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如今的小学数学与以前相比大不相同,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算术与几何的知识,方法也不再只是计算与演绎,而包括观察、验证、猜想、估计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认识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正确认识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改革是现代化小学教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学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计算机普及,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作人员数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传统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改革。
(一)教材改革
1 强调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不能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不能过分重视抽象数学概念而忽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计算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核心的基本知识,加强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要增加练习题,而且计算的数目也应适当增加。应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给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数学教学要求,如高年级需要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基本加减法和乘法表的训练。
2 删减一些不重要的和小学生难接受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编订教学大纲和编写课本时,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比较弱,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只需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对需要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不作要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强调学生的早期学习和不提倡高速度、高难度,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内容不必过早出现。实践表明,不超出大纲、课本的范围和难度,只要教材组织得当,教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对过于难的内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增加计算机教学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应该采取直观易懂的形式,更多地结合传统的算术内容以渗透的方式来处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在增加计算机教学的同时,一些学校利用计算机让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概念,还能学到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序的方法;一些学校则利用计算机提高学生所学技能,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教编程序,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仍处于基础的教学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教学方法改革
1 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同样的内容讲了多次课,做了多次练习,浪费了时间。现代的教学方法讲究注重科学性、有效性,更重视理解和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 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同时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提倡用探究法、引导法、独立作业法、问题教学法等,对传统的讲解法、谈话法等加以改造,加强启发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用最佳、最合理的教法。在教学组织方面,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这种单向联系的教学模式,而把班级、小组和个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联系,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优等生和学困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3 强调通过多种渠道来掌握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除了做练习以外很少有其他活动。现代的教学强调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材料等来组织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数学是以问题开始的,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就是他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答方法的欲望。开放性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保了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探索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认真地归纳总结,会心生顿悟,豁然开朗,由于“跳起来摘到了桃子”,所以欣然自得“我发现了秘密,我找到了规律。”
(二)创设游戏情境
有趣的美的形象能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低年级教学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创设游戏情境,可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把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一些小游戏中,使学生在轻松好玩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如在教学完“7的认识”后,我精心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1、用7根小棒创造图形,然后有选择地把学生摆出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7的组成和分解。2、红花配绿叶。3、请第二排从右边起,7个同学站起来,第7个小朋友举起手来,7个和第7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设计这样的练习,将教学置于生动活泼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
(三)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生是好动的,他们爱动手、动口、爱听富有动作声音色彩的语言。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即学生在进行分析时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或图形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丰富其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 稍加思考后,立即回答:“1/4、1/5、1/9、3/4……”教师目光亲切地环视全班同学,“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分数多?”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积极思考操作起来。一会儿,教师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表示的1/47”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一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我微笑地点了点头。学生的小手高高地举着:“我把一个正方形这样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
三、采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多种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搭建回答问题的平台。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目或上讲台板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当学生的回答只有一部分对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你能想到这步不错”,“你真聪明”等。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可以请他重述别人的答案和分析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如“看来你已理解了”等。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布置批改作业时可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起点不同。批改作业可以不打差号,而是指出错误让其订正后仍打对号。单元测验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允许学生做比原测试题接近的题目,学生做对时,同样可以得分。这样可以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即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又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参与、交流,享受激励带来的愉悦。如教学“简便运算”36×101-36=?时,一名学生板演成:36×101-36=36×(100+1)-36=3600+36-36=3636-36=3600。教师不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能合理评价他认真审题,发现题中数据101的特征,懂得把101化为(100+1),运算结果正确。接着,另一名学生上台改做为:36×101-36=36×(100+1)-36=36×100+36×1-36×1=36×(100+1-1)=36×100=3600,让大家茅塞顿开。另一位学生还提出:可以把第二步3600+36-36中的+36-36直接抵消就行。课堂又响起了掌声。这样的相互配合、参与评价,学生们既都拓宽了思路,又都感觉轻松、信心十足。
四、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强调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会遇到障碍,这时教师应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特别在学生板演遇卡儿时,应耐心地给予引导提示,鼓励其完成。再让学生自己或他人说出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再讲析。学生只有体验解题的成功,学会师生合作,才会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教学中,往往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后,学生都会急着作答,而时间又不可能满足学生倾诉的需求。这时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既能满足每一位学生交流倾诉的愿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心理品质。许多数学问题往往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加快学生的理解掌握。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学生在知道了很多分数的基础上,组织这样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材料:5支小塑管,12枝铅笔,10个作业本,20片圆形硬纸,15枚硬币,8个瓶盖,16根粉笔等分给各小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把它们分开并用分数表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15枚硬币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3枚,当用3/15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15枚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枚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1/5来表示。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决问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的方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路,扩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生生的交流,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在这样的交往互动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尝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师生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既可以切实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又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教师培养造就时代所需人才的责任。
