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常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我一直没有强烈的感受,直到开展孩子主导的影子探索活动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自以为是”和“无知”,我的儿童观才得以改变。
快过来,不要在那儿呆着!
大二班孩子大多在阳光下奔跑着玩踩影子的游戏。这时,我看到贝贝和陶陶一个站着,一个蹲在地上摆弄小草。我急忙喊:“你俩快来玩踩影子,不要在那儿呆着!”两人不予理睬。于是,我让乐乐跑去叫:“老师让你们俩现在必须过去玩踩影子的游戏。”两人依然不理。乐乐于是大声叫道:“你们不听老师的命令,等会儿要被停玩的。”贝贝说:“我俩也在玩影子的游戏啊!你看我给陶陶的影子戴上了皇冠。”我一看,觉得还真有些像,但仍加了句:“天冷,跑起来更好玩。走吧!”不料,此时其他小朋友已经过来围观,并大叫:“哇塞,陶陶,你变国王了!”“我也想玩!”……孩子们把我撂在了一旁。
析:仔细分析案例中我与孩子间的互动,我发现自己是多么“专制”:我一定要孩子们听从我的安排,按照预设的内容游戏,忽略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幸好其他孩子都来围观并表现出对装扮影子游戏的浓厚兴趣,促使我思考并发现自己的言行违背了幼儿科学学习的自然规律。同时,贝贝敢于坚持自己想法的行为也促使我反省自己的错误:在成人压制下的儿童是无法凸显自主性的,命令式或强权式的教育其实是在否定儿童这个独立的个体,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这反映了我还没有真正走进儿童。我应该给予幼儿玩装扮影子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他们的自主探索。
你们的问题怎么那么多?
我认可他们自由玩装扮影子的游戏后,孩子们开始自己找伙伴。但在枯草地上装扮影子,效果不明显。突然,月月说:“换个和小草不一样的树叶或者枝条就可以看清装扮的样子了。”“可我就想用小草啊。”乐乐像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我们换到前面的绿草地上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带着树枝、树叶、小果子等材料来到了另一块绿草坪。
在绿草地上装扮影子,效果果然明显,孩子们很兴奋。但孩子们在装扮影子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装扮影子的枝条、树叶等材料太少了,怎么办?”“合作中总是拥挤、争吵,怎么办?”“装扮影子时,影子总是晃动怎么办?”……
孩子们的问题如此之多,我感觉有些麻烦。而且幼儿装扮造型的游戏相对简单,我觉得意义不大,决定让幼儿停止游戏。正当此时,其他班的几个教师经过草地,看到了装扮的影子,称赞道:“哇,好有创意!科学游戏有突破哦。”他们的话惊醒了我: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正是孩子各方面得到发展的过程吗?
析:幼儿的探究实际上就是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寻求答案的过程,而我却嫌弃他们问题太多太烦。幸好同事鼓励并惊醒了我,让我产生了支持幼儿提问、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想法。因此,我强烈意识到只是给幼儿提供时间和空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支持幼儿深入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作首先表现为自发性,虽然他们的技能还不熟练,作品粗糙或稚拙,但这是幼儿全身心投入、大胆想象与创造的体现。因此,我应支持幼儿自主分组解决个性问题,集中解决共性问题,为幼儿的继续创作提供条件。
影子总是动怎么办?
“同伴的影子总是动”成了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于是,我组织了集体讨论:“人的影子总是动,不方便装扮,那怎么让影子不动呢?”
“做木头人。”——太累了!
“坐下来。”——时间长还是会动的。
我追问:“是不是只要人不动,影子就一定不会动了?”
幼儿立即回答:“是!”
看来,孩子们的关注点在人的影子上,没有想到静态物体的影子。于是我继续问:“如果将人换成木偶或静止的东西会怎样呢?”
