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关心着人类社会纷争要怎样去解决,人们怎样才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他期望着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但是却会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挖掘《老子》中给我们留下的生活的启示并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式相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教学非常有必要。
[关 键 词] 《老子》;道;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96-02
一、我们所了解的《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有很多观点对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刻影响。他的著作存世的有《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道”来阐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仅是客观自然规律,还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意义。朴素辩证法观点是老子的主要观点,书中说到“反者道之动”:老子看到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并能从对立面进行转化,是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时,世间事物都是“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的惯性思维总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出世的,其实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老子说“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
二、说说老子的“道”
老子的哲学系统涵盖面和适用性非常广泛,他所论断的“道”具有普适性,从宇宙中的普遍真理,到人生中的繁琐事务,再到政治领域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用老子哲学的“道”来获得最简单、最直接也最精准的解释。“道”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也是一个虚拟问题的最优解,这个“道”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的生命内在的呐喊,应和人的内在生命的需求和愿望开展的一种理论。
“在《老子》书中,道的符号形式是同一的,但是在不同的章句的文字脉络中所体现的含义却有不同。‘道’是指形而上的实际存在者,‘道’也是一种规律,‘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典范。”也正是这“道”,说明了万物循序渐进地生长,说明了人生在世如何活着才是有意义的。
1.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把“道”定位于无形,因为“道”是永久存在的东西,如果是有形的,必然要存在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形式、名称存在,还要给它一个永久存在、不死不坏的理由。这样就把“道”局限起来,达不到洒脱无为的境界。老子也说“道”是不可限定的,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到,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不可言说,无法用概念表达,所以是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
2.“道”是宇宙初发的状态。在老子的观点中,“道”是万物创生的基础。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存在的始源,更是自然界中一切原初的发动者,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
3.表示规律性的“道”。一则概念是对立的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它本身的对立面,同时又因为它的对立面而形成。二则概念是返本复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说的“复”含有“周行”的意思,老子观察万物生长的过程,从而总结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他始终认为世间纷纷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
三、从《老子》中反思教学方法
生活是一场现场直播的考试,我们在面对试卷的时候,总会碰到不少让我们手足无措的难题,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在我们身体的骨血里,深藏着儒家的礼对我们的制约。但是问题多了,单凭一家之言是不能解救我们的,我们也要从其他方面来寻求解答难题的智慧。当初学习哲学的时候,有这样的信念:很多人都说这个专业前景太冷的时候,我却相信哲学是让我能够成长的学科,老师也说哲学本身是难题,却也是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的学科。现在终于有点明白,哲学不仅是调理思维的能量,更是洗涤心灵的清水,在我们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承受不住的打击的时候,学过哲学的人会想办法去解决难题,有信心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而不是抱头痛哭,或者一蹶不振。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也有意将老子的哲学智慧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反思。
(一)淡泊名利
面对“名”和“利”,老子淡泊名利,这是肯定的。人世间“名”和“利”两件事情是不能过分贪求的,这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强心剂。“名”是社会的公器,名越大,知道的人就越多,对这个人的人生与福祉就有了障碍,古话说:“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任何一种名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且,往往结局的时候,才发现得到的都不如失去的珍贵。
说到“利”,是普遍為人所求的,这里说的“利”并不是针对维持我们生活的劳动所得,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必要的生活支出来维系我们的生命。此处强调的“利”意为“过分追求钱财”。白居易说过“利是身灾”: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得到超出劳动所得的财富的人,随着金钱到来的多是烦恼——钱财所带来的烦恼已经远远超出“钱”本身,而使心理上的负担如影随形,担心周围的亲朋是有目的地接近你,更多地看重财富害怕失去财富,正因此会使人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心理上充满了愤恨、怨怼。但是老子处理得很好,强调“少私寡欲”,就像美食一样,叫我们一口都不吃我们做不到,那就少吃一点。把控好自己的欲望,少一点自私的心,“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尽量在得到的同时也作贡献,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如同太阳,普照万物。每天定时起落,没有挑剔、没有怨言,这是大自然最朴素之道。 (二)祸福相依
