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周围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我们的学校就地处十三陵景区内,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这里的学生淳朴可爱,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渴望了解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有一次我校组织学生到十三陵景区游览,那里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便鼓励孩子们主动和这些外国游客打招呼,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家乡。然而,孩子们显得十分羞涩,以至错过了难得的锻炼机会。看来,我们的孩子需要一个平台,能够让他们与更多的人交流,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一、洒下希望的种子——寻找能让学生开阔眼界的机会。
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国际视野,理解更加多元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敢想敢讲。
今年年初我偶然知道昌平的一位英语老师谢老师在做与外国学生笔友的项目。我想,这个项目正好可以帮助我的学生打开与外国人交流的这扇窗,于是我主动找到谢老师,表达了希望加入这个项目的意愿和自己的设想,没想到谢老师欣然同意了,开始帮我“牵线搭桥”。就这样,我与德国一所小学的Juliane老师取得了联系,表达了组织两所学校的学生开展书信交往的心愿。对方教师欣然同意,并给我发来了第一封邮件,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有的孩子兴奋不已,说立刻回家去写;有的孩子则有些不安,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我积极开导他们,告诉他们只要尽力去做,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指导。
二、描绘美好的生活——孩子们写出的第一封信。
万事开头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面对这样一次新的尝试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面对这样的难题,我是这样尝试解决的:
1.家校合作,鼓励学生参与
我把与德国教师交流的邮件截图发在班级群里,告诉他们和德国笔友通信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动用家长的力量,希望他们能鼓励孩子参加,动员孩子们做跨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2.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告诉学生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告诉学生对方但也是小学生,英语也是他们的外语,要选用简单、生活化的词句,让对方容易看得懂,这样才能跟德国小朋友进行顺畅的交流。
3.知己知彼,找到共同話题
然而,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很多孩子表示不知道可以聊些什么,同时对德国的文化、礼仪、禁忌也都不太了解,时常怕自己说错话,这就更造成了“无话可说”的尴尬。我就把自己在德国旅行时候的照片做成PPT,给孩子们讲解我德国的所见所闻,遇到的风土人情。讲那些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与尴尬。孩子们听后豁然开朗,找到了许多可以交流的话题。
4.比较异同,统一书信格式
确定了书信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要统一书信格式了。六年级的学生对中文信件的格式有一定了解,对英文格式却是知之甚少,常常与中文格式混淆。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英文的书信格式,并要求他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比较两种书信格式的异同,再带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一举措因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
终于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修改、完善后,首批满载着北京山区学生期待的12封信被发往了德国的Geithain小镇。
三、寻找更好的自己——收到德国的回信并发出第二封信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信件发出后,有好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回复,孩子们每天都在询问回信情况,终于,我鼓起勇气给对方老师发去了邮件,对方很快就回信了。原来12月份的圣诞节马上就到了,他们每天都在进行节前的排练演出,很是繁忙。不过她已经把信根据中国孩子信中提到的兴趣爱好,匹配给与之志趣相投的学生了。我不禁感叹真是位细心的老师啊!但是回信要等到节后新学期返校才能组织完成。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终于,德国笔友回信了。由于正赶上中国学生的寒假期间,我建立了一个德国笔友交流群,将回信一一发给配对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迅速“认领”了自己笔友。第二天,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在群里分享他们笔友的信息。有的说他的笔友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有的说他的笔友是一位坐轮椅但热爱足球的小伙子;还有一个说她的笔友家里竟然饲养了小马。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在群里聊了起来,我也借机给孩子们讲了讲西方的历史文化。尽管隔着屏幕,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难以掩饰的兴奋和热情。
随后孩子们自觉地写起了回信,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我们不得不呆在家里。为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在学生写出初稿后,我一一指导孩子们修改信件。在分享德国笔友回信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德国孩子透过文字流露出来的对自己小镇满满的爱意。这也让我们不断反思,作为中国首都的孩子,我们应该做到不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并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展现自己国家的文化。于是这第二封信,我要求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园。
于是,孩子们在答复笔友信息的同时,开始介绍自己学校的特色,如踩高跷、葫芦烙画、冰雪活动等社团活动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各种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并挑选出自己满意的2-3张照片做成拼图附在信后。
孩子们的第二封信,真是令我刮目相看。好几个学生从第一次的半页纸写到现在的满满一页纸。附上的照片也是充分体现了她们的特长。有弹钢琴的、跳舞的、参加滑雪比赛的;还有自己的各种作品,如素描、手抄报和葫芦烙画,让人眼前一亮。
“国际六一儿童节”这天,六年级的孩子们就要复课了。我赶在前一天将第二封信打包发了出去并盼望着孩子们能够在毕业前能够再次收到远方的来信。
四、收获美好的愿景——在期待中展望未来
