考文献:
[1] 《圣经》,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1996年版。
[2] 荣格,叶舒宪选编:《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 金学品、李媛、徐章新:《一部黑色的童话——评<潘神的迷宫>》,《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
(王文平,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关键词:《潘神的迷宫》 《圣经》 原型 黑色童话
一 引言
由墨西哥著名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西班牙语电影《潘神的迷宫》是一部被称为是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童话电影。它不像一般童话那样,有着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圆满结局,而是一部少见的、带有惊悚色彩和悲剧结尾的黑色童话。该影片的故事通过两条主线同时展开,它叙述了魔幻和现实两个世界的故事。在魔幻的世界中,12岁的小姑娘奥菲利亚意外发现了一个迷宫。迷宫中的潘神告诉奥菲利亚,她其实是地下王国的公主,并答应要带她重返她曾出走的地下王国。不过,奥菲利亚必须严格按照潘神的要求完成三个艰巨的任务才有权利重返地下王国。于是,奥菲利亚开始了她的魔幻世界之旅,并且经历了重重考验。而在现实世界中,影片则描述了在二战期间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一位凶横残忍的法西斯上尉军官,也就是奥菲利亚的继父剿杀游击队员的故事。1944年,西班牙处在法西斯独裁统治下,当权者对反法西斯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运动实行了异常残酷的镇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奥菲利亚随她临产的母亲来到继父的营地,电影中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本文将从《圣经》原型入手,分析该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以进一步探究电影中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童话是怎样更好地向观众传达了电影批判二战的这一主旨的。
二 《潘神的迷宫》中的《圣经》原型
1 “伊甸园”和“原罪”原型
根据《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第三章的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们不听从上帝的告诫,在撒旦的引诱下,偷偷食了善恶树上的果实而犯下了原罪,从此失去上帝的宠爱,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并受到男人必须努力劳作、女人必须经历生娩之苦的惩罚。《圣经》中写道:“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在电影《潘神的迷宫》的一开头,画外音讲述了一个及其相似的童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没有谎言欺骗和痛苦的地下王国,住着一位小公主。她一直向往地上的人间世界,于是违背禁令,偷偷跑到人间。结果,地上强烈的太阳光抹消了小公主的记忆,使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电影中,小奥菲利亚到达法西斯军官营地的当晚,在附近的一个迷宫中见到了潘神。潘神告诉小奥菲利亚,她其实就是从地下王国跑出来的小公主。影片中所说的地下王国正是来自于《圣经》中的“伊甸园”这一原型,而公主奥菲利亚的形象则与犯了原罪的亚当和夏娃的原型一致。
基督教认为,人类由于原罪必须在人间经历磨难,以赎清自己的罪孽,最终在死后重返伊甸园,即上帝所在的天堂。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必须在尘世辛勤劳作,经历众多磨难来赎清自己的原罪,只有这样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同样地,电影中的潘神答应带奥菲利亚回她的地下王国。但是为确保她的本性依旧,她必须在月圆之夜前完成交给她的三个任务。奥菲利亚在执行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历经艰难,最后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正与亚当夏娃赎原罪的情节完全一致。
2 “基督——替罪羊”原型
根据《圣经》旧约中利未记的记载,因为以色列人的罪孽深重,所以上帝告诉摩西,让亚伦和他的子孙前来献祭。所有祭祀中,有一项赎罪祭,即杀掉活山羊来献祭,以求得上帝对人类罪孽的宽恕。赎罪祭中的山羊其实就是替人类赎罪的替罪羊。尽管如此,人类的罪行还是太过深重,于是上帝决定派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亲自降临到人间,为世人赎罪。耶稣基督来到人间后,处处行善讲道,并最终作为世人的替罪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基督这一形象便成为了“基督——替罪羊”的原型。
电影中的奥菲利亚在执行潘神交给的第三个任务时,即使知道继父随时可能赶到,她仍然拒绝将弟弟交给拿着匕首、准备用婴儿的鲜血打开地下王国之门的潘神。她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是愿意为了弟弟的生命安全而放弃自己回地下王国的机会。生气的潘神转身离去,将奥菲利亚独自留在了迷宫。这时,残暴的继父赶来将自己儿子抱走,并枪杀了奥菲利亚。当游击队员和善良的女管家赶到时,奥菲利亚正倒在迷宫的中心,满身鲜血。她在女管家的摇篮曲中,安静地离去。在奥菲利亚死前,看到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巨大宫殿,她的父亲和母亲坐在高高的宝座上欢迎她。父亲说:“你用自己的血而不是无辜之人的血开启了大门,那才是最后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任务。”这句话与《圣经》新约希伯来书中的描述耶稣基督的话十分相似:“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可见,电影最后的高潮:奥菲利亚的死是来源于“基督——替罪羊”这一原型。与耶稣基督一样,她背负着人类的罪孽,自愿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来达到救赎众人的目的。
原型是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和众多文艺作品的传承流传下来的。它具有非凡的艺术力量,正如荣格所说,“一个原型的影响力……之所以激动我们是因为它发出了比我们自己的声音强烈得多的声音……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类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多个《圣经》原型,会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有一种亲切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慨叹不已的同时,也思索人性的善与恶。
