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主题和思考意义相对浅显的戏剧风靡之后,《艺术》的亮相是令人振奋的。一部好的话剧,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应该有启发人们思考的能量,否则只会显得浅薄。《艺术》正是这样一部发人深省的戏剧,它不仅仅是话剧艺术的呈现,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与友情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艺术品;解构;友情;深层思考
《艺术》的故事是围绕一幅白画展开的。喜爱现代派艺术的外科医生塞尔吉花了20万法郎买来一幅白底子上有几条白色线条的油画并为自己购得这幅名画家的作品而沾沾自豪,他请来他的朋友马克来欣赏,没想到马克把这幅画贬为“臭狗屎”,二人很不开心。为求一个说法,他们约来了另一个朋友伊万,可伊万是个折中主义者,他在安慰两个朋友的过程中采取了“捣糨糊”的手段,事情愈演愈烈。结果三人为了这幅画大动肝火、大伤和气,直至大打出手。
1关于艺术——见仁见智
对于这幅“白画”究竟是不是艺术品,剧中三人各执一词,台下的观众也莫衷一是。站在马克的角度,他是传统艺术的拥护者,他理解不了一张白板有何艺术性可言,因此认为塞尔吉是在附庸风雅。这个逻辑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看客的想法。不只传统的绘画理念,甚至抽象派也难以找到一幅没有形式和色彩两种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要素的画。话剧中,马克提到了他对塞尔吉不满的最初原因是塞尔吉解释“解构”这个词时的一本正经。“解构主义”缘起于法国,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挑战,追求自由与叛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马克认为塞尔吉购买这幅白画这种对于解构主义的狂热追求是在赶时髦,是故意把自己放在一个艺术潮流的至高点来俯视他的朋友們,因此大动肝火。站在塞尔吉的角度,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他对于这幅白画的心理。许多人对塞尔吉购买白画的行为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他是附庸风雅。其实不尽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收藏家,亦或是艺术爱好者,大都是自己所热爱的艺术层面上的佼佼者。对于他们来说,在某一艺术领域上的超前会让自己有一定的优越感,塞尔吉就是这样。他对于现代派的绘画和解构主义艺术产生了一些兴趣,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也许称不上研究。总之,他在朋友圈里对于这一艺术领域是最擅长的,因此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而购买这幅画的动机,也许就是提升这种优越感。这样一来,这幅画对塞尔吉而言是绝对的艺术品。站在伊万的角度来看,这幅白画究竟是不是艺术品其实无关紧要。伊万本身就是一个很可以委屈求全的人,是一个类似《窝头会馆》里的周玉浦的角色。对于塞尔吉而言的艺术品和对于马克来说的“臭狗屎”在伊万这里都一样,伊万只是出于一个对艺术毫无见解的朋友的角度出发,去跟其他二人沟通的。至于伊万在话剧的最后关头爆发,并在大笑中声称那副白画就是“臭狗屎”,则是他在高压状态下对自己心声的夸张披露。而这与他的折中主义并没有冲突之处——他不喜欢,也觉得花巨款购买这样一幅画是荒唐的,但没到认为它是臭狗屎的程度。他在这里看似放肆的嘲笑实际上并没有减轻自己的悲哀,只不过他之前是附和塞尔吉,现下是附和马克罢了。其实,三人对待这幅白画的态度,也折射出各自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对待友情的态度。艺术的价值究竟在什么地方?塞尔吉在最后的自白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伟大的感情面前,艺术也许一文不值。也许艺术有一项价值,就是某些时候,让人们醍醐灌顶地发现情感的可贵。
2关于友情——妥协还是不屈
《艺术》不仅为我们探讨了关于如何看待艺术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加富有哲理的命题——怎样维持友情。表面看来,话剧中“艺术”与“友情”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矛盾体,拥有一个就要放弃另一个,仔细想来并非如此。这里的艺术,正是打开友情问题大门的钥匙。大门一打开,所有遮盖隐藏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话剧通过“白画”这幅导火索,给我们呈现了在三人的友情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也提出的这样的质问:妥协与不屈,何者是维持友情的最佳方式?