“这样影子就不动了!”他们齐声回答。
于是,孩子们开始自选静态的物体的影子来装扮,如走廊里自然物的影子、玩具的影子等。装扮谁的影子、在哪儿装扮、用什么装扮都体现了个人想法。孩子们有用叶子、树枝等自然物装扮的,也有用粉笔在影子上直接画的,但大部分都是再现原有物体的特征,如玩具娃娃的影子装扮后还是玩具娃娃,球拍的影子装扮后还是球拍。
为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说:“能不能通过添画或装扮变出与原来物体不一样的形象呢?看看谁会变?”孩子们听后开始不断观察并调试影子造型,不一会儿,每个孩子都创造出了不同于他人的作品。
析:起初,我通过集体讨论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支持和引导他们积极猜想和假设。但后来我发现仅仅通过讨论是不够的,应给予幼儿观察、调查或者进行有趣小实验的机会,以推动幼儿自主找到解决“影子总是动”的办法。另外,我急于让幼儿通过对比的方式选择用静物代替,也非常不恰当。如果我给幼儿机会去自主尝试和探索,也许他们会有更多发现。當然,粉笔、静物的提供较好地支持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同时我抓住幼儿重在“还原物体形象”的现象,引导和激励他们创作不同的形象,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促使幼儿产生了认知冲突,注重让幼儿表现自己的认知、想象与创造。
儿童有自己的发展节律,成人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放慢节奏,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静物的影子怎么也动了?
当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时,第一个用雪人影子创作的妞妞尖叫道:“啊!我刚才画的影子画现在怎么坏了?是不是你碰我的雪人了?”“我没碰!”一旁的东东委屈道。“那它的影子怎么动了啊?你看我画的五官都不在影子里面了。”我见状,故作不解地问:“对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都没动,难道是影子自己跑了?”“我知道,这是因为阳光在动。”“不对,是太阳在动。”贝贝和娜娜争论道。我趁机追问娜娜:“那你怎么证明是因为太阳在动呢?”“我看到书上是这么说的!”“那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我鼓励道。孩子们七嘴八舌,但都拿不出好办法。于是,我指着旁边栏杆的影子,对孩子们说:“这样吧,栏杆是固定的,碰了也不会动。你们看到现在它们的影子了吗?”“看到了。”“我知道了用粉笔把这些影子框起来,它就不会跑了。”于是,孩子们用粉笔画出栏杆的影子轮廓。然而,过了20分钟后,孩子们发现栏杆的影子跑出了线外。
析:其实,我早就知道孩子们说的“静止物体的影子是不动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期待他们在探索中能自主发现,然后再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引导他们开展学习。果不其然,妞妞率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孩子们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我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栏杆作为引导幼儿继续探究的对象,激发幼儿采用“框画影子”的直观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测,从中也发现儿童真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和能力。于是,我明白了,跟随幼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才能真正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真的是太阳在动吗?
我以为关于影子会跑的问题解决了,可以进入后面的深入探索阶段了,如:太阳为什么会动?谁料孩子们仍然沉浸在“证明太阳在动”之中。有小朋友说:“我和爸爸在家里用台灯照闹钟的影子,影子不会动。但太阳下的闹钟影子会动。”“妈妈说剪一张镂空的纸和手电筒玩追光的游戏也可以。”……没想到自发产生的探究点引发了孩子们巨大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再次改变原有教学进程与内容,按照他们的方法引导他们逐一玩起了验证的游戏。
析:当我以为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时,孩子们却将验证“是不是太阳在动”的探究行为延伸到了家庭。家长们的参与和建议让我意识到,及时将幼儿的探索分享到班级群非常必要,它助推了幼儿的深入探索,拓宽了幼儿探究的范围和方式。幼儿在逐步验证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思考,可能会找出更多更好的办法。这使我体会到我们要以幼儿的需求为本,持续支持他们的自主探究。
影子探究活动仍在继续,我紧紧追随幼儿的需求逐步调整支持策略,从“以我为主”向“以幼儿为主”转变,也深刻领悟到了“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的深刻含义。在蜕变中,明白了教师的职责是支持幼儿自主有效地“学”。
快过来,不要在那儿呆着!