在老子的观点里存在着最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以单纯的好坏来论断,这与唯心主义的自我安慰不同,老子认为宽宏仁厚的行政之风能使人民生活朴实真诚,平静淡然地走向安宁自在的日子。老子提醒我们:在生活中,福中常常潜伏着祸根,灾祸中含藏着福的因素,福祸相依相生。不仅是祸福,善恶、正邪都是如此,但是我们往往迷惑在这种循环倚付之理中,老子提醒我们对事对人,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从全面了解的角度入手,善于看到其深层,拨开现实环境的局限,心灵不要单纯被眼前之景所困扰,这样我们的心境也不会迷失在当下。这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十八九岁的大学新生在年龄上是成年人,但是在心智上大多数学生还是稚气未脱的“大孩子”。作为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客观环境。
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平和之心,尤其是在成功与收获时要稳住心神、收住锋芒,不加张扬、平平淡淡地接受福祉;同时也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万物之道相生相克,任何事情都要给自己、给别人留有余地,这样得到的同时,也和别人分享一点,就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悲凉境地。
(三)思考老子中关于水的艺术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赞美水,认为水是世间万物最至善至柔、绵绵密密的。水微则无声、水巨则汹涌;水流与人无争、水静容纳万物。我们的成长也是同理:如水至柔之中含有至刚的锋利、纯净的真心、能容的度量、能宽的胸襟和气度。水滋养万物生命,万物虽从水的生命中获益,但水不与万物争利。只要能做到对其他有利它都会去做,但它不会因此刻意占据高位、把持要津。世间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平衡和谐,但水不仅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变扭曲,它还抚平曲折,做到自身至清至纯供人饮用、供给生命,也能用这一份清纯洗去尘埃脏污。
作为有生命的个体,我们的机体含水量超过百分之七十,因此人们在日常行为做事的过程中心态也需要像水一样宁静平和,面对窘迫之境能够甘于下地,探寻深处之力量沁润深厚;面对压力时心境也需要像水一样可以激流直下,释放出蓬勃喷射之力,涤荡万物;顺境之中更可以做到顺势而动,助长万物生命,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无论何时都可以把握机会,及时而动,与物无争、与世不争。
能将《老子》给我們留下的智慧和忠告转化成知识教育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让大学生对自我、对人生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能够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愫。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学习到老子对人生的看法,这种感觉就像在画一幅素描,白底灰色地诠释人生哲学,干净、素雅、低调,却越看越真,越看越引人入胜。老子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生有快乐的一面,虽然也会有隐忧,就如同真正的生活虽然不易,但也不是那么糟糕,暖心仍在、感动常有!
参考文献:
[1]李晓斌.解析老子《道德经》“一”思维及其现实意义[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解原.“道”与“水”——老子与泰勒斯本原说的比较与汇通[D].银川:宁夏大学,2013.
[3]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J].中国哲学史,2000(1):41-50.
[5]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 哲学研究,2010(8):37-47.
[6]王庆节.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J].求是学刊,2004,31(6).
[7]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老子》;道;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96-02
一、我们所了解的《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有很多观点对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刻影响。他的著作存世的有《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道”来阐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仅是客观自然规律,还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意义。朴素辩证法观点是老子的主要观点,书中说到“反者道之动”:老子看到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并能从对立面进行转化,是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时,世间事物都是“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的惯性思维总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出世的,其实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老子说“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
二、说说老子的“道”
老子的哲学系统涵盖面和适用性非常广泛,他所论断的“道”具有普适性,从宇宙中的普遍真理,到人生中的繁琐事务,再到政治领域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用老子哲学的“道”来获得最简单、最直接也最精准的解释。“道”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也是一个虚拟问题的最优解,这个“道”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的生命内在的呐喊,应和人的内在生命的需求和愿望开展的一种理论。
“在《老子》书中,道的符号形式是同一的,但是在不同的章句的文字脉络中所体现的含义却有不同。‘道’是指形而上的实际存在者,‘道’也是一种规律,‘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典范。”也正是这“道”,说明了万物循序渐进地生长,说明了人生在世如何活着才是有意义的。
1.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把“道”定位于无形,因为“道”是永久存在的东西,如果是有形的,必然要存在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形式、名称存在,还要给它一个永久存在、不死不坏的理由。这样就把“道”局限起来,达不到洒脱无为的境界。老子也说“道”是不可限定的,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到,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不可言说,无法用概念表达,所以是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
2.“道”是宇宙初发的状态。在老子的观点中,“道”是万物创生的基础。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存在的始源,更是自然界中一切原初的发动者,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
