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猩红热患儿酿脓链球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不同时期猩红热患儿酿脓链球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不同时期广东省酿脓链球菌分离株22株进行emm分型、超抗原基因检测、抗生素敏感性分析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 酿脓链球菌对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和青霉素100%敏感,2000年以后分离的酿脓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100%耐药,而2000年以前的菌株只有9.1%(1/11)对这两种药物耐药.22株酿脓链球菌有3个emm型:59.09% (13/22)为emm12.0型,36.36% (8/22)为emm6.0型,4.55% (1/22)为emm1.0型.2011年和1997年分离的酿脓链球菌为emm12.0型,1978年和1986年分离的菌株为emm6.0型,2008年分离的菌株为emm1.0型.超抗原基因speA,speB,speC,speF,speG,speH,smeZ和ssa的检出率分别为:54.55%、100%、100%、100%、100%、54.55%、0%、86.36%,95.45%的菌株同时携带6个超抗原基因.22株酿脓链球菌可分为10种不同的PFGE型别,分成Ⅰ~Ⅲ3个聚集簇,聚集簇Ⅰ由1997年分离的菌株和1株2011年分离的菌株组成,聚集簇Ⅱ由1978年和1986年分离的菌株组成,聚集簇Ⅲ由9株2011年分离的菌株和1株2008年分离的菌株组成.结论 广东省猩红热患儿酿脓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耐药,emm12.0型为主要emm型,酿脓链球菌的超抗原基因携带率高。

其他文献
疏螺旋体属包括多个人类的致病菌,如引起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reri)。疏螺旋体的基因组结构特殊,包括染色体和约20个大小不等的质粒。一些质粒在传代培养过程容易丢失,然而却是维持病原菌感染性所必需的。疏螺旋体的单菌落分离及纯培养不能按照常规的微生物学方法进行,
随着各种医疗侵袭性操作日益增多,细菌生物被膜感染占医院内细菌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且后果十分严重.其中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细菌细胞死亡和溶解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知的对细菌死亡和溶解的调节机制复杂而多样.其中,与真核细胞凋亡之间具有高度相似性的Cid/Lrg调节系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Cid/Lrg调节系统在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
期刊
目的 研究新型合成的含噻唑烷4-酮环的免疫调节剂CHla对人类iNKT(invariantnaturekiller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经α-Galeer和IL-2体外刺激扩增后利用iNKT分离试剂盒经磁珠分选(MACS)得到纯化的iNKT细胞。采用MTT法定量测定CHla对iNKT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51Cr释放实验观察iNKT细胞对K562细胞
期刊
目的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共表达狂犬病病毒CTN-1V株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方法 RT-PCR分别扩增CTN-1V株病毒GP、NP编码区基因,分别依次克隆入转移质粒pFastBacDual的PP10区及PPH区构建杆状病毒重组转移质粒P-NG,转化DH10Bac E.coli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穿梭质粒A-NG,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严重感染患者治疗延迟与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1-3].快速、准确检测致病菌是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关键.传统的细菌培养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检测周期长,灵敏度有限。
期刊
目的 建立一步法PCR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种及种内部分生物型.方法 设计6对引物,建立一步法PCR反应,将布鲁氏菌6个种和种内某些生物型进行鉴定,应用该方法检测了27株布鲁氏菌参考菌株和239株临床分离的布鲁氏菌,并与生物学分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一步法PCR能够将待检菌株准确的鉴定到布鲁氏菌种,对于猪种可以定位到生物型和疫苗株;对于牛种可以鉴定到牛种生物型1、3、4 与2、5、6、7、9两组生物
目的 考察献血员血浆中抗EV71中和抗体的状况,同时建立适宜的高通量筛选EV71特免血浆的方法,为制备EV7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经典微量细胞病变中和方法测定血浆样品及市售普通静注丙种球蛋白中EV71抗体滴度,探索用于制备EV7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血浆的参考指标.据此,建立筛选血浆的高通量阈值中和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应用筛选的EV71特免血浆制备EV71特免球蛋白,并应用细
细菌鉴定属于多相分类学(Polyphasic Taxonomy)[1].包括基因信息(DNA,RNA)和蛋白信息.蛋白信息指的是表型特征,细菌形态学就是重要的表型特征之一.所以,细菌鉴定离不开形态学[2],鞭毛形态学是细菌形态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观察鞭毛形态技术很难在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尤其是鞭毛染色,因此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就细菌鞭毛形态特征、功能和鞭毛染色应用价值等方面做一介绍。
期刊
目的 观察亚抑菌浓度(亚-MIC)苦参碱及与红霉素联用后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连续稀释法测定苦参碱和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棋盘格法评价苦参碱和红霉素联用后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抗菌活性;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XTT减低法评价亚-MIC苦参碱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及初始黏附能力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用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是近些年来导致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其耐药特征、产生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的分布及流行的克隆株等会随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我们研究发现本地区24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均携带KPC一2基因,还有5株携带IMP-4基因,且24株产酶菌株中均携带PM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