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保护地水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探讨了景区旅游活动和水质参数指标,采用实验分析、空间调查等方法,对河流水质差异与旅游活动方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试图解析不同活动类型对水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对水质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餐饮住宿>服务设施>游憩景点.②受污染严重的监测点主要集中在源头水和村庄下游.因此,为了改善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水体质量,应该加强源头水的清洁管理,科学引导居民的种养方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从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质的负面影响.
【机 构】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保护地水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探讨了景区旅游活动和水质参数指标,采用实验分析、空间调查等方法,对河流水质差异与旅游活动方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试图解析不同活动类型对水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对水质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餐饮住宿>服务设施>游憩景点.②受污染严重的监测点主要集中在源头水和村庄下游.因此,为了改善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水体质量,应该加强源头水的清洁管理,科学引导居民的种养方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从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质的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为例,采用ENVI-met数值模拟法对城市公园常见的六种绿地空间类型进行微气候模拟,从夏、冬两季不同绿地空间类型的微气候调节能力差异和绿地空间特征对微气候表征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策略,为小尺度绿地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在老龄化社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我国城镇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为实现残疾人、老年人等全体社会成员在老旧小区中的居住便利和出行安全创造良好的无障碍居住生活环境,保障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开展社会活动.本文对我国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老旧小区适老化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和策略,为我国老旧小区的改造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绿网城市理论是具有创新性的城乡规划设计理论,在提出后尚未进行过平原地区增量空间的规划设计运用尝试,因此本文首先对绿网城市理论和实践发展进行了回顾,归结了我国特色小镇的政策背景.针对获嘉县花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条件,提出了“低势造湖、两网错位、土方调配、格局如意”的绿网城市规划设计实验途径,并以此为提纲阐述了其实验过程,指明了实验呈现出的人车分流、天然海绵、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等绿网城市优点,总结了花木特色小镇表现出的绿量适中、绿网服务功能的均好可达、多义海绵、一轴一品等与绿网城市适宜的特点,同时展示了该特色
为提高游憩满意度和游憩机会的多样性,系统化与科学化的景观规划方法成为旅游区规划的趋势.本研究以台湾桃园小乌来为例,提出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游憩机会谱(ROS)的游憩区景观规划方法.以田野调查和问卷方法收集现地状况和资料,并评估游客量与游憩需求,再进行活动的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完善现有游憩活动设施的基础上,较好地实现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游憩活动项目选择与经营,以此获得更多的游憩机会和丰富的游憩体验.
笔者将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所著的《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与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dy)所著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两本书中的“建构”与“非正统建筑”理念进行着重提炼与分析.首先,本文探究“建构”在国内外建筑界的普适概念,并对当代所出现的建筑“建构”问题进行梳理,对“建构”概念进行再诠释.其次,笔者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由点及面对“建构”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对“建构”这一概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进
古代人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是他们营建房屋的宝贵经验.古人把自然界和人看作一个整体,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在传统民居的营建中既注重全局,又注重变化,从环境出发考虑营建舒适室内环境的方式.“绞圈房子”是因独特的环境所形成的上海当地独具特色的房子.它从选址布局到遮阳通风的细节都充分考虑了上海的气候地理条件,为我们现在建造房屋提供了经验.设计结合自然,这是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可舍弃的一部分,考虑好当地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才能更好地规划和建造房屋.
对信息化教学在平台融合、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本科教学从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等方面来分析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基于实践教学结果,以风景园林专业新生为例,从学业辅导、课外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方面总结学习通在本科教师制度的应用.旨在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案例.
通过对斯卡帕的两个建筑作品——奥利维蒂展厅和布里昂家族墓园中的空间路径分析与比较,文章试图解释访者在其中行走时所能感受到的“异样”空间体验.此种不寻常的感受缘于两个案例中空间路径营造方式的共通之处,“死路”的设置、尺度的把控、节点的设计与连接是斯卡帕的建筑空间对身体的精确控制,使意外与好奇成为行走者的直接感受,停顿、转身、往复成为行为的主题.但两处空间路径组织方式的精妙差异,又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整体空间氛围.
建筑行业转型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实践证明建筑工匠人才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高职扩招政策的实施,培养工匠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高职百万扩招战略的实施,本文立足于校企合作视角,剖析工匠人才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工匠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培养工匠人才的具体对策.
深入研究江苏吴文化区和维扬文化区古典园林营造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可为加深理解江苏古典园林发展脉络及文化内涵,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明清时期吴文化区和维扬文化区古典园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文化区园林营造的整体差异特征,并探究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吴文化区和维扬文化区的古典园林虽同属江南园林系统,但由于两文化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及审美、园主身份等不同,园林营造在掇山置石、理水、建筑、花木配置等方面均各有特色.研究以期深化对江苏古典园林的认知,为重视地域文化以推进传统园林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