三 对传统童话模式的解构
电影《潘神的迷宫》之所以被称作是一部不适宜儿童观看的童话故事片,除了因为其个别血腥的暴力场面和惊悚情节,更多的是由于影片中的魔幻世界不再是儿童向往的、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童话。“童话来自幻想,同样也来源于现实,童话世界向来是一个独立的神奇世界。”但是,在《潘神的迷宫》中,没有“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美满结局。这部影片借助于《圣经》原型,将传统模式的童话故事进行了解构,以向观众们展示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创伤。电影让残酷的、充满罪恶和欺骗的人类世界通过这一黑色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它的主旨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1 传统童话模式
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通常是主人公与恶势力作斗争,经历重重考验和磨难最终取得胜利,并重返自己的家园,从此与自己所爱的人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例如,格林童话中有名的童话故事《糖果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韩塞尔和格蕾特这对可怜的兄妹被狠心的继母遗弃在大森林中,他们饥饿难耐,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后来在大森林中闯进了一座糖果屋,兄妹俩便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不幸的是,这座糖果屋的主人是一个邪恶的女巫。她将兄妹俩关起来,打算将他们养胖后吃掉。这对小兄妹通过与女巫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最终脱离了魔掌,并且也找到了自己回家的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小姑娘。她梦见从一个兔子洞掉入一个奇妙的仙境,并在一只会说话的兔子的带领下一步步进入仙境,见到了很多荒诞好笑的人物或动物。在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爱丽丝还是回到了人间世界,结束了自己的梦中游历。20世纪英国魔幻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中,四个小孩无意间进入了另一个叫做纳尼亚的奇幻世界。他们在那里经历了重重历险,并和统治纳尼亚的恶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之后,终于使纳尼亚重归和平,他们也重新返回了人类世界。这些故事中,英雄们要么是在魔界或鬼怪居住之地经过英勇无畏的斗争后,凯旋而归,要么是在经历了奇幻的历险和游历后,最终回归人间世界。不论如何,他们最终的归宿都是与奇幻世界相比更让他们想念的故里:人类世界。
2 解构传统模式的黑色童话
电影《潘神的迷宫》中,上述传统的童话模式却被完全地解构了。童话的主角不再是人类世界的英雄或历险者,而是一位来自地下王国奇幻世界的公主。她所经历考验和磨难的世界也不再是魔幻世界或鬼怪之地,而变成了人类世界。人类变成了奥菲利亚要与之决斗的魔鬼或怪物。主人公千辛万苦想要逃离的也正是传统童话故事中人们最终的理想归宿之地:人类社会。这一点在电影所使用的《圣经》原型中也有所体现。电影中的地下王国采用了“伊甸园”的原型,说明它是个无忧无虑、没有罪恶和痛苦的理想世界。正如电影中所说:“那里不存在谎言欺骗,也没有痛苦。”而主人公奥菲利亚所经历的人间世界却充满谎言欺骗和痛苦:父亲死于战争,母亲身怀六甲,患病在床,最终死于难产。冷酷残忍的继父只关心自己即将出生的儿子,对妻子漠不关心,对奥菲利亚更是不闻不问。奥菲利亚的继父非常喜欢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抓捕到的革命分子。奥菲极力想要从这个世界逃离,她听从潘神安排,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任务,却因不愿牺牲弟弟生命而死在了继父的枪下。童话没有圆满的结局,却以主人公牺牲的悲剧收场。虽然电影中的恶势力维达尔最终被游击队击毙,但奥菲利亚的死表明《潘神的迷宫》是一部不同于以往童话的黑色童话。
年仅12岁的奥菲利亚看透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世的疾苦。她努力按照潘神的指示去完成任务,却依然逃离不了让她绝望的人类社会。正如奥菲利亚的妈妈卡门所说:“你一天天长大,不久你就会发现生活并非童话里描述的那般美好。这个世界很残酷,你会明白的,即使那很痛苦。”对传统的童话模式进行这样的解构,显然是想将充斥着谎言、罪恶和战争的人类社会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以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竟然变成了童话中主人公竭力想要逃离的“魔界”,人类的罪孽是何其深重啊!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潘神的迷宫》巧妙地运用了《圣经》中“伊甸园”、“原罪”和“基督——替罪羊”的原型,来安排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通过这些深入人心,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型意象,电影向我们讲述了小女孩奥菲利亚悲剧的魔幻之旅。其悲剧的结局说明,该影片一部解构传统模式的震撼人心的黑色童话。电影以出乎意料的悲惨结局,让观众痛苦地领悟到,奥菲利亚的魔幻世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甜美的童话世界。观众能从电影中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伤痛,电影批判和反思二战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不论是电影所使用的圣经原型,还是它向我们所展示的颠覆传统的黑色童话,都达到了电影最初的目的,也就是它的宣传口号中所说的:“以另类而纯洁的角度审视二战”。
参考文献:
[1] 《圣经》,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1996年版。
[2] 荣格,叶舒宪选编:《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 金学品、李媛、徐章新:《一部黑色的童话——评<潘神的迷宫>》,《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
(王文平,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