大二班孩子大多在阳光下奔跑着玩踩影子的游戏。这时,我看到贝贝和陶陶一个站着,一个蹲在地上摆弄小草。我急忙喊:“你俩快来玩踩影子,不要在那儿呆着!”两人不予理睬。于是,我让乐乐跑去叫:“老师让你们俩现在必须过去玩踩影子的游戏。”两人依然不理。乐乐于是大声叫道:“你们不听老师的命令,等会儿要被停玩的。”贝贝说:“我俩也在玩影子的游戏啊!你看我给陶陶的影子戴上了皇冠。”我一看,觉得还真有些像,但仍加了句:“天冷,跑起来更好玩。走吧!”不料,此时其他小朋友已经过来围观,并大叫:“哇塞,陶陶,你变国王了!”“我也想玩!”……孩子们把我撂在了一旁。
析:仔细分析案例中我与孩子间的互动,我发现自己是多么“专制”:我一定要孩子们听从我的安排,按照预设的内容游戏,忽略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幸好其他孩子都来围观并表现出对装扮影子游戏的浓厚兴趣,促使我思考并发现自己的言行违背了幼儿科学学习的自然规律。同时,贝贝敢于坚持自己想法的行为也促使我反省自己的错误:在成人压制下的儿童是无法凸显自主性的,命令式或强权式的教育其实是在否定儿童这个独立的个体,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这反映了我还没有真正走进儿童。我应该给予幼儿玩装扮影子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他们的自主探索。
你们的问题怎么那么多?
我认可他们自由玩装扮影子的游戏后,孩子们开始自己找伙伴。但在枯草地上装扮影子,效果不明显。突然,月月说:“换个和小草不一样的树叶或者枝条就可以看清装扮的样子了。”“可我就想用小草啊。”乐乐像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我们换到前面的绿草地上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带着树枝、树叶、小果子等材料来到了另一块绿草坪。
在绿草地上装扮影子,效果果然明显,孩子们很兴奋。但孩子们在装扮影子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装扮影子的枝条、树叶等材料太少了,怎么办?”“合作中总是拥挤、争吵,怎么办?”“装扮影子时,影子总是晃动怎么办?”……
孩子们的问题如此之多,我感觉有些麻烦。而且幼儿装扮造型的游戏相对简单,我觉得意义不大,决定让幼儿停止游戏。正当此时,其他班的几个教师经过草地,看到了装扮的影子,称赞道:“哇,好有创意!科学游戏有突破哦。”他们的话惊醒了我: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正是孩子各方面得到发展的过程吗?
析:幼儿的探究实际上就是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寻求答案的过程,而我却嫌弃他们问题太多太烦。幸好同事鼓励并惊醒了我,让我产生了支持幼儿提问、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想法。因此,我强烈意识到只是给幼儿提供时间和空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支持幼儿深入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作首先表现为自发性,虽然他们的技能还不熟练,作品粗糙或稚拙,但这是幼儿全身心投入、大胆想象与创造的体现。因此,我应支持幼儿自主分组解决个性问题,集中解决共性问题,为幼儿的继续创作提供条件。
影子总是动怎么办?
“同伴的影子总是动”成了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于是,我组织了集体讨论:“人的影子总是动,不方便装扮,那怎么让影子不动呢?”
“做木头人。”——太累了!
“坐下来。”——时间长还是会动的。
我追问:“是不是只要人不动,影子就一定不会动了?”
幼儿立即回答:“是!”
看来,孩子们的关注点在人的影子上,没有想到静态物体的影子。于是我继续问:“如果将人换成木偶或静止的东西会怎样呢?”