一、正确认识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改革是现代化小学教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学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计算机普及,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作人员数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传统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改革。
(一)教材改革
1 强调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不能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不能过分重视抽象数学概念而忽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计算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核心的基本知识,加强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要增加练习题,而且计算的数目也应适当增加。应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给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数学教学要求,如高年级需要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基本加减法和乘法表的训练。
2 删减一些不重要的和小学生难接受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编订教学大纲和编写课本时,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比较弱,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只需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对需要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不作要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强调学生的早期学习和不提倡高速度、高难度,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内容不必过早出现。实践表明,不超出大纲、课本的范围和难度,只要教材组织得当,教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对过于难的内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增加计算机教学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应该采取直观易懂的形式,更多地结合传统的算术内容以渗透的方式来处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在增加计算机教学的同时,一些学校利用计算机让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概念,还能学到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序的方法;一些学校则利用计算机提高学生所学技能,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教编程序,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仍处于基础的教学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教学方法改革
1 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同样的内容讲了多次课,做了多次练习,浪费了时间。现代的教学方法讲究注重科学性、有效性,更重视理解和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 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同时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提倡用探究法、引导法、独立作业法、问题教学法等,对传统的讲解法、谈话法等加以改造,加强启发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用最佳、最合理的教法。在教学组织方面,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这种单向联系的教学模式,而把班级、小组和个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联系,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优等生和学困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3 强调通过多种渠道来掌握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除了做练习以外很少有其他活动。现代的教学强调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材料等来组织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数学是以问题开始的,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就是他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答方法的欲望。开放性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保了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探索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认真地归纳总结,会心生顿悟,豁然开朗,由于“跳起来摘到了桃子”,所以欣然自得“我发现了秘密,我找到了规律。”
(二)创设游戏情境
有趣的美的形象能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低年级教学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创设游戏情境,可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把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一些小游戏中,使学生在轻松好玩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如在教学完“7的认识”后,我精心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1、用7根小棒创造图形,然后有选择地把学生摆出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7的组成和分解。2、红花配绿叶。3、请第二排从右边起,7个同学站起来,第7个小朋友举起手来,7个和第7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设计这样的练习,将教学置于生动活泼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
(三)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生是好动的,他们爱动手、动口、爱听富有动作声音色彩的语言。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即学生在进行分析时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或图形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丰富其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 稍加思考后,立即回答:“1/4、1/5、1/9、3/4……”教师目光亲切地环视全班同学,“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分数多?”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积极思考操作起来。一会儿,教师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表示的1/47”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一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我微笑地点了点头。学生的小手高高地举着:“我把一个正方形这样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
三、采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多种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搭建回答问题的平台。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目或上讲台板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当学生的回答只有一部分对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你能想到这步不错”,“你真聪明”等。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可以请他重述别人的答案和分析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如“看来你已理解了”等。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布置批改作业时可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起点不同。批改作业可以不打差号,而是指出错误让其订正后仍打对号。单元测验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允许学生做比原测试题接近的题目,学生做对时,同样可以得分。这样可以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即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又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参与、交流,享受激励带来的愉悦。如教学“简便运算”36×101-36=?时,一名学生板演成:36×101-36=36×(100+1)-36=3600+36-36=3636-36=3600。教师不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能合理评价他认真审题,发现题中数据101的特征,懂得把101化为(100+1),运算结果正确。接着,另一名学生上台改做为:36×101-36=36×(100+1)-36=36×100+36×1-36×1=36×(100+1-1)=36×100=3600,让大家茅塞顿开。另一位学生还提出:可以把第二步3600+36-36中的+36-36直接抵消就行。课堂又响起了掌声。这样的相互配合、参与评价,学生们既都拓宽了思路,又都感觉轻松、信心十足。
四、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强调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会遇到障碍,这时教师应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特别在学生板演遇卡儿时,应耐心地给予引导提示,鼓励其完成。再让学生自己或他人说出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再讲析。学生只有体验解题的成功,学会师生合作,才会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教学中,往往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后,学生都会急着作答,而时间又不可能满足学生倾诉的需求。这时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既能满足每一位学生交流倾诉的愿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心理品质。许多数学问题往往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加快学生的理解掌握。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学生在知道了很多分数的基础上,组织这样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材料:5支小塑管,12枝铅笔,10个作业本,20片圆形硬纸,15枚硬币,8个瓶盖,16根粉笔等分给各小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把它们分开并用分数表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15枚硬币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3枚,当用3/15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15枚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枚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1/5来表示。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决问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的方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路,扩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生生的交流,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在这样的交往互动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尝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师生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既可以切实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又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教师培养造就时代所需人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