3.表示规律性的“道”。一则概念是对立的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它本身的对立面,同时又因为它的对立面而形成。二则概念是返本复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说的“复”含有“周行”的意思,老子观察万物生长的过程,从而总结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他始终认为世间纷纷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
三、从《老子》中反思教学方法
生活是一场现场直播的考试,我们在面对试卷的时候,总会碰到不少让我们手足无措的难题,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在我们身体的骨血里,深藏着儒家的礼对我们的制约。但是问题多了,单凭一家之言是不能解救我们的,我们也要从其他方面来寻求解答难题的智慧。当初学习哲学的时候,有这样的信念:很多人都说这个专业前景太冷的时候,我却相信哲学是让我能够成长的学科,老师也说哲学本身是难题,却也是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的学科。现在终于有点明白,哲学不仅是调理思维的能量,更是洗涤心灵的清水,在我们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承受不住的打击的时候,学过哲学的人会想办法去解决难题,有信心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而不是抱头痛哭,或者一蹶不振。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也有意将老子的哲学智慧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反思。
(一)淡泊名利
面对“名”和“利”,老子淡泊名利,这是肯定的。人世间“名”和“利”两件事情是不能过分贪求的,这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强心剂。“名”是社会的公器,名越大,知道的人就越多,对这个人的人生与福祉就有了障碍,古话说:“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任何一种名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且,往往结局的时候,才发现得到的都不如失去的珍贵。
说到“利”,是普遍為人所求的,这里说的“利”并不是针对维持我们生活的劳动所得,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必要的生活支出来维系我们的生命。此处强调的“利”意为“过分追求钱财”。白居易说过“利是身灾”: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得到超出劳动所得的财富的人,随着金钱到来的多是烦恼——钱财所带来的烦恼已经远远超出“钱”本身,而使心理上的负担如影随形,担心周围的亲朋是有目的地接近你,更多地看重财富害怕失去财富,正因此会使人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心理上充满了愤恨、怨怼。但是老子处理得很好,强调“少私寡欲”,就像美食一样,叫我们一口都不吃我们做不到,那就少吃一点。把控好自己的欲望,少一点自私的心,“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尽量在得到的同时也作贡献,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如同太阳,普照万物。每天定时起落,没有挑剔、没有怨言,这是大自然最朴素之道。 (二)祸福相依
在老子的观点里存在着最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以单纯的好坏来论断,这与唯心主义的自我安慰不同,老子认为宽宏仁厚的行政之风能使人民生活朴实真诚,平静淡然地走向安宁自在的日子。老子提醒我们:在生活中,福中常常潜伏着祸根,灾祸中含藏着福的因素,福祸相依相生。不仅是祸福,善恶、正邪都是如此,但是我们往往迷惑在这种循环倚付之理中,老子提醒我们对事对人,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从全面了解的角度入手,善于看到其深层,拨开现实环境的局限,心灵不要单纯被眼前之景所困扰,这样我们的心境也不会迷失在当下。这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十八九岁的大学新生在年龄上是成年人,但是在心智上大多数学生还是稚气未脱的“大孩子”。作为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客观环境。
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平和之心,尤其是在成功与收获时要稳住心神、收住锋芒,不加张扬、平平淡淡地接受福祉;同时也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万物之道相生相克,任何事情都要给自己、给别人留有余地,这样得到的同时,也和别人分享一点,就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悲凉境地。
(三)思考老子中关于水的艺术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赞美水,认为水是世间万物最至善至柔、绵绵密密的。水微则无声、水巨则汹涌;水流与人无争、水静容纳万物。我们的成长也是同理:如水至柔之中含有至刚的锋利、纯净的真心、能容的度量、能宽的胸襟和气度。水滋养万物生命,万物虽从水的生命中获益,但水不与万物争利。只要能做到对其他有利它都会去做,但它不会因此刻意占据高位、把持要津。世间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平衡和谐,但水不仅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变扭曲,它还抚平曲折,做到自身至清至纯供人饮用、供给生命,也能用这一份清纯洗去尘埃脏污。
作为有生命的个体,我们的机体含水量超过百分之七十,因此人们在日常行为做事的过程中心态也需要像水一样宁静平和,面对窘迫之境能够甘于下地,探寻深处之力量沁润深厚;面对压力时心境也需要像水一样可以激流直下,释放出蓬勃喷射之力,涤荡万物;顺境之中更可以做到顺势而动,助长万物生命,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无论何时都可以把握机会,及时而动,与物无争、与世不争。
能将《老子》给我們留下的智慧和忠告转化成知识教育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让大学生对自我、对人生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能够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愫。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学习到老子对人生的看法,这种感觉就像在画一幅素描,白底灰色地诠释人生哲学,干净、素雅、低调,却越看越真,越看越引人入胜。老子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生有快乐的一面,虽然也会有隐忧,就如同真正的生活虽然不易,但也不是那么糟糕,暖心仍在、感动常有!
参考文献:
[1]李晓斌.解析老子《道德经》“一”思维及其现实意义[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解原.“道”与“水”——老子与泰勒斯本原说的比较与汇通[D].银川:宁夏大学,2013.
[3]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J].中国哲学史,2000(1):41-50.
[5]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 哲学研究,2010(8):37-47.
[6]王庆节.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J].求是学刊,2004,31(6).
[7]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