这部剧起初以白画的拥有者塞尔吉为中心人物,马克与伊万围绕着塞尔吉的白画展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马克的态度是强硬的,令人难堪的;伊万采取的方式则是顺承的。编剧特意呈现了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来启发观众思考这个问题。起初,当塞尔吉接收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是倾向于顺耳的一方的。然而这并不证明他就赞成伊万“捣糨糊”的态度。伊万声称喜欢那副白画是违心的,出于不想让朋友生气的目的。而在马克看来,告诉朋友他做了蠢事比遮盖住这件事情要义气得多,于是对塞尔吉的画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否定,塞尔吉当然难以接受。这一时间,矛头是指向“毫无幽默感”的马克的。在三人吵作一团之际,马克和塞尔吉争吵上升到了白热化。塞尔吉厌恶马克的过于坦诚,一气之下说出自己对于马克的妻子鲍罗的反感。此时的争吵,已不单单是一幅画的问题的,而是深入到三个人的性格、对待朋友的态度甚至牵扯进了家人。二人大打出手,伊万上前拉架,随着伊万的受伤,马克与塞尔吉的战火渐渐平静,二人又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和稀泥”的朋友伊万。
在这部话剧里,编剧没有支持任何一种对待朋友的方式——硬邦邦地强加灌输或无原则地和稀泥。这两种方式都受到了批判,而且这批判就来自剧中的另外两人。这样就把思考的权力交给了观众——如果一动不动地不屈与毫无原则地妥协都无法令人接受,那么友情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话剧的结尾是富有戏剧性的——马克向塞尔吉做出了妥协,以他自己的方式承认了这幅白画作为艺术品“画”的存在;塞尔吉则以一个谎言开始了与马克的新的友情。这个结尾是具有哲理意义的。编剧在话剧的开始给我们提问了“不屈与妥协”何者更能维持友谊的问题,却以另一个问题作了回答——难道只有在妥协与谎言中,友情才能维持下去?我们思索一下马克、塞尔吉、伊万三人今后的友情之路。伊万应该建立原则还是力求平衡?马克应该继续妥协还是回归不屈?塞尔吉该继续谎言还是坦诚相对?如果三个人都变了,他们的友情还能继续下去么?这是很困难的。这三个朋友如此深厚的友情,与相互间的制衡不无关系,如果这种制衡打破了,关系恐怕也难以维持了。西方的剧本与中国译本的区别之一在于对结尾的处理,国外上演这部话剧时,结尾是白画被撕裂,三人彻底反目。当然,我们看到的版本比国外的更具人性化也更易于接受,但也许另一个结尾更接近现实。事实上,我们由这部话剧发散思考,可以看到无论是马克还是伊万都是具有符号性的。或许看过话剧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架起这样一架天平:一端放着马克,一端放着伊万。每个人的天平都各有所倾。也许当我们频频思考着马克与伊万哪个更适合做朋友时,马上又想到该如何为自己的朋友折中。而当我们思考着如何折中时,不知不觉又掉入了那个问题——只有在妥协和谎言中,友情才能保鲜么?
《艺术》是一部可以引人深思的话剧作品,它通过一个小剧场的简单呈现,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并不简单的思想盛宴。话剧中的三个主人公,是可以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跨越地域甚至跨越时间而存在的,他们可以是你我他的缩影,他们的故事,也许是你我他的故事。对这部话剧的思考,也是艺术、对友谊的认识的一次重新结构。也许,这就是一部成功的话剧应该带给我们的。
参考文献:
[1] 话剧《艺术》剧本.
[2] 朱士场.《<艺术>艺术?艺术!》.《新千年话题》.
作者简介:成雯(1992—),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文学。
关键词:艺术品;解构;友情;深层思考
《艺术》的故事是围绕一幅白画展开的。喜爱现代派艺术的外科医生塞尔吉花了20万法郎买来一幅白底子上有几条白色线条的油画并为自己购得这幅名画家的作品而沾沾自豪,他请来他的朋友马克来欣赏,没想到马克把这幅画贬为“臭狗屎”,二人很不开心。为求一个说法,他们约来了另一个朋友伊万,可伊万是个折中主义者,他在安慰两个朋友的过程中采取了“捣糨糊”的手段,事情愈演愈烈。结果三人为了这幅画大动肝火、大伤和气,直至大打出手。
1关于艺术——见仁见智
对于这幅“白画”究竟是不是艺术品,剧中三人各执一词,台下的观众也莫衷一是。站在马克的角度,他是传统艺术的拥护者,他理解不了一张白板有何艺术性可言,因此认为塞尔吉是在附庸风雅。这个逻辑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看客的想法。不只传统的绘画理念,甚至抽象派也难以找到一幅没有形式和色彩两种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要素的画。话剧中,马克提到了他对塞尔吉不满的最初原因是塞尔吉解释“解构”这个词时的一本正经。“解构主义”缘起于法国,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挑战,追求自由与叛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马克认为塞尔吉购买这幅白画这种对于解构主义的狂热追求是在赶时髦,是故意把自己放在一个艺术潮流的至高点来俯视他的朋友們,因此大动肝火。站在塞尔吉的角度,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他对于这幅白画的心理。许多人对塞尔吉购买白画的行为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他是附庸风雅。其实不尽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收藏家,亦或是艺术爱好者,大都是自己所热爱的艺术层面上的佼佼者。对于他们来说,在某一艺术领域上的超前会让自己有一定的优越感,塞尔吉就是这样。他对于现代派的绘画和解构主义艺术产生了一些兴趣,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也许称不上研究。总之,他在朋友圈里对于这一艺术领域是最擅长的,因此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而购买这幅画的动机,也许就是提升这种优越感。这样一来,这幅画对塞尔吉而言是绝对的艺术品。站在伊万的角度来看,这幅白画究竟是不是艺术品其实无关紧要。伊万本身就是一个很可以委屈求全的人,是一个类似《窝头会馆》里的周玉浦的角色。对于塞尔吉而言的艺术品和对于马克来说的“臭狗屎”在伊万这里都一样,伊万只是出于一个对艺术毫无见解的朋友的角度出发,去跟其他二人沟通的。至于伊万在话剧的最后关头爆发,并在大笑中声称那副白画就是“臭狗屎”,则是他在高压状态下对自己心声的夸张披露。而这与他的折中主义并没有冲突之处——他不喜欢,也觉得花巨款购买这样一幅画是荒唐的,但没到认为它是臭狗屎的程度。他在这里看似放肆的嘲笑实际上并没有减轻自己的悲哀,只不过他之前是附和塞尔吉,现下是附和马克罢了。其实,三人对待这幅白画的态度,也折射出各自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对待友情的态度。艺术的价值究竟在什么地方?塞尔吉在最后的自白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伟大的感情面前,艺术也许一文不值。也许艺术有一项价值,就是某些时候,让人们醍醐灌顶地发现情感的可贵。
2关于友情——妥协还是不屈
《艺术》不仅为我们探讨了关于如何看待艺术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加富有哲理的命题——怎样维持友情。表面看来,话剧中“艺术”与“友情”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矛盾体,拥有一个就要放弃另一个,仔细想来并非如此。这里的艺术,正是打开友情问题大门的钥匙。大门一打开,所有遮盖隐藏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话剧通过“白画”这幅导火索,给我们呈现了在三人的友情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也提出的这样的质问:妥协与不屈,何者是维持友情的最佳方式?