当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的时候,无论是德国的老师还是中国老师们都在为孩子在家中如何更好的学习而做着积极的交流。老师们在共同教研语言学习和线上教育的过程中,无私地分享着自己的见解与资料,体现了跨越国界的大爱,谱写了友谊地久天长的诗篇。虽然这期间孩子们并没有通信,但老师们通过彼此的邮件联系,让孩子们知道了大家都在无时无刻关心着对方。在德国笔友的这个项目中,我看到原来我们的孩子也能够这么的优秀,我们的校园生活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简单而美好,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这次活动让我真实感受到:能够遇到世界另一边同样渴望拥有心灵家园的小伙伴,是多么让人欢心鼓舞啊!无论这个交流活动能坚持多久,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都将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一、洒下希望的种子——寻找能让学生开阔眼界的机会。
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国际视野,理解更加多元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敢想敢讲。
今年年初我偶然知道昌平的一位英语老师谢老师在做与外国学生笔友的项目。我想,这个项目正好可以帮助我的学生打开与外国人交流的这扇窗,于是我主动找到谢老师,表达了希望加入这个项目的意愿和自己的设想,没想到谢老师欣然同意了,开始帮我“牵线搭桥”。就这样,我与德国一所小学的Juliane老师取得了联系,表达了组织两所学校的学生开展书信交往的心愿。对方教师欣然同意,并给我发来了第一封邮件,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有的孩子兴奋不已,说立刻回家去写;有的孩子则有些不安,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我积极开导他们,告诉他们只要尽力去做,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指导。
二、描绘美好的生活——孩子们写出的第一封信。
万事开头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面对这样一次新的尝试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面对这样的难题,我是这样尝试解决的:
1.家校合作,鼓励学生参与
我把与德国教师交流的邮件截图发在班级群里,告诉他们和德国笔友通信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动用家长的力量,希望他们能鼓励孩子参加,动员孩子们做跨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2.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告诉学生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告诉学生对方但也是小学生,英语也是他们的外语,要选用简单、生活化的词句,让对方容易看得懂,这样才能跟德国小朋友进行顺畅的交流。
3.知己知彼,找到共同話题
然而,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很多孩子表示不知道可以聊些什么,同时对德国的文化、礼仪、禁忌也都不太了解,时常怕自己说错话,这就更造成了“无话可说”的尴尬。我就把自己在德国旅行时候的照片做成PPT,给孩子们讲解我德国的所见所闻,遇到的风土人情。讲那些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与尴尬。孩子们听后豁然开朗,找到了许多可以交流的话题。
4.比较异同,统一书信格式
确定了书信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要统一书信格式了。六年级的学生对中文信件的格式有一定了解,对英文格式却是知之甚少,常常与中文格式混淆。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英文的书信格式,并要求他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比较两种书信格式的异同,再带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一举措因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
终于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修改、完善后,首批满载着北京山区学生期待的12封信被发往了德国的Geithain小镇。
三、寻找更好的自己——收到德国的回信并发出第二封信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信件发出后,有好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回复,孩子们每天都在询问回信情况,终于,我鼓起勇气给对方老师发去了邮件,对方很快就回信了。原来12月份的圣诞节马上就到了,他们每天都在进行节前的排练演出,很是繁忙。不过她已经把信根据中国孩子信中提到的兴趣爱好,匹配给与之志趣相投的学生了。我不禁感叹真是位细心的老师啊!但是回信要等到节后新学期返校才能组织完成。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终于,德国笔友回信了。由于正赶上中国学生的寒假期间,我建立了一个德国笔友交流群,将回信一一发给配对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迅速“认领”了自己笔友。第二天,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在群里分享他们笔友的信息。有的说他的笔友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有的说他的笔友是一位坐轮椅但热爱足球的小伙子;还有一个说她的笔友家里竟然饲养了小马。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在群里聊了起来,我也借机给孩子们讲了讲西方的历史文化。尽管隔着屏幕,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难以掩饰的兴奋和热情。
随后孩子们自觉地写起了回信,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我们不得不呆在家里。为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在学生写出初稿后,我一一指导孩子们修改信件。在分享德国笔友回信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德国孩子透过文字流露出来的对自己小镇满满的爱意。这也让我们不断反思,作为中国首都的孩子,我们应该做到不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并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展现自己国家的文化。于是这第二封信,我要求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园。
于是,孩子们在答复笔友信息的同时,开始介绍自己学校的特色,如踩高跷、葫芦烙画、冰雪活动等社团活动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各种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并挑选出自己满意的2-3张照片做成拼图附在信后。
孩子们的第二封信,真是令我刮目相看。好几个学生从第一次的半页纸写到现在的满满一页纸。附上的照片也是充分体现了她们的特长。有弹钢琴的、跳舞的、参加滑雪比赛的;还有自己的各种作品,如素描、手抄报和葫芦烙画,让人眼前一亮。
“国际六一儿童节”这天,六年级的孩子们就要复课了。我赶在前一天将第二封信打包发了出去并盼望着孩子们能够在毕业前能够再次收到远方的来信。
四、收获美好的愿景——在期待中展望未来
当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的时候,无论是德国的老师还是中国老师们都在为孩子在家中如何更好的学习而做着积极的交流。老师们在共同教研语言学习和线上教育的过程中,无私地分享着自己的见解与资料,体现了跨越国界的大爱,谱写了友谊地久天长的诗篇。虽然这期间孩子们并没有通信,但老师们通过彼此的邮件联系,让孩子们知道了大家都在无时无刻关心着对方。在德国笔友的这个项目中,我看到原来我们的孩子也能够这么的优秀,我们的校园生活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简单而美好,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这次活动让我真实感受到:能够遇到世界另一边同样渴望拥有心灵家园的小伙伴,是多么让人欢心鼓舞啊!无论这个交流活动能坚持多久,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都将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