“这样影子就不动了!”他们齐声回答。
于是,孩子们开始自选静态的物体的影子来装扮,如走廊里自然物的影子、玩具的影子等。装扮谁的影子、在哪儿装扮、用什么装扮都体现了个人想法。孩子们有用叶子、树枝等自然物装扮的,也有用粉笔在影子上直接画的,但大部分都是再现原有物体的特征,如玩具娃娃的影子装扮后还是玩具娃娃,球拍的影子装扮后还是球拍。
为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说:“能不能通过添画或装扮变出与原来物体不一样的形象呢?看看谁会变?”孩子们听后开始不断观察并调试影子造型,不一会儿,每个孩子都创造出了不同于他人的作品。
析:起初,我通过集体讨论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支持和引导他们积极猜想和假设。但后来我发现仅仅通过讨论是不够的,应给予幼儿观察、调查或者进行有趣小实验的机会,以推动幼儿自主找到解决“影子总是动”的办法。另外,我急于让幼儿通过对比的方式选择用静物代替,也非常不恰当。如果我给幼儿机会去自主尝试和探索,也许他们会有更多发现。當然,粉笔、静物的提供较好地支持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同时我抓住幼儿重在“还原物体形象”的现象,引导和激励他们创作不同的形象,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促使幼儿产生了认知冲突,注重让幼儿表现自己的认知、想象与创造。
儿童有自己的发展节律,成人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放慢节奏,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静物的影子怎么也动了?
当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时,第一个用雪人影子创作的妞妞尖叫道:“啊!我刚才画的影子画现在怎么坏了?是不是你碰我的雪人了?”“我没碰!”一旁的东东委屈道。“那它的影子怎么动了啊?你看我画的五官都不在影子里面了。”我见状,故作不解地问:“对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都没动,难道是影子自己跑了?”“我知道,这是因为阳光在动。”“不对,是太阳在动。”贝贝和娜娜争论道。我趁机追问娜娜:“那你怎么证明是因为太阳在动呢?”“我看到书上是这么说的!”“那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我鼓励道。孩子们七嘴八舌,但都拿不出好办法。于是,我指着旁边栏杆的影子,对孩子们说:“这样吧,栏杆是固定的,碰了也不会动。你们看到现在它们的影子了吗?”“看到了。”“我知道了用粉笔把这些影子框起来,它就不会跑了。”于是,孩子们用粉笔画出栏杆的影子轮廓。然而,过了20分钟后,孩子们发现栏杆的影子跑出了线外。
析:其实,我早就知道孩子们说的“静止物体的影子是不动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期待他们在探索中能自主发现,然后再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引导他们开展学习。果不其然,妞妞率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孩子们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我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栏杆作为引导幼儿继续探究的对象,激发幼儿采用“框画影子”的直观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测,从中也发现儿童真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和能力。于是,我明白了,跟随幼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才能真正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真的是太阳在动吗?
我以为关于影子会跑的问题解决了,可以进入后面的深入探索阶段了,如:太阳为什么会动?谁料孩子们仍然沉浸在“证明太阳在动”之中。有小朋友说:“我和爸爸在家里用台灯照闹钟的影子,影子不会动。但太阳下的闹钟影子会动。”“妈妈说剪一张镂空的纸和手电筒玩追光的游戏也可以。”……没想到自发产生的探究点引发了孩子们巨大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再次改变原有教学进程与内容,按照他们的方法引导他们逐一玩起了验证的游戏。
析:当我以为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时,孩子们却将验证“是不是太阳在动”的探究行为延伸到了家庭。家长们的参与和建议让我意识到,及时将幼儿的探索分享到班级群非常必要,它助推了幼儿的深入探索,拓宽了幼儿探究的范围和方式。幼儿在逐步验证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思考,可能会找出更多更好的办法。这使我体会到我们要以幼儿的需求为本,持续支持他们的自主探究。
影子探究活动仍在继续,我紧紧追随幼儿的需求逐步调整支持策略,从“以我为主”向“以幼儿为主”转变,也深刻领悟到了“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的深刻含义。在蜕变中,明白了教师的职责是支持幼儿自主有效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