这部剧起初以白画的拥有者塞尔吉为中心人物,马克与伊万围绕着塞尔吉的白画展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马克的态度是强硬的,令人难堪的;伊万采取的方式则是顺承的。编剧特意呈现了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来启发观众思考这个问题。起初,当塞尔吉接收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是倾向于顺耳的一方的。然而这并不证明他就赞成伊万“捣糨糊”的态度。伊万声称喜欢那副白画是违心的,出于不想让朋友生气的目的。而在马克看来,告诉朋友他做了蠢事比遮盖住这件事情要义气得多,于是对塞尔吉的画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否定,塞尔吉当然难以接受。这一时间,矛头是指向“毫无幽默感”的马克的。在三人吵作一团之际,马克和塞尔吉争吵上升到了白热化。塞尔吉厌恶马克的过于坦诚,一气之下说出自己对于马克的妻子鲍罗的反感。此时的争吵,已不单单是一幅画的问题的,而是深入到三个人的性格、对待朋友的态度甚至牵扯进了家人。二人大打出手,伊万上前拉架,随着伊万的受伤,马克与塞尔吉的战火渐渐平静,二人又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和稀泥”的朋友伊万。
在这部话剧里,编剧没有支持任何一种对待朋友的方式——硬邦邦地强加灌输或无原则地和稀泥。这两种方式都受到了批判,而且这批判就来自剧中的另外两人。这样就把思考的权力交给了观众——如果一动不动地不屈与毫无原则地妥协都无法令人接受,那么友情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话剧的结尾是富有戏剧性的——马克向塞尔吉做出了妥协,以他自己的方式承认了这幅白画作为艺术品“画”的存在;塞尔吉则以一个谎言开始了与马克的新的友情。这个结尾是具有哲理意义的。编剧在话剧的开始给我们提问了“不屈与妥协”何者更能维持友谊的问题,却以另一个问题作了回答——难道只有在妥协与谎言中,友情才能维持下去?我们思索一下马克、塞尔吉、伊万三人今后的友情之路。伊万应该建立原则还是力求平衡?马克应该继续妥协还是回归不屈?塞尔吉该继续谎言还是坦诚相对?如果三个人都变了,他们的友情还能继续下去么?这是很困难的。这三个朋友如此深厚的友情,与相互间的制衡不无关系,如果这种制衡打破了,关系恐怕也难以维持了。西方的剧本与中国译本的区别之一在于对结尾的处理,国外上演这部话剧时,结尾是白画被撕裂,三人彻底反目。当然,我们看到的版本比国外的更具人性化也更易于接受,但也许另一个结尾更接近现实。事实上,我们由这部话剧发散思考,可以看到无论是马克还是伊万都是具有符号性的。或许看过话剧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架起这样一架天平:一端放着马克,一端放着伊万。每个人的天平都各有所倾。也许当我们频频思考着马克与伊万哪个更适合做朋友时,马上又想到该如何为自己的朋友折中。而当我们思考着如何折中时,不知不觉又掉入了那个问题——只有在妥协和谎言中,友情才能保鲜么?
《艺术》是一部可以引人深思的话剧作品,它通过一个小剧场的简单呈现,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并不简单的思想盛宴。话剧中的三个主人公,是可以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跨越地域甚至跨越时间而存在的,他们可以是你我他的缩影,他们的故事,也许是你我他的故事。对这部话剧的思考,也是艺术、对友谊的认识的一次重新结构。也许,这就是一部成功的话剧应该带给我们的。
参考文献:
[1] 话剧《艺术》剧本.
[2] 朱士场.《<艺术>艺术?艺术!》.《新千年话题》.
作者简介:成雯(1992—),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