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以义务教育物理教材中《透镜》一节为例,谈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
一、 提出预习要求
在指导学生预习前首先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通过研读理解掌握每一个课程目标。《透镜》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这可以通过作光的折射光路图来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认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音像资料来认识。
2. 通读教材。《透镜》中简要介绍了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图片展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详细介绍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
3. 了解学情。学生在学习《光的现象》时,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折射等知识,具备实验条件的学生学习透镜知识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缺乏器材的学生要按照教材进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实验探究比较困难。
然后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验条件考虑具体措施,编写预习提纲,使学生能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
《透镜》一课的预习提纲:
1. 向亲友借一副近视眼镜和一副老花眼镜,通过观察(或触摸)判断哪一副是凸透镜,哪一副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 在一张硬纸片上剪一个比眼镜片稍小的洞,拿着硬纸片在离地面约10cm处正对阳光,观察地面上光斑的大小,然后将近视眼镜片盖在洞口上,观察地面上光斑大小的变化。换用老花眼镜片,重复上述实验。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3. 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等。
4. 手持一片老花眼镜片正对阳光上下移动,找出它的焦点。怎样测出它的焦距?测定结果是多少?
二、 明确预习目标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提纲就能知道怎样才能达到预习目标。一是要阅读教材,通过阅读知道教材的整体内容,并记忆其中一部分,理解其中一部分。二是通过具体操作探究完成教师设计的实验,这一部分尤其重要,它是教师因地制宜地进行因材施教,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也是促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教材中重点、难点的知识学习都要通过这个过程做好铺垫。
三、 完成预习行为
1.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一般四人为一个小组。组长负责监督落实预习计划的实施。
2.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一般提前一两天交给他们预习提纲。预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课堂外预习(包括实验)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课堂内预习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学生完成《透镜》的课前预习提纲(包括实验)的要求大约需要二十分钟。
3.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课前预习。
四、 检查预习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通过听组长的汇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如在《透镜》一课的预习中,学生主要反映远视眼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很明显,近视眼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原因是使用的眼镜焦距较大)。有些学生提出了新问题:凸透镜、凹透镜除了用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之外,还有哪些应用?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真正进行了实验,并开展了思考。
其次,通过一些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如《透镜》的预习练习:
1. 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是,属于凹透镜的是。
2. 手持一片老花眼镜片正对阳光上下移动,直到地面上的光斑变成最小、最亮的点,这个点叫做。用直尺测出此时镜片到这个点的距离,则这段距离是这个镜片的 。
3. 手持一片近视眼镜片正对阳光上下移动,地面上(填“能”或“不能”)得到又小又亮的光斑。实验说明,近视眼镜片是(填“凸”或“凹”)透镜,能使光钱(填“会聚”或“发散”)。
应该注意的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既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避免将难度较大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中。预习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部分,强调能让学生直觉感受的部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补充其余部分。要允许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预习,以使他们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责编王学军)
一、 提出预习要求
在指导学生预习前首先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通过研读理解掌握每一个课程目标。《透镜》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这可以通过作光的折射光路图来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认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音像资料来认识。
2. 通读教材。《透镜》中简要介绍了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图片展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详细介绍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
3. 了解学情。学生在学习《光的现象》时,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折射等知识,具备实验条件的学生学习透镜知识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缺乏器材的学生要按照教材进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实验探究比较困难。
然后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验条件考虑具体措施,编写预习提纲,使学生能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
《透镜》一课的预习提纲:
1. 向亲友借一副近视眼镜和一副老花眼镜,通过观察(或触摸)判断哪一副是凸透镜,哪一副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 在一张硬纸片上剪一个比眼镜片稍小的洞,拿着硬纸片在离地面约10cm处正对阳光,观察地面上光斑的大小,然后将近视眼镜片盖在洞口上,观察地面上光斑大小的变化。换用老花眼镜片,重复上述实验。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3. 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等。
4. 手持一片老花眼镜片正对阳光上下移动,找出它的焦点。怎样测出它的焦距?测定结果是多少?
二、 明确预习目标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提纲就能知道怎样才能达到预习目标。一是要阅读教材,通过阅读知道教材的整体内容,并记忆其中一部分,理解其中一部分。二是通过具体操作探究完成教师设计的实验,这一部分尤其重要,它是教师因地制宜地进行因材施教,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也是促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教材中重点、难点的知识学习都要通过这个过程做好铺垫。
三、 完成预习行为
1.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一般四人为一个小组。组长负责监督落实预习计划的实施。
2.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一般提前一两天交给他们预习提纲。预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课堂外预习(包括实验)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课堂内预习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学生完成《透镜》的课前预习提纲(包括实验)的要求大约需要二十分钟。
3.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课前预习。
四、 检查预习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通过听组长的汇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如在《透镜》一课的预习中,学生主要反映远视眼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很明显,近视眼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原因是使用的眼镜焦距较大)。有些学生提出了新问题:凸透镜、凹透镜除了用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之外,还有哪些应用?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真正进行了实验,并开展了思考。
其次,通过一些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如《透镜》的预习练习:
1. 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是,属于凹透镜的是。
2. 手持一片老花眼镜片正对阳光上下移动,直到地面上的光斑变成最小、最亮的点,这个点叫做。用直尺测出此时镜片到这个点的距离,则这段距离是这个镜片的 。
3. 手持一片近视眼镜片正对阳光上下移动,地面上(填“能”或“不能”)得到又小又亮的光斑。实验说明,近视眼镜片是(填“凸”或“凹”)透镜,能使光钱(填“会聚”或“发散”)。
应该注意的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既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避免将难度较大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中。预习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部分,强调能让学生直觉感受的部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补充其余部分。要允许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预习,以使他们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